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在《敦刻尔克》里用一堆小角色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宏大的战争,这次也延续了莫比乌斯式的叙事方式,但是刀法则更加老练。
电影大致用三条时间线讲述了主角从学生时代到晚年的故事。主线速度快,听证会线黑白线速度慢,结尾主线追上另外两条,最后三线完全融合。
主线大致以洛斯阿拉莫斯为界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线快速用一堆对话的碎片搭建了故事的背景,塑造了主角的立体形象,交代了主角的“黑历史”。这部分配乐巧妙地把零碎的对话串联起来(虽然配乐有几处有点喧宾夺主,和弦色彩有点误导对话的方向,不过森林见爱因斯坦、核爆前、核爆后的氛围都渲染的非常到位)。
影片从主角被将军安排负责武器的研发开始进入到第二部分。电影巧妙地利用鱼缸和玻珠、原子弹的组装、洛斯阿拉莫斯的建设等视觉语言直观地可视化了研发进度,并利用紧张的音乐把电影的氛围推向高潮。核爆时看见了光,后面才出来声音非常真实,同时这段也传达出了军方的无知和自私。
研发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二战和苏联的信息,侧面描绘了战争的发展和当时的国际形势,这部分的调查间谍支线开始和听证会线关联起来。
实验成功之后主线进入了第三部分。爆炸结束后氛围急转直下,脑子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人类解锁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主角成为了死神,但开始对核武器产生了敬畏之心。愚蠢的欢呼和主角的表情的反差传达出了极其危险的信号。这里的配乐有点莫扎特的Lacrimosa的影子,小提琴拉出了些不安的音程,然后不断模进,预示了情节的风向。
片中多次出现了跺脚的声音,召唤着主角“走向神坛”,第三部分终于到了人们跺着脚欢迎主角登场,只有少部分人和主角一样对新的力量感到恐惧。
军方得到了武器以后对科学家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研发团队被赶出了洛斯阿拉莫斯。开会讨论轰炸日本哪个城市以及主角和总统见面也展现出了高层的轻浮、傲慢、自私和无知,掌握了强大力量的人类大多都没有习得与之匹配的怜悯和敬畏之心,核武器的影响像链式反应一样传播开。
这部分主线和听证会线、黑白线时间渐渐重合。黑白线中的路易斯开始暴露本性,黑白的画面暗示了他的暗中活动。主线中队友纷纷背叛,并且运用了裸体和爆炸等视觉语言营造出了最绝望最无助的氛围。
主线最后路易斯被希尔戳穿,主角被平反。希尔说主角和爱因斯坦谈论的是更重要的事,以及路易斯最终还是没有毁掉主角的名声,两个事件深深地嘲讽了路易斯格局的渺小,以为自己在暗中玩弄着权利,然而并没有对世界产生太大影响。最终黑白线也和主线完全重叠,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作为最后一块拼图补上了之前的空白。最后的画面作为一种预言,暗示了人类可能会因为自大而自我毁灭。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越来越近的对话,主角的样子也在随着时间渐渐衰老,都是很精妙的视觉语言。很多室内、车内场景、酒店房门、电线杆让人不禁联想起威廉埃格斯顿的摄影风格,在黑板上圈出实验场地的时候更是马上想起了摄影书《洛斯阿拉莫斯》。
配乐总体给琐碎的对话润色不少,大大强化了电影的连贯性,在重要的节点上也成功的烘托出了合适的氛围,功不可没。
编导能把如此庞杂的线索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确实功力深厚。并且对主角的评价也比较透明,给观众留下了解读的空间,电影对核武器的看法似乎指向了个非常不可控的结局,值得使用武器的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