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敦刻尔克》《信条》是诺兰水平的达标之作,那么《奥本海默》就使他在大师之列的位置又前进一步。

十年前的诺兰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中编织出时空与亲(爱)情的双向共振之梦,而今他在新作的内核上探讨地更为深入,关于理论科学与道德审判的边界、政治博弈下世纪工程的较量和个人棋子般的宿命、To Be or Not To Be的人性拷问,以及原子弹独特破坏力所昭示的人神恶斗。影片的整体气质和银幕上奥本海默的气场吻合——冷峻、严谨、错综、迷思,巨大压力下的窒息感。

影片的三线叙事服务于奥本海默的意识流表达,而非叙事流,所以作为观众很难通过具体的某几个段落叙事来品析、了解奥本海默的前世今生。听证会与往事的交叉剪辑像《社交网络》,但几条线在最后一小时得到升华——如果仅看到三位一体试验成功,终究只是稳定发挥之作,但之后的节奏、叙事和思考互相缠绕升腾,比当前国产电影追求剧情的反转效果还是高明那么一丢丢的。

结尾的对决在官员施特劳斯和科学家奥本海默间展开,虽然符合史实,但曼哈顿计划之后登场的施特劳斯在情节上铺垫还没有莱斯利中将多,冲突感有些弱。影片剪辑是年度最佳无疑,无论是三线叙事交叉剪辑还是奥本海默头脑中闪现的星空、撞击、爆炸、燃烧意识流剪辑,都日臻大师风范,而且几段蒙太奇太漂亮了!最容易抢戏的配乐这次与画面配合丝滑,打了个好辅助。人物群像丝滑,只是如果不提前做功课,加上脸盲,对人名挺耗费时间精力。

影博IMAX GT1.43:1的画幅让画面人物扑面而来,太过瘾了。诺兰将这种胶片主要用在环境镜头和人物近景上:洛斯阿拉莫斯空旷荒野上骏马飞驰非常诺兰;几个基里安的面目特写占据整个银幕,这种试听盛宴让我相信IMAX是来拯救电影画面的,这些瞬间也是电影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

2023.9.16


2023.9.19 杜比影院二刷

眼睛还是没有完全跟上字幕,人物没有百分百对上,但将时间线和关键人物都捋清了,最后的双线听证会交错看出了快感。更重要的是,连贯的观影让我消除了对一刷情节冲突上的不过瘾——让曼哈顿计划后登场的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起大冲突没有问题,因为他其实代表了结尾爱因斯坦说“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中的“他们”——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奥本海默不造,原子弹在这个时候也会被别人造出来;施特劳斯不陷害奥本海默,也会有别人陷害他。最后彩色黑白的交叉剪辑听证会审讯中,两位被审讯者都已不代表自己,而是背后的力量,科技与政治。

所以从三位一体试验成功,正片才开始。

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爆炸后陷入道德困境的状态有点像他学生时代的忧郁和homesick,面对1954年的闭门听证会,他的不抵抗有性格原因,有他坚持的公正理想为信念支撑,也可能有一种观念驱使:去承受普罗米修斯盗火后的苦难以获得救赎,自证清白。于是他成为了殉道者,他没有想到原子弹研制成功后,武器没有成为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威慑,反而成为了暴力升级的借口——他想象一枚枚核弹被研制,型号齐全,排列整齐,竞相发射,曾经因为计算问题恐惧的原子弹爆炸引发的链式反应毁灭地球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发生,这成为了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当德国战败,日本盲目自大,原子弹是用还是不用?当二战结束,曼哈顿计划如何处置?当面对苏联掌握原子弹技术,是否继续推动氢弹研发?影片要反思的不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和德国的原子弹竞赛,而是战后同苏联的对抗。核武器如何使用,关系到人类命运,同时也是时代背景下人类博弈的重要命题,但人性经不起探测,如黑暗森林法则,当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个核弹按钮上,要么是按下这个按钮,要么有更重磅的武器傍身,直到确信的巨大毁灭力量吞噬了人性全部欲望为止。因此,我并不认为这是政治惊悚片,因为在足够大的生存命题面前,政治手段不过是一个推手,人性才是背后的主使,猜忌的链式反应驱使着武器升级、穷兵黩武,和平与爱在它的面前也沦为了工具。

在人性的大政治语境下,科技免不了成为博弈的工具,但在权力的小政治语境下,政治手段就显得微不足道——正如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对话后,爱因斯坦没有搭理施特劳斯,在宏大命题之下,政治角色能奈何?

以史观照,映射当下,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不同的是,这次摆在人类面前的不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而只是一块奶油蛋糕。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