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诺兰有偏见,甚至开头我也觉得拍多科幻片的导演应该只会拍一种他想象中的科学,后面就感受到了导演的扎实,虽然也归功于原著的厚实,但是也可窥见导演的审美趣味。影片当然没有还原奥本海默的一生,但是讲述了导演自己心中的现代普罗米修斯,导演的讲述是自洽充盈的。
整个影片也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史的一个浮光掠影,教科书里面的大佬迎面走来,虽然我们的物理课本还在讲述的仍是牛顿时代的物理学,仍然不可避免地让人为物理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惊奇惊喜。奥本海默在湖边走向爱因斯坦的片段让人心旌神摇。到揭露施特劳斯就是始作俑者,虽然他身上代表着很多种力量,政治家的野心、甚至普通民众面对艰深理论的自卑,黑白色调既是视角的区分,也如政治家所说:权利总在阴影里。施特劳斯强调过一次,说科学家是睚眦必报的,后面才发现耿耿于怀的正是他自己,从奥本海墨说他是个鞋贩开始,不满的情绪就已经种下了,所以才会怀疑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说了他的坏话,但是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可不关注这种问题,甚至奥本海默可能转头就忘记了那个小小的调侃,科学家们有时候表现出对生活的心不在焉,是因为他们在思考着更为宏大的东西。对物质世界再有洞察力的科学家,面对政治的漩涡也只有童稚的天真,但就是这中天然的真诚,方能窥探宇宙的奥妙。奥本海默是天真而敏锐的,同时在整个曼哈顿计划中,他表现出来的强大执行力,一个物理学家的执行力,把这些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集合在一起,但是他也提到,是因为人类对法西斯的厌恶,使他们团结在一起,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美方最怕的不是法西斯,而是那个叫做共产主义的幽灵,用科学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是天真的幻影。一个有良知的人,天然地会受到共产主义的吸引,从行为上,奥本海默当然不可能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一个关心社会现实的科学家,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把床单收进去”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
原子弹试爆前有一个奥本海默和原子弹单独呆在一起的镜头,会让人呼应起他把氰化钾注射进毒苹果的时刻,那个毒苹果可以在发生严重事故之前被他扔掉,但是这一次还可以吗?蛇诱惑夏娃吃下了苹果,人类有了智慧,同时也被逐出了伊甸园。原子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单位,当人类可以把手伸向自然世界的“基本单位”,人类有了利用微观世界能量的能力,人类就拥有了类似于上帝的能力,这怎能不让人战栗。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不会再关上,武器就是武器。二十岁出头的奥本海默是个备受宇宙中隐含的景象困扰的敏感的年轻人,到哥廷根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一个微观物质世界的探险家,后来他成为一个坚定的曼哈顿计划的执行者,但是在他开启齿轮的那一刻,他没有想到过“很多人死去,很多人哭泣,更多人沉默”这样的世界不是他能预见到的,也不是他的良知能背负的,他一生受此折磨,甚至愿意用承受更多的羞辱和磨难来试图摆脱这种良知的拷问,有人因此而死亡,很多人因此而死亡……如果当年波尔吃下了那枚苹果,世界是不是会有另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