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想写影评,实在是短评超字数了。
首先声明,我,对诺兰有偏见,以下都是我的片面之言。
依然是诺兰式的场面大片,场面的壮观程度凌驾于剧情的铺陈和人物的深度刻画之上。爆炸的瞬间延续数十秒的沉默,仿佛把观众投身于原子弹的冲击波扩散范围内,所有感官都被牢牢吸引在视觉的炸裂之中,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临场感推向极致。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成功引爆之后学院里欢呼雀跃的人群与奥本海默特写下不断摇晃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人物内心的震撼与忧虑。
与汉斯季默的音乐解绑后,诺兰电影的配乐终于不再让我感觉耳朵流血,有时候大场面让眼睛炸裂的时候,耳朵稍微休息一下也挺好的。
在剧情方面,魔术师诺兰依旧在和观众玩叙事游戏,通过交叉剪辑秘密庭审和入内阁投票的过程,各方人马逐一登场,以时间为线索铺开奥本海默这个人的故事。最终,故事尾声在奥本海默授勋的场景中达到高潮。同时,运用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以及叙述人视角的转换,生动地呈现了奥本海默的传奇经历。把诺兰叙事上玩的游戏放到一边,故事整体还是以三幕剧的方式展现,三幕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断裂点,剧情铺陈得十分流畅,从奥本海默的崛起到曼哈顿计划的实施,再画风转变揭示出科学界实则是政治家们的角逐场,衔接非常丝滑。
人物刻画依然延续着诺兰的老弱点-扁平,个人传记部分并没有第三段政治惊悚片段好看。对奥本海默几次转变缺乏铺垫,导致转变非常突兀,妻子形象依旧单薄得要命,再次沦落为工具人。
借用子戈(来自豆瓣)另一篇影评(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40523/)的内容:
“他对于奥本海默早年参与左翼运动的经历,不予置评;对他投入曼哈顿计划前后的欲望与道德的缠斗,缺乏描绘;对他战前战后巨大转变的内心动因,也语焉不详;以及,当他成为名人,不得已卷入到权力的漩涡之中,他一边想要捍卫良知,一边又难以抑制对于舞台中心的眷恋,这种矛盾深深摧毁了这个野心勃勃的人道主义者。对这些,影片通通在意义层面将其悬置。
这似乎是一种自觉的后撤,为的是预留出巨大的解读空间。
但另一方面,影片又事先张扬地将这种解读空间压缩到了最小。”
Alist不断登场场面堪比《建国大业》,小罗伯特唐尼脱下钢铁侠的外套后,演技回归了,他展现出的政客那副虚伪的嘴脸让我多次有冲动想要上前揍他一顿。第一眼看到戴涵涵时:这个人有些眼熟,但再仔细看几眼???那个略带邪气又有些文艺气息的戴涵涵,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马达在几个镜头里幻视皮特。狗爹真是演完首相演总统,还出神入化,就那几分钟的眼神戏请内娱所有鲜肉反复研究学习,好像比唐尼更值得提名男配😂。皮尤妆造好好搞还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