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奥本海默》是一部很特别的影片。
特别到将一些完全对立的特质,通过巧妙的剧情排布,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像小时候玩的光栅立体画一样,从不同角度切入观看,就能看到不同的面貌。
特别到既具备了常规人物传记类电影的所有要素,但又没运用人物传记类电影的情节设定和矛盾激化放大,只是用平常却又厚重的事实,推进着剧情的发展。
特别到被公认为是一部非典型的诺兰电影,但仔细想想人物的设定和剧情的排布,它又很诺兰。
当然,它也特别好看。
首先,它确实是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从前期放出的宣传物料,到最终的成片上映,在内容上没有任何的噱头,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的一生随便百度一下都能知道,而影片承载的,也就是那些东西,无非是取舍和孰轻孰重的问题。当然,在前期宣传中的唯二噱头之一——诺兰这个名字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烧脑啊高级概念啊布拉布拉,期待他能把人物传记玩出什么花来,但其实看完后第一感觉也就那样,平平无奇的生平罗列,仅此而已。
但请仔细想想,是什么支撑你花个百八十块坐那3个小时中途没有愤然离席呢?难道不是它平平无奇的那么好看么?
在我看来,它不像是一步纯粹的人物传记类电影,而更像是一部历史传记类电影。
常规的人物传记类电影,虽然也会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但这些的作用大多只是激化矛盾增加可看性,或是产生阻碍催发主角成长而已。影片的主角始终是人。
而《奥本海默》,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角是那个时代——那个在战争的表象下蕴含着无数思想和理念的诞生和碰撞,埋藏了无数披着政治斗争外衣的意识形态交锋的动乱时代。
虽然爱因斯坦极其提出的理论、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席卷全球、二战等等众多无比重要又差不多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在影片中也仅是一笔带过,没有花太多篇幅的单独阐明。但仅就这简单一提的历史背景,就凭借其自身的宏大和复杂,为影片定下了厚重的历史基调,又是这厚重又不可逆转的历史基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甚至推动了主角的成长,甚至可以说造就了奥本海默。
不是奥本海默的贡献改变了那个年代,而是那个年代恰巧选择了奥本海默。
诺兰打着奥本海默的幌子,在用唯物史观的视角去讲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华彩乐章,在用最平实的剧情铺排和最朴实的拍摄手法来展现真实的、磅礴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用人物传记的方式拍历史传记,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其次,是整体风格上。
乍一看,我也会觉得这更像是一部降低了门槛的非典型诺兰电影。没有各种倒叙插叙的穿插导致影片无比烧脑(唐尼那段虽然算倒叙但有没有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只是升华了主题),也没有产生很多比如时间、空间、维度等高级的设定作为吃内存的信息量,更没有一丝美术设定加持下的特效表现(情妇身上的那条破布除外)。不但不烧眼睛不烧脑,甚至不怎么费脑子就能轻松的看懂大概的剧情和走向。难道《奥本海默》的卖点就只是让更多的非诺兰粉感受到他实拍原子弹爆炸的震撼?
当然不是,诺兰的特点,埋在剧情设定里。
众所周知诺兰在设定上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将多条线索切碎杂糅并行,并在某个点交织,爆发出极大的豁然开朗和更高层次的诠释和理解。而这次他把这种绝活儿,用在了人物的塑造上。
不知道看过的朋友还记不记得奥本海默在德国哥根廷大学的那段夹杂着生活状态,思考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的混剪,先不论那里封神一般的画面与配乐的衔接,个人认为那才是整部电影的开始,是诺兰式电影的开始。
这段类似龙场悟道的剧情表面上导致了他归国后发表的《论大质量中子星核》阐明了白矮星爆炸引起空间塌陷的猜想,并预测了黑洞的存在。这个学说对后续的核裂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原子弹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引出了后续的内容,极大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而更深层次,也是更诺兰的意义,在于开启了诺兰式的角色多样性塑造。
奥本海默是一个极具多面性的人物,他不想一般学者一样单纯的只知道学习和研究却在其他方面单纯的像个孩子。他更像是个老油条,在学术上有着自己追求和造诣,不息在被爱因斯坦把经典力学推向最巅峰的时候去研究和传播量子力学;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主张,凭借纯粹的好奇和自由主义观点在谈共色变的20世纪初期,去了解共产党,甚至在某个层面上推崇共产党,以一个知名学者的身份公然做一些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在人际关系上,他秉持了自己热衷自由和开放的信念,“敢爱敢恨”的展示着自己的“博爱”和“独特”品味。而这些学术、政治立场、情爱、人际关系等种种因素,如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中的热中子一样,不停的轰击着奥本海默,并不断产生出新的中子继续碰撞,循环往复,围绕着奥本海默不停的进行着链式反应,并且产生了一波接一波的能量,最终在影片结尾,把奥本海默当成一颗原子弹,彻底爆开。而这种爆开,也正如影片对原子弹爆炸的表现那样,没有多么强的视觉冲击力,就用最真实的爆炸,最绵延的火焰,最汹涌的气浪,,炙热的,持续不断的炙烤着观者的心灵,让观众的思绪被情绪填满,被情绪引爆,并被烧干的情绪抽空,塌陷,久久不能平静。
而反派唐尼,虽然被作为另一条叙事线侧面展现了后原子弹时期奥本海默的遭遇,但其实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紧扣爱因斯坦话语的符号:有一天,当他们惩罚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给你端上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颁发奖章,拍拍你的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这种刽子手在杀完人后的无辜和伪善,以及将问题推给一位替罪羊的胆怯和懦弱,配合奥本海默自身的反思与挣扎,组成了原子弹爆炸完成后的音爆,在视觉冲击过后,再一次冲击着观众的心灵,而这次不仅是对人物对事件的震撼,也有着对战争对人性的反思。
这还是诺兰式的错综复杂,还是诺兰式的高级概念,只是换了个玩法,更贴近常人,也更回归电影本身而已。
当然,以上仅代表我个人,作为一名诺兰粉的观点而已。你可以吹他高级,也可以骂他无趣,正如影片中塑造的奥本海默那样,没有单一的特质,没有单纯的对错,错综复杂,爱恨交织,矛盾又独立,才是世人,或者诺兰的电影该有的样子。
如果是还没有观看的观众,别被人物传记和3小时的时长劝退,不管你之前喜不喜欢诺兰,都建议去电影院坐一坐,放空自己,感受3个小时多角度的核爆,哪怕你不喜欢,那只是看看不管出演时间多长全都演技精湛的各路演员,听听路德维格·戈兰松极致的电影配乐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