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看,因为我们去“看”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完成艺术的一部分。

除了“二战背景下的核威胁”这一空前绝后、同时牵起全球各个国家人民共同关切的绝佳题材。

也是因为诺兰,这个一出新作就撩拨全球影迷/路人G点的营销大师(诺兰真的很善于包装概念,使作品显得高级/难懂/有理解门槛)。

环顾全球,除了诺兰,也很难想象哪个导演有具备同等的影响力,可以pull off这样一个集:

严肃历史(他儿子都知道今天没人关心核武器,但他从里面挖掘出了与当今联结的话题性)

➕视听科技(IMAX 的视听轰炸,70mm胶片的迷影质感,爆炸场面的非CG呈现,各个都是引人走出流媒体,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丝滑叙事(虽是宏大历史,说到底是历史中的人物和普世人性,对于奥本海默,对于施特劳斯,诺兰都找到了说好人物内核的那个点)

于一体的电影项目,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参与《奥本海默》的观影,也是共襄一场难得的战后人类集体记忆盛事。

但回到影片本身的质素,真要说多么惊世骇俗,那肯定不至于。

其实我觉得诺兰跟奥本海默挺像的,都是很懂得利用自己优势和声誉的人。热评里不是有一句说“奥本海默是个项目经理”嘛?诺兰也是。他凭借优秀的商业嗅觉和战略视野,将这个项目平衡地执行了下来。单拆开看每一项可能都是个正常水平,但组合在一起确实具有史诗级的意义。

前半小时各色政治光谱➕物理概念一齐扑上来,很密集,也很带劲。但后面渐渐就变成某几个历史瞬间的反复白描。丧失了此前的信息量,以情绪起伏度代之。

就情绪而言,最震撼的地方(除了正向的情绪渲染),更在于反情绪,在众人欢呼庆祝试验成功时隐隐不安,在宣讲煽动迎合群众的同时自我谴责,在饭桌讨论正题时耳边响起欢迎剁脚声——走进了奥本海默复杂的内心。

同样过瘾的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动线再现:重大决策的诞生和实施(曼哈顿计划中建村拉科学家等巨大投资都是一句话的事);权力中心的巨大影响力(丢几颗,丢哪里,华盛顿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怎样利用规则整人(整个听证会事件的欲加之罪)和上位。

以及,在二战名义上对抗轴心国的名目下,美国政治系统内实则对盟友苏联更为忌惮和难以合作,以及整个影片的总统更替(胡佛,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及他们所象征的美国国家政治立场在不同时期的pivot,乃至麦卡锡主义witch hunting文化与今日的映射,才是更值得玩味的。

不过这些其实是优质美国政治剧(纸牌屋,美国夫人等)的正常水准,谈不上多罕见。

甚至在某些关键动机阐释上,刻画过于简单和单薄,使得整个文本不够有张力。例如施特劳斯的迫害动机,归根结底就是lowly shoe seller(还前后重复了三遍)外加反对同位素出口,有点撑不起来。而奥本海默为何选择投身曼哈顿计划、以及为何知道希特勒死后仍继续推进计划,这两个节点的表述也稍显仓促,如果多铺几分钟的戏,可能对于挖掘人物内心更有利。

对于奥本海默的形象,刨除少少的权力向往(也很正常),和身边纷飞的情人,诺兰的指向总体是非常正面,或者说“近人”的。你作为观众能理解他的所有表现,哪怕贪婪,哪怕纠结,哪怕任人宰割。这是导演的成功之处,虽然是否是历史的真实,也有待多看一些资料再评价。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