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篇原创影评,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8.5分。
诺兰的每一部新片上映,都毋庸置疑地引起全世界影迷的关注,本次也不例外,只不过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的响亮名头,让几乎所有观众都在期待爱实拍擅长搞视觉奇观的诺兰又会拿出怎样惊艳的视觉冲击,但这次诺兰彻底玩了一波反套路,他就是很认真地排了一部传记片,想看核爆大场面的观众估计要失望了。
当然,虽然是很认真地拍了一部传记片,但影片处处可见诺兰电影的影子,比如三个时间线的交叉剪辑,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饰演)筹建曼哈顿项目,奥本海默接受调查,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受审,并用了正常色调与黑白色调进行区分,延续了诺兰一贯不按正常时间线叙事的习惯,配乐因为汉斯季默的档期问题,选择了《黑豹》的作曲家路德维希·格兰松,当然配乐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因为诺兰剪辑的快节奏伴随着大量的情景烘托,但这么满的配乐并没有影响观感,爆炸时的无声与观众跺地板的声音映衬的人物心理波动甚至成为了观众印象深刻的片段,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从技术层面上可分析与夸赞的地方太多,很多影评人也写了,云城不再一一复述,重点想谈一下本片的核心表达。如果去概括影片中奥本海默的半生,可以用《桃花扇》的经典名句概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奥本海默地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原子弹地引爆让他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但随着奥本海默思想上的变化,他也迅速被政客抛弃,陷入各种调查听证的俗世烦扰中,并最终被取消安全许可,无法再参与国家重大机密项目。
奥本海默对原子弹观念的改变,与他早期持续接触美共思想肯定是有所关联的,尤其他的身边人,兄弟,两任妻子以及许多好友,都是美共成员,即便奥本海默从未正式加入美共,但随着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奥本海默和美共的过丛甚密,毫不意外地成为了敌人攻击他的重要手段,而年少轻狂做下的事,很多奥本海默也确实百口莫辩。
基于奥本海默地遭遇,我们其实不难提炼出一个观点——科学家无法影响政治,注意是“科学家”,而非“科学”,科学当然可以影响政治,科学的进步才会带来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突破,无一不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就具体到本片的核能领域,因为有了原子弹,才有了“核威慑”,才能利用“核威慑”达成世界主要大国间的战争烈度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发展成热战,否则“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可能美苏三战就已经打起来了,“核威慑”的存在最终形成了二战后大国之间代理人战争的新模式,也才有了短暂地几十年和平。
但奥本海默的自负就在于,他以为凭借自己“原子弹之父”的身份,以及他在科学界的号召力,足以影响美国的原子弹氢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政策制定,但原子弹其实只是政客手中用以保持霸权和进行利益交换的有力筹码,科学家不过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原子弹没研制出来之前,可能政客还会对科学家毕恭毕敬,一旦研制成功,“原子弹之父”只是一个继续推行政策的符号,这个符号需要存在,但这个符号不一定非得是“奥本海默”。也许奥本海默是洛斯阿拉莫斯的神,但他不会成为世界畏惧又崇敬的神,就像核爆日本,日本人只会记恨决定扔下核弹的杜鲁门,而非奥本海默。
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政客能将你捧上神坛,也能让你跌落尘埃,论操控舆论、操控民意上,科学家不可能是政客的对手,所以今天你是“原子弹之父”,明天就可以变成“苏联间谍”,成为过街老鼠,今天你是某位“爸爸”,明天就变成资本家挂路灯,道理都是相通的,更别提奥本海默确实和美共不清不楚,在冷战对立思维下,就这一条打倒奥本海默毫不费力。
全片只有爱因斯坦活的最明白,无论是把你捧上神坛,又或者让你跌落尘埃,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政客的政治需要,奥本海默无论是艾森豪威尔时期的被打压还是肯尼迪时期的被平反,最终都不过是政客为了凸显自己的政治理念而采取的政治手段罢了,他们不是为了科学家,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只可惜等当年意气风发的奥本海默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也以及头发花白,垂垂老矣,也许当年他对爱因斯坦的话不以为然,然而现实终究给他上了生动一课。
奥本海默骨子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与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同的是,他还同时是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正是出色的管理能力让他错估了自己的能力,奥本海默的能力,对付一心科研的科学家们绰绰有余,但对付那些政界老油条们,就着实有点不够看了。这就是人生惯有的矛盾之处,我们很难评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与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生究竟哪一个更有意义,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而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