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次看完《奥本海默》已经过去 10 天了,昨天又去在 imax 厅看了第二遍,只能说 imax 厅的效果是普通的 2d 厅没有办法比较的,从视觉上的画面展爱说,尤其是 70mmimax胶片🎞的运用在真正的 imax 画面上所展示出来的柔和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黑白画面)。其次是音效,不得不说第二遍我是专门在听格兰松的配乐,在《信条》之中他就展示了自己成熟的配乐水平,而《奥本海默》中的配乐我认为更加优秀,更加丰富且具有层次性,而且我认为《奥本海默》之中的配乐相对于《信条》对与把握叙事节奏,暗示并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的发展发挥了更重要的因素。
其实要说起对于这部电影最深刻也是最初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诺兰”电影。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奥本海默》这个题材,如果让其他导演来拍,雷德利斯科特,他会让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充满浓重宗教色彩和宿命论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那如果换一个我最爱的导演之一,丹尼斯·维伦纽瓦,我认为他会用他充满怜悯和人文主义色彩的感情,拍出一个类似于《焦土之城》的历史传记片。那如果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甚至昆汀(他是不会拍这种题材的🤣🤣🤣)。在极端一点,让库布里克复活,我认为他都会变成一部外壳类似,但内核不同的片子。但诺兰之所以是诺兰,就是因为他截然不同,他不是最好的(甚至不能算到第一梯队)导演,但是他强烈的个人色彩注定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诺兰的电影。
第一点,我认为(恐惧)是诺兰电影的核心驱动力,《记忆碎片》是记忆的阶段性丧失导致生活在未知之中的恐惧,《盗梦空间》这是对于迷失在梦境之中的恐惧,《星际穿越》是对于人类的灭亡和未知宇宙的恐惧。《敦刻尔克》之中的恐惧则来自于连个正面镜头都没有的德军,《致命魔术》之中的恐惧在自交流电的未知力量,《蝙蝠侠》三部曲自不必说,《侠影之谜》之中布鲁斯恐惧于自己在黑暗面前的无能为力,而下两部曲这是对于绝对权力的恐惧。综上所述,恐惧构成了诺兰电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推动情节发展起关键的作用。甚至从诺兰杀妻狂魔的特质就能看出来(这次死的是情妇🥲🥲🥲)。而《奥本海默》则整个就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在故事的前半段恐惧来源于纳粹帝国可能率先掌握核武器,而这样的猜疑链使得洛斯阿拉莫斯只能不停的追赶,期望能在纳粹之前造出原子弹。中间三分之一随着泰勒的数学计算,恐惧的对象成为了原子弹的恐怖力量,因为核裂变所形成链式反应在数学上讲有可能完全不会停下,原子弹释放的恐怖力量可能会烧毁大气,而在后三分之一目睹了原子弹的恐怖力量之后,奥本海默明白他所引发的军备竞赛永远不会停下,在猜疑链之中链式反应达成了完美的条件,重点不在于原子弹的恐怖,而是人类拥有了毁灭自己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会使得人类走向毁灭。所以奥本海默才希望让自己成为殉道者,只有“神”的覆灭才能让人们意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恐怖力量最终会毁灭人类,这就是奥本海默最深层次的恐惧,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内个和魔鬼做交易的。所以在一开始,诺兰就已经把整个故事告诉我们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的火焰,于是被锁在岩石上承受永生的折磨。”而奥本海默选择自己主动去承受永生的折磨,以此来弥补罪恶,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说“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其次我要讲的是诺兰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营造这种未知的恐怖。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讲述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时,通过打乱时间线,制造矛盾来引发悬疑感,制造反转。类似于《敦刻尔克》之中将整个故事分为海陆空,分开剪辑又相互交融,以此来营造悬疑感。而另一个更加经典的例子则是《记忆碎片》,通过使用彩色和黑白画面将故事打乱,彩色部分正序,黑色部分倒叙,并且交叉剪辑,最后汇聚到故事的中点,这样的手法主要是为了使观众也和主角一样接受相同的信息,让观众和主角一起患上失忆症。而《奥本海默》很明显是对两者的融合,首先将故事分割为两个部分,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彩色),和施特劳斯的听证会(黑白),并在中间通过时间顺序插叙奥本海默的经历,我认为这是一个三层式的故事结构,最底层的是施特劳斯的听证会,他负责故事的大段转变,中间是奥本海默的听证会,负责具体故事情节的转换,而最上层的则是每一个细小的奥本海默的经历,这样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一开始就将结果摆在了观众的眼前,就是麦卡锡主义之下对于奥本海默的审判,而为何要对他审判,则藏在了后面的故事情节,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具体的讲述之中。我认为不同于传统的传记片,《奥本海默》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对于第二个主角即施特劳斯的使用,从另一个视角对奥本海默进行讲述,从而将整个故事放在了一个框架之中,则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报复,通过在电影之中一点一点的透露信息,最后反转,得出结论,施特劳斯出于政见不合和个人恩怨,借由麦卡锡主义的背景和奥本海默 q 许可证到期的条件之下,通过向博登提供线索并向委员会之中安插重要角色,来对奥本海默进行审判,从而摧毁其名誉,达到复仇目的。不过在之后情节又一次反转,大为希尔在听证会上的陈述,阻止其计划并使得施特劳斯进入内阁的计划失败。其实关于施特劳斯,诺兰在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真相了,竞选助理问施特劳斯,是谁提供了这些资料,而施特劳斯则回答,奥本海默的行为是对华盛顿权力核心的挑战,而在进入听证会之前,记者叫施特劳斯先生,而施特劳斯反驳他要叫上将,即证明了他是一个极度追求权力和名誉的人,幕后黑手不言而喻。而施特劳斯线的作用仅是如此吗,我不认为,从施特劳斯线黑白的背景就可以看出,他所处的世界,是华盛顿权力核心这个充满算计的肃杀之地,而施特劳斯的报复行为则恰好印证了奥本海默的恐惧。人类的仇恨和短视会造成恐怖的后果,仅仅是奥本海默在是否向挪威出口同位素问题让施特劳斯颜面扫地,就可以不顾一切的就奥本海默于死地,所以在人类社会之中,人们只会趋向于追求绝对的力量,绝对的权力,而从不考虑绝对力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施特劳斯本身就是奥本海默恐惧的具象化表现。所以我认为,对于施特劳斯线的安排是《奥本海默》区别于其他的传记片最重要的地方。
而最后我要讲述的,是我在奥本海默之中的所看到的诺兰全新的视听语言展现。首先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我认为诺兰在细小的处理之上,采用了记忆碎片黑白部分先展示结果,后陈述故事的方式,例如伦敦时期展示粒子和波的微观式的物理镜头,在后续奥本海默在想学生讲课时的提问“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的问题之中回答了前面的尽头是奥本海默关于光的微观形式的想象,而后面奥本海默想起的脚踏声则清楚对应了奥本海默在原子弹引爆之后演讲时的脚踏声,是奥本海默对于核弹恐惧的表达形式。其次我认为诺兰在《奥本海默》之中,采用了很多不符合逻辑的非常理性的镜头,类似于奥本海默在讲述琼塔特洛克的故事时,镜头越轴横移,奥本海默上半身赤裸,表示此次听证会就是对于奥本海默的审判和侮辱,同时也代表着奥本海默逐步被卸去伪装,镜头横移回去,进入听证会第二阶段。还有博登像奥本海默讲述自己在飞机上看到了 v2 导弹飞向英格兰,而奥本海默出现在了飞机上代替了博登的位置,此时是对于纳粹的恐惧,而在后续镜头之中,更多的 v2 导弹划过夜空,这代表的即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之间相互争夺最高力量的军事竞赛。其次则是原子弹爆炸采用了消声处理,而后来在演讲和听证会则发生了两次有声音的核爆,第一次展示的奥本海默对于原子弹力量的恐惧,而第二次,这是罗斯在一步步的针对奥本海默,从而挖掘出其内心恐惧时,展现奥本海默内心恐惧的核爆,所以我认为,这些非逻辑性的镜头都是用来增强戏剧张力,具象化展现恐惧感情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只想说一些我在电影之中看到的一些微小细节,首先是在奥本海默前期感悟量子力学是看的画,我认为那是一幅非常标准的类似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画,将人的正脸和侧脸安排在一幅画上,立体主义认为,我们说看到的画面都是通过眼睛投影到视网膜上的画面,所以才会出现所谓近大远小的特点,而立体主义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和真实的世界并不相同,所以才使用类似于立体主义的方式,来对现实进行解构,我认为这在电影之中同样也展现了量子力学的原理,量子力学并不是对于传统物理学的踏步,而是对于全新的物理学的阐述,是看待世界的全新的方式。而音乐方面,除了诺兰以往电影之中同样运用的钟表原理《敦刻尔克》 《星际穿越》,和逐级增强《盗梦空间》,《奥本海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原子弹爆炸前夕,通过音乐的逐步递进,首先是平稳的小提琴,第二阶段加入更加变化幅度更加巨大的小提琴声,最终在第三阶段加入类似于钟表倒计时一样的,同样是由小提琴组成的声音,将原子弹的爆炸分成了几个部分。而其他细小的部分,则是我注意到了当军方将两颗原子弹带走时的音乐,很像莫扎特的 d 小调安魂曲,继舒咏当中落日之泪的弦乐前奏部分,不过我认为做了一个变调,就是放慢了速度,且幅度更大。
以上就是我此次看《奥本海默》的感悟,我认为采用《致命魔术》开头的台词来总结诺兰的电影则再好不过了。
“每一场魔术表演,都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以虚代实,魔术师给你展现一个平常的东西,第二部分,叫惊人反转,魔术师拿起内个平常的事物,并用它做一个超乎寻常的事情,但只把它变消失可不行,你得把他变回来,这就是为什么一场魔术有第三个组成部分,最难的部分,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