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导演电影《奥本海默》灵感来源、普利策奖获奖传记《奥本海默传》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他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他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他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
作为电影《奥本海默》聚焦的两场听证会之一,这场彩色的听证会拷问的不仅是奥本海默的事业、政治和道德立场,还有他对自我的种种认知。
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三一律”剧场:借助一个个出席或未能出席的证人,借助质询人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借助基莲·墨菲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镜头,奥本海默作为物理学者、政府顾问和公众人物的职业生涯,以及奥本海默思维、情感和内心的层次,都可以获得十分自然的展开。
换言之,传记片该有的客观纷呈和诺兰意图实现的第一人称视角,可以在这场听证会上实现恰当的平衡。
另一场黑白听证会——政客斯特劳斯为了获得进入内阁资格而接受的一场调查——则是画蛇添足。
是为了增强戏剧冲突,从而将奥本海默刻画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英雄?
是为了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恩怨来解释时代转变的戏剧性?
抑或是为了用《玫瑰花蕾》的方式,实验性地呈现一段在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之间可能的对话?
无论哪一种,似乎都让故事的主线“坍缩”了一些,令人察觉到诺兰对更复杂问题的回避。
当然,两场听证会区分了两条叙事线索,这一精妙的对称结构还是很有看点的,应该说《奥本海默》是诺兰电影风格在传记片领域的一次稳定发挥:在变化莫测的剪辑、虚实交织的感官震撼和声势浩大的叙事机制中,历史被反思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