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兵圣”克劳维茨说过:“胜利只是简单地实现了一个更好的政治现实。” 而原子弹,就是在二战末期实现这种政治现实的利器。
《奥本海默》的前二分之一还是诺兰熟悉的配方,气势磅礴的配乐(这一次不是汉斯·季默了),还有轰炸耳膜的音效,以及力求真实的震撼场面,以及靠数量取胜的群演——拍摄“蝙蝠侠”三部曲开始他就经常跟一家叫做“好多人”的专业群演公司合作。包括这次宣发最大的噱头之一,在不使用电脑CG特效的前提下重现“三位一体“实验等等。
但是,电影始终是讲故事的艺术。诺兰早些年在国内影迷心中的地位很高,从第二部长片《记忆碎片》开始,到后来的蝙蝠侠三部曲,以及近些年的《敦刻尔克》,彼时的诺兰对于叙事线的把控是最让影迷们津津乐道的。但是自打《星际穿越》开始,对于他叙事无力的质疑就越来越大。也许是受制于《星际穿越》的科学理论知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平铺直叙的对白,而《信条》里则是看到一个一个工具化、平面化的主角。
这一次诺兰在《奥本海默》里似乎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看似俩条叙事线——其中还刻意用黑白色彩来区分,这更凸显了诺兰对自己叙事的没有信心——但是实际上总体还是略显沉闷的。这些年诺兰电影中的镜头数量越来越多,镜头时长越来越短,这恐怕也是一直维护胶片拍摄,抗拒特效的他无可耐克焦虑的表现。
大量前叙与回闪的镜头,刻意放大的音效,力求真实的震撼场景,这些都是诺兰善用的技巧。但三个小时的片长,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等一系列理论基础,众多的登场人物人名,二战末期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等等都对眼下的观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综上所属我觉得《奥本海默》在国内市场票房不会太好,有可能叫好不叫座或者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