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本身就长达三小时,我前后花了大概四天的时间,白天上班看,晚上边吃饭边看,看之前做功课画人物关系图,看之后就找赏析视频,现在也只能说懂了个大概。
鉴于导演也是把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剪成碎片来讲,那我的观后感也颠三倒四的写估计也不算什么问题。并且写这东西本来也只为了记录,并不指望自己学会什么太高深的知识,所以我就随便写写了!
看完电影的一个感受就是:天才还真是天才。年纪轻轻(指25岁)就在名校读完博士,成为物理学届的知名学者。课余生活还喜欢读各种书,掌握好几门语言,平日里就谈吐不凡,可谓是一表人才。想想我平时读本书都读不进去,看个电影都费劲,真是头脑空空思想简单,不由得心里惭愧,有了一种想拿来当榜样的感觉。其实这部电影对我其中一个意义就是:知道了一个能做出巨大成就的人物身上需要有哪些品质或者说做出什么努力。
下面还是说剧情,免得我忘记了。其实就是奥本海默求学,然后学成归国当学者,被选中当造原子弹的负责人,造成后经历听证会最后被拉下神坛的故事。电影的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用黑白和彩色画面的交替以及各种回忆交织穿插来构成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彩色的是奥本海默的视角,黑白的是施特劳斯的视角,事情主要靠两场听证会的对话展开,随着角色被审问,他们的回忆也逐层展开,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奥本海默来。
电影的各种配乐也很牛掰,每一段音乐都是符合当下主角的心理的,而且各种宇宙的画面也能和奥本海默的内心联系起来,为观众更好理解人物来服务。
其实我忘记是为什么去找爱因斯坦了,应该是他们计算原子弹的威力,泰勒说可能点燃大气层,奥本海默就很担忧的去找爱因斯坦商量。这里有一种接过前人接力棒的责任感。
电影的大量内容都是用对话来展开的。其实我也理解,导演想尽量客观的呈现一个人物,于是把他说的话、做的事摆给大家看,让观众自己去评判。
这个时候奥本海默说了一句话:现在,我成为了死神。
这句话在前面他和情人上床时就埋下了伏笔。
他用梵文读出了他自己的命运。
我终于明白,贯穿影片始终的那种音乐是什么了,原来是表彰会上大家欢迎奥本海默时,鞋子的踢踏声。整齐有力,紧张且让人焦虑。这种声音也一直回荡在奥本海默的脑海里。
奥本海默此时的表现在杜鲁门眼中一定是:神经病。
他说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这说明他完全没有了当时想功成名就的那种欲望,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自己成果的悔恨与愧疚。
这句话真的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内心写照。
用施特劳斯的视角,把奥本海默所做的事一一列出,不知怎的让我有一种悲凉感。
科学家的理想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愧疚的人道主义者。
就像杜鲁门说的,谁会记得是你发明了原子弹呢?人们只会记得是我杜鲁门下令往日本投放。
屈打成招,但是奥本海默也心甘情愿。
只是面对自己复杂的内心时,谁又能说自己没有一丝后悔与愧疚呢?
是的,他也看出了奥本海默在作死,只不过轻轻推了他一把。
让他成为一个“烈士”。
结尾处,又回到了最开始。
或许人生,就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这满满的宿命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