3个小时,从奥本海默那张脸出现在IMAX荧幕到这张脸苍老后的结束,密集的对话与黑白镜头的切换,未曾有一丝觉得“如坐针毡”,反而会在一次次剧情推进之间,渐渐把自己带入那个二战的时代。

没有一个镜头表现战争的惨烈,没有一个镜头表达创造原子弹的血汗,更没有一个镜头表达辛劳和奉献,但奥本海默的人物形象立体又真实——他就是无可替代的原子弹之父,一个把量子力学带入自己祖国然后投身到原子弹研究,最终成功引爆的那个人。

已经有太多溢美之词夸赞诺兰导演对剧情的精妙表达,也有很多影评揭秘了剧情的走向和细节。谨以此篇不乏之词,表述看完这部“纪录片”式的电影,对我的震撼。

好的电影,或是用血和牺牲唤醒观影者的爱国情绪、或是用极端的恶毒与反转让观影者进入导演设的一个“局”。相似而重要的特点,是能够用镜头、音效、故事情节来引导观影者真正进入故事,并且激发共情。无论你身居高位还是食不果腹,无论你生活苦闷或刚经历大喜,好电影都能让你暂时忘记你是你,忘记你身处的环境和内心的波澜,在短暂的几个小时中成为电影的“监督者”,在时间之外进入电影所处的时代和讲述的故事。

《奥本海默》就是这般,从原子弹之父求学之路开始,到他接受国家的安排成为原子弹的创造者。可知道,那是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是各个学术群星璀璨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是德国纳粹和日本侵略的时代,那次的战争,被世界纪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好的表述,专注于一个切面,展开一个立体的故事,这种立体感不是物理层面的延伸,正如《奥本海默》中,诺兰没有将视角延伸到枪林弹雨、马革裹尸的战争一线。他将镜头对准政界、军队以及科学家,展开精妙绝伦的讲述。

如果要做一个比喻,那诺兰肯定是世界上最棒的3D打印师。他将焦点专注于去奥本海默创造原子弹的的影响和成功投放后自身生活的变化,专注于围绕一个人去建立一个类似原子弹爆炸后”核裂变“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科学家是武器的创造者,总统是武器的使用者,政界商界军队是参与者,被爆炸伤害到的普通人是受害者。没有谁完全无辜,没有谁完全无罪,正如奥本海默在得知原子弹成功在广岛投放后的演讲那段镜头表达,创造者也会在内心反复上演自己所创造的毁灭。

如果非要归结,一定是”战之罪“了。但,诺兰不想止于奥本海默成功成为原子弹之父后的狂喜。狂喜之外的反思,反思之后的政界”审判”。奥本海默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经历总统接待、遭受政客陷害,最后1小时内的剧情,叛国论与间谍论,没有击碎奥本海默物理公式般正直的反驳。黑白镜头的快速切换与针锋相对的质问对白,如同原子弹爆炸后的余威,狂暴的轰炸着每一位IMAX影厅里的看客。

邪不压正,正义终归会占领最后的胜利。只是这个过程万般曲折,人心遭受的锤炼更加深刻,诺兰不想简简单单呈现出正义必胜的道理,他剥洋葱一般,缓缓剥开这场不会流血不会死亡的信誉之战,让“成功”这个名正言顺的招牌,经历了阴谋的洗礼。也唯有这样,才让奥本海默和原子弹之父这个伟大的称谓,结结实实划了等号。

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人若名气过盛,那接踵而至的不仅是赞誉,也会有嫉妒与骂声。诺兰的伟大,在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区别于流血和牺牲的传统手法。当我们习惯于认为伟大就是血泪史,那《奥本海默》将对这种认知给予重创。

这个世界的战争,如原子弹爆炸的核聚变一般,未曾止息。原子弹不是战争终结的法宝,人心的平和,才能让我们生存的地球,真的有和平的一天。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