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深沉,往往是对深沉的狂热。

这几天在国内重刷了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更加坚定了我一刷IMAX时就有的奇怪感受:导演似乎是为了拍又一部爽片而做了这部传记。

只需要简单粗暴地去想,同样的人物生平,如果这部电影让杨振宁来拍,会是怎样呢?也许会更真实,但未必会很“爽”。很显然,这部奥本海默只能是诺兰的奥本海默——这是他灵魂的一部分——诺兰的“爽”,是大画幅胶片壮阔的美感,是够远,够深,够具体的想象力,是激荡心灵的哲学思辩与价值观,也是那股让人欲罢不能的“逼格”。

他精通最高明的技巧,将一份具体的人生揉碎,把不同时间节点揪在一起让叙事平行交错传达密不透风的信息流。人格纠缠,郑智斗争,以一场核爆为中心制作一场旋风,把观众捧向狂热的,反思的毁灭性的致命高潮。配乐不停地烘,战争中的人为毁灭狂热,银幕前的人为献祭狂热,戏里戏外居然生出一种共情。

几乎所有女性角色沦为“传记”的书页一角,她们连存在的意义都难以让人信服。情人似乎都是打酱油的,她们本身是谁几乎只字不提,冷漠的只言片语与果露实在让人看不出来他们相爱的理由;睿智强悍的妻子则是令人动容的乌骓马,坚守的情感相比之下稍稍入味,但似乎也只为让大家略微知悉他的家庭生活,来完成“传记”之壳的kpi。爱因斯坦更不用说了,如同土地公公/观世音菩萨般的单薄设计。实际上这个名为奥本海默的角色何尝不是工具人,与其说战争成就了这份传记,不如说一个美强惨的经典人设架子被强行架起来书写一份宏大叙事作业,偶尔发出令人狂热的叹息。文人雅士对一份他者人生的景观化,想必往往只是借景抒情罢了:在诺兰专心致志追随的problematic(Ideo-Lo.Gy)面前,那个“人”或许不那么重要。

他追随的正是这样一种狂热,核爆一样的激荡宽阔之感。他也是最擅长构建这一切的人。虚构的科幻片与超英片或许能爽得天经地义,但在厚重的历史下对激情的执着展露了诺兰对这个角色无情且足够轻蔑的想象力。典型的INTJ,诺兰的电影总是,深沉即对深沉的狂热。心潮澎湃过了,烧脑过了,娱乐过了,便是心爱过了。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