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7

奥本海默:在人不在事


由于传记片的原因,诺兰这次没有发挥SHA妻祭旗的传统,反而塑造出了一位和奥本海默走完一生的女强人。片中艾米莉的戏份并不算很多,但却给足了高光和情绪爆发的时刻。

比如在这一幕中,正在研发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因为旧情人的自杀而情绪崩溃,诺兰直接给我们的女主设计了一段非常简短但又铿锵有力的台词,将她强势而又理性的一面直观的展示给了观众。

又比如在小黑屋的审判会上,众多登场的男性角色包括奥本海默本人都被对面那位咄咄逼人的检察官逼得喘不过气,而艾米莉却是唯一一位在和检察官的交锋中处于上风的角色,诺兰又为观众展示出了这个角色超强的临场应变和逻辑思维能力,她的气场和抗压能力都完全盖过了其他角色。


除了前两段以外,诺兰还在片中给艾米莉设计了很多能够直观突出人物性格的桥段,可以说除了两位男主以外,角色塑造最为全面和成功的就属她了。另一点在于,诺兰对艾米莉的妆容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私心,奥本海默在片中拥有多个造型,随着时间线的推移观众能明显看到这个角色的衰老。而作为奥本海默的同龄人,艾米莉角色的妆容在大多数时候却都是很统一的,这也太偏心了。


简评(太长不看版):诺兰用花哨的剪辑和非线性叙事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的重点在人(奥本海默)不在事(原子弹的研发),通过大量的对比手法全面详尽的刻画出了奥本海默这个复杂而又伟大的角色,片中一切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奥本海默这个核心人物,叙事逻辑非常的清晰。诺兰的镜头语言和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与交叉剪辑的相辅相成让观感有了几何式的增长。不过第二幕讲述制造原子弹的部分显得有些冗长,同时把两场最高潮情节都放到第二幕结尾,也让二三幕之间的过渡会存在明显的情绪落差,这点算是电影比较明显的缺陷,也让电影并未成为一部严格意义的”完美“作品。


诺兰喜欢把一个简单的故事通过极其复杂的方式展现出来,历史题材的敦刻尔克是这样,奥本海默也是如此。本片中诺兰抛出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两场听证会(政审),原子弹诞生的始末,意识形态的对抗,科学与道德困境等等,看上去显得很臃肿,也容易让人分不清主次。所以,他在片头字幕就引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直接点出了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这个给世界带来希望和毁灭的当代普罗米修斯,也在承受着无尽的折磨与煎熬。

奥本海默全篇的重心都在奥本海默这位核心角色身上,所有事所有人,都是围绕他来设计的。简单来讲,本片名叫奥本海默而不是什么原子弹之父或者世纪冤案,电影至始至终都是围绕奥本海默来展开,在明确了电影的主题以后,再回头来对电影进行分析与拆解,其实就很好理解这个故事了

片中诺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塑造奥本海默这个极其复杂的角色,其中作为第二视角的斯特劳斯是最为典型的。电影开头就引入了斯特劳斯这一条采用黑白画面呈现的,贯穿全片的副线,然后和奥本海默的主线一起同步推进剧情,那么观众从一开始就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要设计一个贯穿全片的第二视角,以及为什么这个视角要用黑白的方式来呈现。

第一个疑问在第三幕开头就进行了解答,因为电影需要一个反派,一个和主角对立的角色,那么设计陷害主角的斯特劳斯无疑就是最佳人选。第二个疑问则是留到了电影最后,通过比较隐晦的告诉了观众。电影最后彻底揭开斯特劳斯这个角色的面纱以后,就会看到一个极度自私自利的阴险小人,那么当观众将自己代入到这样一个内心阴暗的小人身上时,能看到的就只有压抑无光的黑白世界。小人与伟人,通过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对比,展现得淋漓精致。


奥本海默全片只有奥本海默和斯特劳斯两个视角,原本我以为对奥本海默的侧面描写都会放到斯特劳斯的视角中去,而奥本海默的视角更多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来进行。当然片中确实也采用了大量的中近景和主观镜头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位主角的感受。只是诺兰却在单一视角的前提下依旧加入了非常多的侧面描写来塑造这个角色,这点很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片中奥本海默同形形色色的角色都产生了大量的交集,这些角色或多或少都会和他在各方面的思想与理念产生矛盾与冲突,而观众则能从这些角色的眼中认识到一个不太一样的奥本海默。比如在妻子的眼中奥本海默会显得很懦弱,在斯特劳斯的眼中他则是一个处处打压自己的敌人,在氢弹之父泰勒的眼中他又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这些“他人”眼中的描写都更加全面的塑造出了奥本海默这个极其复杂的角色形象,这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这些描写都存在一个共通点,也就是突出奥本海默“孤独”的一面。

片中的奥本海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历和人际关系,但他仍然是孤独的,一方面,奥本海默对个人情绪的处理都是往内收的,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自行消化,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就导致他没法很好的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他身边的这些人物也确实无法和他同频,比如他的挚友劳伦斯无法理解奥本海默既然不认同那些极端分子的ZZ立场,为什么又要屡次去参加聚会。他的同僚泰勒无法理解为什么奥本海默这个最初唯一一个支持并把他当成挚友的人,在研发出原子弹以后却成了他氢弹计划最大的阻力。又比如他的妻子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奥本海默面对质疑声不选择反击,而且还要和那些污蔑他的人握手等等,片中大量的细节都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无法被世人所理解的角色形象。

那么片中是否存在能够和他同频的人?至少在奥本海默的视角下,这个角色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得知引爆原子弹可能会破坏大气层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跑去找了爱因斯坦。当原子能委员会成立的时候,他又是第一时间去拜访了爱因斯坦,甚至结局的最后一幕都是落在了此处。这两处情节的设计无疑都是在体现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的信任与认同,同时也非常明确向观众传递了奥本海默就是和爱因斯坦一个层次的人物。

诺兰采用了先贬后褒的方式来表现爱因斯坦这位伟人。奥本海默第一次和斯特劳斯见面,就直接了当的指出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是过去式,爱因斯坦也承认数学不是自己的强项,这两个情节都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这位伟人的专业性上。而电影后面对爱因斯坦的描绘都体现在他讨喜的性格和睿智的个人思想上面,正如之前提到过的,片中唯一一位能和主角同频的也就爱因斯坦一人,同时奥本海默打心底里也把爱因斯坦当作自己的导师和挚友,这些细节无疑都让爱因斯坦显得更加的伟大。

作为当世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诺兰完全没有对爱因斯坦的成就和专业性进行展示,而是把角色塑造的重点都放在了其他品质上,这点也是剧作上很让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实际上,诺兰对奥本海默本人的描绘,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诺兰笔下的奥本海默是一个存在性格缺陷甚至是严重精神问题的人,同时对他的专业性也提出了很多质疑。片中有一幕当众人得知纳粹已经实现技术突破的时候,奥本海默还在选择用公式理论去推导结果(甚至还推错了),而他的同僚却在隔壁的实验室直接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同时片中也多次提出数学不是他的强项,甚至在预估原子弹威力的时候奥本海默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在进行了一系列贬低以后,诺兰又是如何把他给抬起来的?那就是把的身份从一个科学家换成一个决策者。


我们可以看到奥本海默拥有一个优秀决策者所应具备的一切特质。比如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时刻保持冷静而又敏锐的决断能力。比如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在转瞬之间将乱作一团的团队重新整合并高效运作起来。又比如丰富的知识储备,从基建到理论再到实践,各个环节都能快速进行统筹。将奥本海默塑造成一个决策者而非科学家,也是诺兰这个剧本的高明之处。


诺兰是一名天赋异禀的创作型导演,他对笔下的角色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其更突出的剧作特点,还是非线性叙事能力。本片采用了两个视角进行非线性叙事来同步推进剧情,我们可以看到镜头在两个视角的多个时空中来回穿梭,整体的呈现方式更接近他早年的另一部作品致命魔术,显得非常的花哨和复杂。不过和致命魔术不同的是,本片完全以奥本海默为核心来叙事,所有人物与情节都是为其服务,而不是像致命魔术那样需要同时照顾到两位主角。尽量两部作品都显得非常的花哨,但在我看来观众对奥本海默的接受程度还是会更高点。

除了非线性叙事,诺兰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交叉剪辑。通过一个主题来把多个不同空间或者时间的场景切碎后交织在一起,来引发观影高潮。甚至比起非线性叙事,诺兰电影的剪辑其实更加具有标志性,本片里面同样充斥着交叉剪辑的运用。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奥本海默里面诺兰选择将人物和一些抽象性的特效画面剪在了一起,通过这些画面来为观众直观的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奥本海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观众看完电影却能很快理解这个角色,剪辑手法其实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非线性叙事和交叉剪辑作为诺兰的两大标志,在本片中都体现淋凌尽至,这点也算符合预期。让我感到欣喜的,还是他的掌镜能力的提升,这点也是他自敦刻尔克以后又一次的成长。
诺兰以前的电影非常依赖剪辑来进行叙事和烘托情绪,从而忽略了镜头本身的作用,简单来讲就是在某些场景的调度和分镜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到了敦刻尔克以后诺兰则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在努力通过镜头而非剪辑叙事。虽然信条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毛病,但在奥本海默里面,我们又再一次一个高水准的诺兰。

比如这个贯穿第二幕的玻璃杯与弹珠的镜头,诺兰只通过玻璃杯的容量就把时间线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不用借助台词和字幕来点出时间。

比如整个斯特劳斯的故事线,都采用了黑白画面来展现,让观众一眼就能分别出不同视角的区别,同时也能直观让人感受到这个角色无比阴暗的一,而不必再绞尽脑汁的在非线性叙事和通俗性上来找平衡。

又比如在展现奥本海默心态崩溃的时刻,诺兰通过怼脸打光的方式,非常直观的就把角色心境给展示了出来,而不是给个特写镜头然后把叙事工作都去交给演员来完成。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些非常张扬和突出的"炫技"镜头,而是奥本海默和斯特劳斯初次见面的段落。这场戏通过斯特劳斯的视角来展现,在简短的数分钟内诺兰几乎都没有给过奥本海默的正脸,这个角色全程都是“躲着”镜头在拍戏。电影进行到此的时候我还以为诺兰是为了区分主次,所以选择让奥本海默退居次席,但看完电影以后再回头分析,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场戏都是通过斯特劳斯的视角来展现,那么当我们代入到斯特劳斯的主视角时,就会对奥本海默产生非常糟糕的第一印象,自己作为一个政坛大佬低声下气的跑来做接待,结果却受到了奥本海默冷眼对待,完全没有放自己放在眼里。所以为什么斯特劳斯会那么憎恨奥本海默,其实这个仇恨的种子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埋下了。诺兰通过看上去很普通的几组镜头就将这点表现了出来,镜头语言的处理非常高明。


说了这么多优点,那电影真就是如此完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本片依旧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奥本海默全片都采用了双视角来推进剧情,但是第二幕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奥本海默这一个视角,虽然原子弹的研发和斯特劳斯确实没什么关系,但是电影本身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诺兰应该提高第二幕斯特劳斯视角的占比,或者对这一幕的时长进行缩减才能确保双视角叙事的统一性,而不是像成片这样给人一种非常强的割裂感。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则出现在高潮段落的编排上面。电影从开场一直到奥本海默小教堂的激励演讲,情绪上都在稳步提升,而当第二幕结束以后,之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却一起跟着消逝了,后面电影又不得不从头开始来积累情绪。片中原子弹的试爆属于视听层面的最高潮,奥本海默小教堂的激励演讲则是情绪层面的最高潮,这两场高潮戏都紧挨着放到了第二幕结尾,无疑就导致二三幕之间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情绪断层。

作为一部非线性叙事的作品,诺兰对这两场高潮戏却选择了线性的方式来呈现,这点在我看来显得很不可思议。审判会里的检察官反复追问奥本海默是什么时候才产生的道德困境,这场戏其实非常适合采用交叉剪辑和小讲堂演讲放一起来呈现,不仅能让叙事逻辑更加连贯,也能很好的达成情绪递进的效果。而此处成片的处理让情绪有些没跟上来,使得审判会最后的收尾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奥本海默其实也存在诺兰自盗梦空间以来的一个通病,也就是信息过满。这个情况不仅来自密集的台词,还有剪辑和配乐等很多方面,各个环节的信息轰炸都会让人产生非常强的疲劳感和挫败感,只要一不留神就容易跟不上节奏,跟不上节奏就会使得注意力更难集中,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个小时的奥本海默更是放大了这个毛病。但相对教好的地方在于,奥本海默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传记片而不是虚构的科幻片,观众并不需要绞尽脑汁的去理解和代入到诺兰原创的世界观里去,虽然信息过满但至少看起来不会存在很大的门槛。


同为历史题材的作品,敦刻尔克可以用一气呵成来形容,而奥本海默相比之下会差口气。但是这次诺兰依旧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而且从观影的友好度和通俗性上来讲也有所进步。信条的不尽人意并未造成影响,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诺兰的高水准发挥,这就足够了。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