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被誉为人类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出身富裕家庭,除了物理学,对于艺术 音乐 哲学等也多有涉猎,知识面广泛,为人富有魅力。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同样是一个懂文学、能编能导、对于摄影以及配乐颇有心得的全才。不知诺兰导演当初选择奥本海默作为下一个电影项目时是否有那么一点点想到了自己,所以才独自执笔完成了编剧工作。
电影中彩色部分和黑白部分形成两条故事线,彩色部分以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展开故事,黑白部分则主要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委员刘易斯的故事线,当然也是围绕着奥本海默,但是以他人的客观视角展开。诺兰依旧没有放弃他标志性的打乱时间线的叙事风格。诺兰在片中想要尽可能的展现人物的多个维度,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仿佛想要带着观众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这个自评为“死神”的人,除了功绩,也会犯错,也会脆弱。面对爱人的离世会崩溃哭泣。(题外话,诺兰导演对于主角爱情以及女性角色的打造一直不太擅长,这次虽然突破性的首次出现了LUO戏,但总体表现仍然偏工具化)曼哈顿计划最初是为了防备纳粹,但是希特勒自杀后他仍然坚持完成研究。日本已是强弩之末,但他仍然支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国政府没有透露关于苏联出兵以及日本内部的情报,虽然这些情报也不可能让他知道),而不是用演习的方式向日本政客展示原子弹的威力,他給出的理由是万一演习失败反而会給日本政府继续反抗的信心。很难説清这里面有多少他的私心。一项他主导的,耗资20多亿美元,集合了当时能找到的众多顶尖学者,被认为是物理学200多年来积累的巅峰作品,他一定是渴望成功的,渴望全世界知道他的成功。因此他极力推动了原子弹继续进行研究,在试验成功后没有阻止美国政府的使用。从结果来看,本来妄想着有条件投降的日本在被轰炸后选择了无条件投降,奥本海默确实提前终结了二战。但是,却也像链式反应一样引起了一些列后果:日本遭受了剧烈的核辐射,原子弹巨大的威力让美苏开始了一轮军备竞赛,而美国则已经在追求威力更大、更具毁灭性的武器:氢弹……此后的奥本海默备受煎熬,成功带来的喜悦很快被冲淡,他此后都在想办法以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全世界核武器的研发,以避免給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此时,他却成为了政客们的绊脚石。他被剥夺了安全许可,再也没法影响到核武器的研发等问题,他死后多年直到2022年,他才被重新授予了安全许可,算是彻底平反。整部剧以对话为主,用对话来展现人物的一体两面、展现事物的连锁反应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何况时间长达3个小时。为了增加吸引力,除了诺兰擅长的悬疑元素,他还加入了很多律政剧的元素。贯穿影片始终的听证会就是一场法庭辩论,人物的台词和表演都极为出色,和原子弹的研制相比,观众甚至会更关心奥本海默的最终命运。
也许是上一部信条让诺兰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亏本,本片里诺兰把影片拍得易懂了很多。和上一部时不时得解释设定的信条相比,本片没有太复杂的物理概念,诺兰尽量把很多概念可视化,尽量让被高密度台词不断冲击的大脑有喘息的机会。哪怕是对奥本海默等相关人物毫不了解的观众,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影片的叙事。诺兰还担任了制片人,感觉诺兰是憋着劲的,光奥斯卡最佳男主就找来三个。明年的奥斯卡各类提名应该不会少。首周总票房就已经很接近一亿美元的成本,本片很可能成为诺兰票房、奖项双丰收的新巅峰。
片中的爱因斯坦(曾演了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以及老友记里罗斯英国妻子艾米丽的父亲)承担了观点输出的功能,可以看做导演的一部分化身。尽管镜头不多,台词却句句经典。在奥本海默受到不公正待遇时阐述他和国家的关系,在奥本海默表示强烈地爱着这个国家后又预言了他此后的境遇:可以对他如神一样推崇,也可以如剥光衣物的贱人一样在听证会上被人羞辱。爱因斯坦能够预言奥本海默的境遇,可能因为他也曾经历过,而从他到奥本海默的经历的重复,也意味着事物存在着某种循环存在,曾经,那些伴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从没有停止,更可能的是,将来还会发生。当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了可以匹敌神明的力量,人类是否已经准备好控制这种力量。召唤出死神,可以通过它强大的力量终结战争,实现人类和平的理想。但和平过后,可能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我们知道世界将会大不相同,
有人大笑,有人哭泣,更多人沉默不语。
我仍记得印度教经文《薄伽梵歌》里写道,
守护神毗湿奴试图去说服王子,
他应当承担起他的应尽之责,
为了让王子铭刻心中,毗湿奴张开了千臂,然后说:
“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我们大概都用不同的方式想过这个问题吧。
We knew the world not be the same.
Few people laughed, few people cried, most people were silent.
I remembered the line from the Hindu scripture, the Bhagavad-Gita,
Vishnu is trying to persuade the Prince that he should do his duty, and to impress him,
takes on his multi-armed form, and says,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I suppose we all thought that, one way or another. [美]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