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一开始,奥本博士对爱因斯坦的评价颇为不屑:“他有过他的时代,但是现在的物理学已经不在他的理解范围之内了”。这时的奥本海默,在战后享受着无比的荣耀和声望,对金主爸爸几乎毫不掩饰冷淡的轻蔑。
片中最震耳欲聋的音效,不是原子弹爆炸时的音浪,而是研制出原子弹的众人,为奥本海默欢呼和跺脚时的轰鸣。对于奥本海默来说,比起发生在遥远大洋彼岸的那两场,这是更加真实的爆炸,属于他的爆炸。他说着得体的鼓舞人心的话,眼前却看到令人胆寒的死亡和毁灭,这是否是他荣耀的一部分?他确实感到惊恐和不安吗?
在片中,爱因斯坦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于剧情有关的作用,奥本海默拿着毁灭世界的结果去找他,他却只是轻飘飘的说:我数学也不好。如果要说这一段有什么作用,那就是成为那把一定要开的枪,为两个物理学家在湖边聊天的内容埋伏笔。有意思的是,在故事的最后终于揭晓了这个悬念,只是为了嘲笑一下故事的反派脚色,那个脸谱化的政客。
当诺兰选择只用三个小时来讲述原子弹之父复杂的一生时,而且是要存在主义地去挖掘他的整个个性位面时,他不得不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简化早已经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故事性。
故事伴随着在不同时间线上,针对同一事件双方的两场听证会展开,尽管看到了熟悉的非线性叙述,但是政客施特劳斯的线条变得过于简单,成为一个经典的“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甚至连奸臣的报应都一模一样地来自新的明君。
我倾向于相信,诺兰并非没有意识到简化事件将会落入俗套,毕竟相比他在塑造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时所显露出的野心,他在处理另一条线时显得过于轻飘飘了。他不动神色地揭露奥本海默玩世不恭的野心,却过于直白地嘲讽被人民群众“钉在耻辱柱”上的政治人物。话说回来,奥本海默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但却被故意塑造为一个个性独特的存粹学者。
被认为是背叛了奥本海默的,有着浓重黑眼圈的氢弹之父泰勒,说自己经常不理解奥本海默的想法,更想由自己能理解的人来主事。这算是背叛吗?从结果来看,显然是的。但是如果你确实是一个学者,你可以不去握他的手吗?
战后奥本海默确实反对核能的扩散,反对氢弹的研究,但是他并不真正坚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许他确实想成为一个殉道者。诺兰归因于他的软弱。或许确实如此。又或许他身受着自己半生成就的福荫,政治上无法坚定(正如他所熟读的马克思所言)。
又或许,正如爱因斯坦一贯很有智慧又很有幽默感地指出的,或许也是诺兰不敢明说却终究借爱因斯坦之口所说的:他们只是要你受够了惩罚,就会给你土豆沙拉和鲑鱼的。不过那其实并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人们自己。
潮起潮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