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可以说是是诺兰迄今最好的作品。最好之处在,未丢掉其“作者性”(艺术家风格)的同时,对一个重大历史主题——核战争——做了深层次地追问。而后者,又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更关键的在于,这种建立,是无痕的、隐于影像之中的。

01人性

奥本海默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自私,刚愎自用,带有一切天才的缺陷。正如将军莱斯利(马特·达蒙饰)来找他洽谈曼哈顿计划领导一职时,所指出的那些奚落他的评价——奥本海默有诸多的性格缺陷。

这样的人物是“典型”的。笔者观影的时候联想到《社交网络》《模仿游戏》。主人公都带有同样的性格缺陷。

然而,诺兰的处理是,抓住这个性格的缺陷,把“它”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奥本海默自私吗?自私的。他的孩子送到别人家照顾,历来关注家庭纽带作为人物泪点的诺兰没有在这个故事里放大这一点。奥本海默的“家庭”对于他、对于全体人来说,都是缺位的。

他深夜把啼哭的婴儿送到朋友家,朋友问了一句,凯蒂(奥本海默的妻子)知道吗?他说:

She knows

影片中,她的妻子有酗酒的形象;对于抚养自己的幼儿,也是抛掷一旁。

她也自私。

奥本海默想要从朋友家速速脱身,他告言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但他朋友说,如果是个极度自私的人,是不会这么坦白的。

那他也真就不自私吗?诺兰给出的答案是:Moral Concern.

原子弹投放到广岛和长崎后,杜鲁门接见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恐惧与懊悔——他感觉他的双手沾满鲜血。

他把泰勒计算发现出的链式反应纰漏与爱因斯坦讨论——原子弹有Near Zero的“可能”会毁灭世界。虽然最终没有实现物理意义上的毁灭,但是他诚深陷痛苦之中,无可自拔。

他否定氢弹的研制,因为他不愿看见核战争的出现。他在极力挽救原有自己的“自私”——打击德国纳粹的——产生的后果。他发现原子弹并没有落在该被打击的人的身上。

他即便自私,但却愿意为了保护自己与美共有染的朋友,向军方编织一个谎言。理由是不想伤害那些Innocent People.

这么一看,他好像也是不自私的。因为他有Moral Concern.

但他显得无私之处,确是他后来深陷泥潭之处。官员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为了报记者会上的“私仇”,公允提供给博登(大卫·斯特马齐连饰)以奥本海默私密档案的查看权,伪造了一场不公开的审判,从而限制了奥本海默的人身自由。

而潜在的,使他深陷泥潭的,正是他人——施特劳斯——的自私。施特劳斯想要权与名。打倒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奥本海默,让自己的“政敌”(后期奥本海默一直投身反核武的游说中,利用自己的名誉和地位直言不讳)肃清,是攀登另一权力阶梯的必经之路。

那参与这场阴谋的检举会,让奥本海默失去安全认证的证人们呢?——无一不是自私的。氢弹之父泰勒就大言不惭,说根据现在的情形,虽然不认为奥本海默有叛国之嫌疑,但不应给奥本海默以安全认证。为什么曾经一起合作的朋友——奥本海默还允许泰勒在实验组中保留自己纯粹研究核聚变理论的权利——会变成敌人?

因为奥本海默阻止氢弹的研究,阻止了泰勒的名利双收——泰勒的自私被侵犯了。

影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似乎有这样的“病症”,陷害奥本海默的博登,在任性与自我中迷失的情人琼(弗洛伦斯·皮尤饰),哪个没有自私的特性呢?

以至于诺兰在片尾才用蒙太奇、借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林湖畔向受众们坦言:

他人在成功之后来祝贺你,不是因为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奥本海默看似没有正面提及二战与冷战,却在影片的处处营造一股战争的张力。人们为自己的利益算计与抨击,科学家为了不可知的理论付诸实践——营造的是毁灭性的武器;政客们将毁灭性的武器指点江山,人命不是所在,人命中的选票与舆论才是所指。他们各个内部群体中尔虞我诈,间谍藏身;他们群体之间,又彼此陷害,互难共通……

这不就是一场战争么?

而这场战争的缘起,本质上和冷战、二战的缘起,是否也指向了同一处?

02矛盾性

第一部分指明奥本海默是个矛盾的人物,但只说了他“自私”与“无私”的两面。这样的二元对立难成矛盾。

真正使矛盾生发的,是这二者之间的内生性,即关联。

三幕将近,施特劳斯在被科学家证人检举,回到休息室大发雷霆。他指责奥本海默的诡计——他靠巧言令色哄骗科学家们听信自己,完成自己的利益实现;又在得尽利益之后装出怜悯,博得众人熏心。

你可能觉得施特劳斯是被自私蒙蔽了双眼。但笔者认为,他可能道出了奥本海默最核心之处。

奥本海默是个“自私”的天才,他的自私使得他的自尊变成了自负,那是保卫自己的武器;他的自私亦使得他的人际变得混杂,那是他武装解除的地带。

他,对身边的间谍,盲目与忽视;对友人的劝告,左耳进右耳出;对难僭越的权贵,直言无思忖。有些场合,这种自私可以说是一种无畏,一种伟大;而在有些时刻,这种自私亦可是一种可憎,一种愚昧。

如果我们把前文中引述的人物间敌对因果关系纳入,我们不难发现,奥本海默的“自私”似乎才是永恒的,而所谓“伟大”与“缺陷”只是不同时机的外显罢了。使得奥本海默阻止氢弹研制的理由,使得他得罪施特劳斯、泰勒的理由,是什么?不正是他自己的个人意识、他自己的决断吗?他出于自己的处境考量,给出了一个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决策——放弃氢弹的研制。

作为客观,我们或许可以辩解道,他是出于某种Moral Concern.但归根结底,又是否是一种自私呢?

奥本海默的自私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也是让他的处境和意识一步步走向转折的推手。

送别亲子是一个节点;

对情人离世所产生的愧疚是一个节点;

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众生之湮是一个节点……

他的自私让自己逐渐陷入泥沼;他周边的现实远非量子的二象性般纯粹。然而,从故事中,我们虽看到奥本海默偶或从这种自私中驳正,走向了另一种“正义”。但这种正义却是被修辞过的、被环境影响过的、被人物所左右的。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内生性”所在。

片中,杜鲁门对这个“爱哭鬼”的训斥是醍醐的,他说广岛和长崎没人会在乎谁发明了原子弹。他们只在乎谁扔的。

再回到施特劳斯给予奥本海默的修辞,他一面暗工名利,一面公然忏悔——结论是,奥本海默如此的矛盾,如此的自私。

影片用了两种视角给予奥本海默这一生做评价,不是贸然,而是增加了奥本海默这一人物的复杂性——笔者不想就此引发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这显得唐突与晦涩。但笔者想指出,奥本海默的复杂性是天然的,是每个人所共有的。这似乎只源于一种自私,但却囿于视角的单一性而无法挣脱;诺兰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主观意识的奥本海默与客观存在的奥本海默,以及其他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都因这两种视角而矛盾、而成立。

如果一个人前定地认为,奥本海默在本片就是道德的制高点,那笔者认为,这诚然是不符合诺兰的意图的。他既然一意孤行为量子、为原子弹视野付诸如此之多,为何又要出来装好人,感到罪恶?原因在哪?

不公正的检举会上,检察官替诺兰与观众质询了这一点。那个片段的处理很有意思,全部过曝——这是原子弹爆炸时候的亮斑——剪辑速度提高,混响是踏步声阵阵。即便奥本海默在窒息便于吐出一句他质疑氢弹对世界的安全威胁,也不足以使他的自私本性泯灭。

检察官听完哄堂大笑,奥本海默也似乎认识到了自己的矛盾,在黯然中,他是否回味爱因斯坦的叮嘱?——这仿佛也是他送别律师与友人时所坦然的一个理由:

朋友问他,你明知道这场审判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你还要去参加?

奥本海默回答道:

I have my reasons

03作者性

《奥本海默》是诺兰历来最精彩的作品。前言指出,他的主题是精妙的,挖掘了一个宏大历史题材之下、普世的价值——人性的自私。而这一挖掘,亦如笔者前述,实是建立在诺兰的作者性之上的。

除却《奥本海默》,诺兰最受肯定的作品莫过于《蝙蝠侠·黑暗骑士》。后者的灵魂,亦是在于主题,即人性。小丑的存在,是为了不断挑战人性的边界——他认为所有人都可以没有原则。他把正义的检察官变成恶魔,在最后给了公众一个囚徒困境,而且也在不断挑衅蝙蝠侠的底线——不杀人。小丑是深谙人性的,他利用人性在人际间游走,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于挑战正义的终点——蝙蝠侠——来完成他对人性的合法性“实验”。

如果说小丑是一个极端的黑格尔,那么蝙蝠侠则是他所赖以实验的拿破仑。

但历史和故事的终点是类似的,小丑(黑格尔)失败了。

《奥本海默》更近一步。他不再是诺兰的社会实验,而变成了一种质询。故事首先抛离了架空的社会设定,变成了历史题材——这比《蝙蝠侠》更有限制——但依然聚焦于一个主角,即奥本海默。

笔者在观影的过程中,抽空假想如果是自己来导这部影片会如何叙事。笔者当时提出了一个方案——用核爆实验作为叙事终点来倒叙、插叙。听起来似乎也是一个大众化叙事选择,但诺兰——之所以为诺兰——选择了一个更高级的点。他的叙事终点是“审判”,而不是核爆实验。

这正是因为,审判指向的是普世的人性;而核爆指向的是社会。前者是价值性的,后者是历史性的。

这也正是诺兰的作者性——他的叙事主题。

如果仅仅把诺兰的作者性限定在叙事风格(蒙太奇-非线性时空观)上,那我觉得就狭隘了。毕竟有很多导演做的都比他更好,这并不值得夸耀(比如今敏)。

诺兰的功底,在于主题。

亚里士多德形容艺术很有意思,他把艺术当成一门手艺(Poetik),即诗艺。对于艺术家的才能和艺术创作,他一言以蔽之:“把谎话说的圆。”

故事,其实就是一种把谎话说的圆的过程。

《奥本海默》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借用某影评人的话,他好像一个奥本海默的流水账——那我们姑且就这么定义罢,这是一个流水账。

这个流水账用多线叙事的技巧,精美的画面制作和混响,让故事的节奏和结构显得天衣无缝。

但这些都不过是一个说圆的“谎话”,即不是醉翁之意。

诺兰说这么一长溜谎话,其实就是在隐喻一个母题——人性。谎话中有诸多元素,有生命,有正义,有虚伪,有自负……但他们都不是能指的终点。人性才是诺兰所要叩访的,也正是这个谎话的言外之意。

片中,奥本海默在剑桥求学时,手持一本艾略特的《荒原》。这是一本长诗。它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折射了一战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堕落和迷失。艾略特把人的堕落归结于“原罪”,即某个不可知的物自体。

诺兰在本片中也间或表现了这一意向。人类的自私是永恒的,也可能是使得他们覆灭的究极存在;这是比《蝙蝠侠:黑暗骑士》更近一步的挑战。《奥本海默》开始直接抵达人的主体意识和本质。

所以,“把谎话说的圆”的才是艺术家。正如贡布里希引述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吹牛吹的天花乱坠,而忘记了ta在吹牛这件事情之时,吹牛亦显得艺术了。诺兰的作者性建立在精密的叙事学上,这是对前人(希区柯克、库布里克……)的继承,即说谎,说精密的谎;但他的谎言除了圆之外,还有他者的所指——即人性。

这种锚定,及锚定本身的深刻性,才是他的作者性所在。也正是笔者所指出的,主题的深刻出彩,更在于其对作者性的延续;而这种延续更令人震颤的是,它的无声,它的隐秘。

笔者认为,这是大师才能有的章法和蕴意。

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奥本海默》对于人性的质询是一种决绝。诺兰虽然让几乎每个人物都带有了这一本质——自私;但他也赋予了这一本质以矛盾性、暧昧性(前文已经论述)。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