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叙事:战争阴云下的英雄叙事与意识形态中的党同伐异
诺兰通过叙事结构设计以此为主线在3小时内完成了信息量的爆炸输出(对普通观众很不友好)。不同于敦刻尔克的舰船海浪,星际穿越的黑洞银河,诺兰这次没有一味追求视觉奇观,近九成的文戏让整片的感官刺激都略显薄弱,诺兰这次将电影震撼的来源更多集中于文本。为了还原相关历史的复杂,诸多历史人物的出场,都要消耗篇幅来进行刻画,也许是为了缓解大段对白带来的枯燥,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对白都是使用频繁的正反打快切来完成。(困是不困了 但看起来真的很累),这些都导致了叙事节奏略显拖沓,对部分人物事件语焉不详(奥本身边的两个女性完全就是奥本的挂件),也造成上述两个主线的过渡生硬。纵观全篇,奥本海默并不像开篇那样说的是一个“盗火者”传统英雄形象,除少数的英雄时刻外,他更多是一个饱受意识形态绑架和核爆ptsd的受害者,这一塑造正切合后述本片主题。
关于配乐:可能还是考虑到影片的商业性,配乐密度明显更高,可能是想来弥补观感刺激的不足?(个人觉得有点满)
诸多奥本海默的个人特写镜头,都有背景声和配乐,很符合奥本海默抑郁症患者的个人心境。
&依然是熟悉的大场面配管风琴乐,这招确实屡试不爽。
关于本篇主题:“普罗米修斯不忍人间黑暗而传来神火,人类却只焚烧白骨献给神灵,而把肉留给自己。宙斯因此命火神造潘多拉魔盒,降下无尽灾难,以惩罚人类的欺骗与贪婪。”
全片无处不在渲染美国社会对冷战的惊恐,与此映衬的却是人类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狂热追求。惊恐与狂热交汇,人类成为死神,成为了世界的毁灭者。回味后才明白,开篇引用普罗米修斯的意旨决不在于赞颂奥本海默所谓“原子弹之父”的盗火伟绩或是bomb为人类带来的短暂和平,而是暗示神火照耀后那陷入毁灭的人间。原子弹3000米的通天火柱,便是神火于现代文明的化身,它无法终结人类对战争的恐惧,正如神火无法帮助凡人走出黑暗。试爆那耀眼的光芒闪过,人类欢呼雀跃,在癫狂的自毁之路上一去不返。
All in all,整体完成度不如敦刻尔克,打三星,但是考虑到题材的创作难度,加一星,希望诺兰加大力度,多搞点这种~
(横空出世啥的就别来碰瓷了,同样是意识形态斗争,同样是原子弹,对人类文明的普遍关怀这个格局,还真不是您那无脑的民族主义煽动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