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奥本海默》发现了更多前后呼应的地方,比如电影第一个镜头是雨落在水面上的空镜头,其实是最后一幕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环境的近景特写。第二遍把时间线人物关系也梳理得清晰多了,仿佛看完一本庞大复杂的历史书后进行了一轮全面复习并发现了很多更为有趣的小点。

所有黑白部分都是路易斯·施特劳斯的视角,其余都是奥本海默的。奥本海默的形象塑造是近几年来所有电影中刻画的最为复杂细腻的,没有之一

提供一个区分原子弹爆发前和爆发后的奥本海默的区别:如果在背景音里,有一阵阵鞋跟踏木板的节奏声(投放原子弹成功后,曼哈顿计划参与人员庆祝的动作)即投放后的内容。有了这个线索前后的时间就像第一次看是那么乱了。

最经典的场面绝对是原子弹试爆的场景,无声的处理,首先是基于声音传播的严谨事实,此外,如果没有这么一大段的接近于寂静的紧张心跳声,爆炸的一瞬间的巨响,忍不会有如此铺垫过的震撼。这一段剪辑的节奏极富音乐的韵律感。

场面调度最具张力的部分是庆祝原子弹投放成功后,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的场景,奥本海默踩碎了烧成炭一样的人,那种极度矛盾的心理和与场面格格不入的自我怀疑与茫然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奥本海默和琼的几场戏(虽然为了过审p上去的小黑裙和很不自然的放大镜头,失去了原有的流畅与构图的美感)最后她薛定谔的死,第一遍看时太快,被忽略了。她让奥本海默更具人性(和芭比撞档让我意识这部电影里的女性角色虽然美的真实但还是大大弱于男性,好在拉斯阿拉莫斯的一个女科学家稍微弥补了一些)

施特劳斯和最后指证他科学家希尔的对比细看很有戏剧感。同样被耿直自负的奥本海默轻视过(他对自以为不重要的人,确实不够尊重)但是他们截然不同的选择都可以理解。这就是整部影片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反派,而是基于他们个人成长环境、身份和性格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格。纵观其他角色也各有不同的个性、鲜明的情感,没有扁平化的归类。有血肉有肉各个鲜活。这才是真正的群像。

再看影片中的麦卡锡主义,话说每个国家好像都有政治阻碍科学、文艺发展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宿命性吗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