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看《奥本海默》之前,我问已经观影的朋友是否值得一看。她反问,你喜欢看人物传记,宏大历史类的电影吗?喜欢《敦刻尔克》吗?《至暗时刻》呢?都喜欢?那去看吧,这就是一部美式的“建核大业”。
于是我去看了《奥本海默》,非常赞同她的观点。
上了发条般越来越紧张的音乐声中,喷涌升腾的巨大火光下,我在听审会令人窒息的质询戏里久久不能回过神来。回来补了奥本海默本人那段著名发言,整夜梦中都是波粒二象性,面容严肃而焦虑的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在一地葱绿中相对而视。
《奥本海默》没有讲一个美国人的民族英雄,而是在阴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反复暗示着人类盗取火种后狂妄自大的态度背后的危机。这是一场关于人类将带着亲手造出的恶魔往何处去的讨论。
然而,除此之外,《奥本海默》并没有在核心立意方面给我带来一些更为新鲜的东西,而这,本是我在优秀的光影效果外,渴望从电影中得到的。
《奥本海默》相关宣发和讨论的有两个热点议题。一是电影在展示这段史实时,对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及奥本海默的妻子等其他女科学家所做贡献的有意忽略和漠视,另一个是《芭比》(截止日前,它已成为本年度目前的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和《奥本海默》这两部同期上映的非常有影响力的欧美商业电影被观众拼组在一起的二次创作。
有关这两个话题的讨论均指向了一个事实,即欧美国家在经过几次女性运动后女性主义的崛起,及其迫使社会环境不得不做出的巨大妥协。但这也仅仅是一种妥协。在其文化根源,仍然是白人男子作为第一性的种族和性别偏见意识,《芭比》显示前者,本片证明后者,在一部本可以堪称伟大的作品中,这显得“过时”且令人失望。
女性与家国情怀无关吗?女性在战争中的贡献仅仅是作为性客体和后方保障性力量吗?明明史实知道答案。
思及种种“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哪里的主旋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往往普遍存在,即使是在这种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中。女性观众经常需要在观影中忍受一些不那么女性主义的东西——甚至在超级英雄这种商业电影序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有时也会“欣喜”的从各路戏份极少的女角色的人设演进中尝到一点贡献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但本片显然并不屑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