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世界现存原子弹80%已经预定了目标,目标是那几个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剩下的20%,待命攻击没有的国家。都知道那八成一旦用上就会玉石俱焚,所以那两成也许用到的几率反而更大。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披露,六十年代美军制定了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计划,其中北上广、天津、辽宁成为重点目标。
2.假如每个国家都有原子弹……就像给每人都发一把枪,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谁也不敢轻易招惹谁,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的理由和欲望用枪杀人。但就算没有枪,也可以用别的武器。
真正危险的不是武器。
3.科技服务于人,也服务于政治。但现今人类社会的政治水平,却滞后于科技能力,像个不成熟的霸道少年指挥着成年家佣。
4.好奇日本观众对本片的评价,一查日本禁止上映了,《芭比》也因为跟《奥本海默》一起宣传而遭到很多日本观众抵制。日本作为地球上目前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一个平时跪惯了强者的国家,曾经碰见弱者就拼命撕咬的国家,可能这次也觉得要是再舔自己就太狗了,主要跟民众不好交代。
5.说说这部电影,这个题材细想起来是非常之大,核武器改变过去世界格局,也关乎人类未来命运。但电影前面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让我觉得特别出色,内容杂乱,密集台词让我疲惫。
后面有两处让我觉得不错的地方,不是原子弹爆炸那一幕。
一是影片2小时后的记者会奥本海默演讲时那一刻,仿佛看见现场观众的人脸面临核爆瞬间变形熔化,掌声中伴随哭声,领奖台成为焦炭,他内心的负罪感和此刻表面上应该合乎时宜呈现出的自豪形成片刻的不自然表情。这一幕使观众到此才捕捉到诺兰拍这部影片的初衷,也是看到这一幕我才开始提起精神。
二是影片临近结尾时,审查时的连续逼问后,奥本海默脑中仿佛又经历了一场核爆,精神高度紧张时又一次出现了观众即将瞬间熔化的脸,跟上次的画面是一样的,说明核爆带给他的内疚和敏感已经深深烙在他的神经,以至于他高度紧张时脑中就会呈现出这个画面。
当脑中核爆过后,一切安静下来,他怔住了几秒钟。我试图体会奥本海默当时复杂的心情,可能有绝望后的冷静,但又纠结不能完全否定所做出成果的意义;可能会对荒谬现实的自我嘲笑,但他自己明明知道自己坐在这里事情发展至此的原因,却不能说服自己妥协;夹杂过去的画面和臆想的画面一切闪电般过了一遍脑子,虽然思绪很快,但太多矛盾纠结,并且最终也没有像研究量子力学一样轻松解开这个题,一时间让他怔住说不出话来。
男主不说话的那一刻,我仿佛也在脑中闪过很多,有点感觉。
另外,音效给影片增色不少。如果去掉音效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前部分,我会更无聊。男主角多少跟奥本海默外形有点相似度,但跟资料视频里的奥本海默相比,没有演出本人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睿智侠气和老年时颓唐。
配角演员好多熟脸,会有不少人觉得出演诺兰片子是一种荣幸吧。
在我心里《奥本海默》跟同类型传记题材影片相比还是不错的,跟《至暗时刻》比各有参差,但肯定比《林肯》那种高出几个level。
6.最后提一下海森堡,海森堡在德国也在研发原子弹,并且德国投入比美国早,但是现实中德国并没有率先研究出来。有人说因为希特le认为量子力学是犹太人的科学而不太喜欢,也可能因为重水厂被炸等客观因素影响了进展,也有人说海森堡能力不够,还有人说一种可能,就是海森堡故意拖延。
这种说法认为海森堡是有能力做出原子弹的,海森堡曾和奥本海默同在一个学校,他俩的恩师都是玻尔,奥本海默还是学生时,海森堡已经是讲师,虽然海森堡没有直接给奥本海默授课,但奥本海默了解海森堡的能力,所以研究原子弹时的奥本海默也担心紧张海森堡会先自己一步。
而海森堡,却不像奥本海默认为的那样真心为纳cui服务,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他表面上先努力获得希特勒信任取得研究的主导权,在给希特le的报告中却远远夸大了铀的需求量,拉长了研究时间让拖不起的希特le逐渐失去了兴趣。他做这一切是为了阻止纳cui做出疯狂举动,避免给世界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
多年后当奥本海默在get到这一点后,这成为他内疚自责的另一个原因——他做了死神,而海森堡却做了守护者。
个人觉得如果加进去这个角色并且按上面这个故事来拍会非常精彩,但确实会抢了奥本海默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