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贯穿的主线或者说是明线应该是主角接受独立审判,自我叙述过去的过程,但是以这个审判作为主要冲突明显张力不够,给人一种小题大做的感觉,更别说当时美国氛围下奥本海默作为一个顶尖物理学家,被判叛国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倒序结构反而是败笔。
作品处处围绕战争,却没有任何笔墨去描述战争,甚至连原子弹使用后的只是新闻通知这种可笑的描述,这很难体现战争的残酷性。只是一个七万和四万人的预计伤亡的描述,哪怕是美式观点所想表达的罪恶感,也无法让人体会到。因此剧中出现诺兰标志性的管弦乐也给人很突兀,让人莫名烦躁。
电影的主线很模糊,也许是没有国人特有的大国叙事,没有保家卫国,没有舍己为人,只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我想到了主角的成长,然而纵观全篇,我几乎没有看到主角的成长,他从开头到结尾是同一种人,同样的性格和态度,同样的软弱和自闭。导演想表达他与人类的共情,但是有任何地方有体现他这一点吗?我看到的只有他对人命的草芥所视。所以他莫名其妙表达了对原子弹对人类伤害的难过时,在电影院的我不禁狂挠头皮,WHAT?
主角作为一个现实中性格乖张,自大狂妄的人,在电影里被脸谱化类似“夏洛克”一样的人,在观众期待他暴戾表现的地方,却表现得拘谨,茫然和憋屈。让人不太能理解的是,几个月就精通荷兰语,却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好像一无所知。而其他的角色也多多少少有过度脸谱化的问题,或许是诺兰超级英雄拍习惯了,脸谱化对架空世界的设定下是合理的,但是现实世界,尤其是记录片类型。但是,主角作为一个好人不够好,作为一个坏人也不够坏,给人的观感就像一个鸡毛蒜皮的普通人,而普通人是电影院里最不喜欢的人,尤其是典型的美国片。
这也体现了美国叙事角度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从来都是战争旁观者,高高挂起的美国,从未思考过战争的正义性,也做不到于受害者共情,很难像爱因斯坦那样深入到受害国与人民接触,而剧中也脸谱化主角体现的欺软怕硬,没有大是大非,甚至是一个随意投毒的小人(不理解这个伏笔,谁能解释一下)。
(这个电影如果别说让国人导游来拍,哪怕我来给剧本,那也一定是具体描述前线美军作战的艰苦与思想,日军的绝望与残忍,苏联科技的步步紧逼,体现出两弹的重要性,然后描写主角力排众议,独当一面,克服万难,之后爆破两岛,最后在刁难的访问说出他标志性的“我不后悔”那句语录,我觉得这才是国内观众想看到的,而不是本片体现的典型的双标和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