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上映的一部新电影。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
现在这部电影在咱们这里很火。我也就跟风看了。看后的观感,多数人只是在赞美影片的拍摄技巧以及诺兰的巧思,这些说的都很对。而我更注意影片的情节。这是我的观影习惯,一会半会改不了。
这是一部传记片,叙述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一生。奥本海默的父亲是一位德裔犹太人,早年来到美国做布料生意发了财。所以奥本海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从小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加上他自己天性聪慧,任何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学就会。矿物学、化学、文学、诗歌,以及影片中所提到的荷兰语和梵文,没有他不精通的。直到后来投身于理论物理。这些都为他成为之后的原子弹老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奥本海默的长处往往也会成为他的短处。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学问太大且不会处世。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只和与自己学识相当的人结交,对于那些半瓶子醋则极尽讽刺之能事。使他得罪了不少人,更少不了招来小人的忌恨。如影片中的施特劳斯,在那场著名的同位素之争中,奥本海默将他的观点挖苦的体无完肤。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奥本海默是正确的。施特劳斯无法反驳,只是隐忍在心。终于在一个恰当的时刻,用及其卑劣的手段实施了报复。
影片就是从施特劳斯导演的这场听证会开始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百般无奈的为自己辩解。我们也从奥本海默的叙述中,逐渐了解了他的过往,以及他带领研发团队制造原子弹的全过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看到了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那段机智有趣的对话。作为曼哈顿计划的军方总负责人,他能选中奥本海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奥本海默是一个全能科学家。或许他在理论物理上不如爱因斯坦,在实验物理上他不如劳伦斯,在量子力学上不如玻尔,然而对物理学全方位的精通和掌控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奥本海默。
再就是他领导这个团队的能力。他刚在伯克利任教的时候,按照他的习惯,他会不假思索的把自己的高标准强加给别人,学生们抱怨说:“由于我们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只好注视他如何抽烟。”奥本海默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迅速加以改进。以他非凡的聪慧,很快就练就了管理和团结学生们的能力。在洛斯阿拉莫斯也是这样,他能够把美国众多顶尖的物理学家紧紧的团结在自己周围,才得以在短短的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创造出这个奇迹。
在洛斯阿拉莫斯的日子里,奥本海默和他的同事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影片中也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扰。基地能否带家属?是否加入美军编制?为了保密,同事间是互不来往还是自由交流?在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下,没有丝毫的个人隐私,对此他是否还能全力投入到实验中?所有这些,对于奥本海默都算不了什么。这时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要用自己的知识,让正义战胜邪恶,消灭德国纳粹。
随着时局的发展,奥本海默的这种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二战期间,面对妄图称霸世界的德国纳粹,奥本海默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自然是制造武器。武器是用来杀人的,所谓先进的武器,无非是在展示如何杀的多杀的快。影片中,奥本海默和曾经的同事德国的海森堡展开了一场研发竞赛。在奥本海默的观念里,原子弹的研发是为了打击侵略者。所以,他虽然对大威力的原子弹有可能伤及平民有些许的不安,仍然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再者,在当时的环境中,希特勒轰炸伦敦及欧洲各地在先,而美军对东京、柏林、德累斯顿的大轰炸在后,人们普遍认可了这种“无差别轰炸”,认为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手段。因而在道德上并没有什么顾虑。这种观念自然也在影响着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
一个科学家理所当然的希望自己能研发出促进社会发展的科技产品。影片中,奥本海默不仅直接领导了原子弹的研发制造,他还参与了选择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地点的决策。这个过程中,难道他对自己的成果一点没有歉疚?不是的。在首次试验成功之后,他默默的注视着载着“胖子”和“小男孩”的卡车缓缓驶出,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和焦虑中。按照他的估计,广岛将死亡2-4万人。而实际上,对于广岛长崎的轰炸的最终死亡人数是22万人,而且多数是无辜的平民。这个数字令奥本海默震撼。他知道:“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为此,他不顾泰勒的反对,坚持阻止氢弹的研发。然而对于原子弹却仍然情有独钟。说起来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之一。在咱们这里,推崇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为了大义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而在西方,人们更看重个人奋斗的结果。如何在正义和个人成果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是一个大问题。(在电影《桂河大桥》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考虑)。一方面,原子弹是奥本海默投入了一生心血的产品,希望“人夸颜色好”,否定了它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另一方面,原子弹已经造成了千万人的死亡。造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浩劫。
按照西方文化,这不是可以轻易做出的选择。
细想起来,原子弹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类的进步总是伴随着邪恶。从海森堡的研发开始,从爱因斯坦致罗斯福的信开始,原子弹迟早会出现。或者说这是人类发展中的曲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退步。即使没有奥本海默,也会有其它的带头人产生。那么,作为个人,他是否要承担制造邪恶的罪责?
我想无论怎样,总不能称奥本海默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们的是光明,而奥本海默带来的却是黑暗。如影片中他对爱因斯坦所说:“我们已经在毁灭世界了。”
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50年代奥本海默所遭到的困扰。实际上,尽管他是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却始终没有得到政府的信任,联邦调查局一直在监视他并整理他的黑材料。当时,一个正直的顶级科学家却遭到无情的整肃。影片中反复强调“这不是法庭”。正因为如此,就可以不守法律,不看证据,暗箱操作,为所欲为。那时的麦卡锡主义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大清洗。但凡有点思想的人无不受到骚扰和审问,连大名鼎鼎的卓别林也因此避居国外。罗斯福提倡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早就成了一场笑话。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只是手法更高明更隐晦了。
影片中,杜鲁门对奥本海默说:“是你研发了原子弹,而下令扔下去的是我。”这是一个政客的表白。与科学家不同的是,政客们考虑最多的是权力,而不是科技,更不是道德。如果说,对日本扔下的原子弹代表了正义的话,那么杜鲁门这个二杆子曾打算在朝鲜战争中投下原子弹又该做何解释呢?
所以,学者和科学家一定要和政治保持距离。
影片的拍摄、编辑、构图、音乐都有独到之处。影片镜头的切换虽然频繁,却层次分明。在原子弹实验的那场戏中,激昂的小提琴一直在回响,在爆炸前的瞬间,戛然而止,静静的。突然,一团火球充满了整个屏幕,过了几十秒,震撼的爆炸声才响起(音速落后于光速,很正常)。我们仿佛亲临了爆炸现场。三个小时的影片让观众非常舒服的看完。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的奥斯卡奖非它莫属。
看了网上的一些影评。其中对影片中短暂的裸体镜头的编辑颇有微词。我倒觉得这样的编辑很正常,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叙述。不过,对于那些有这种癖好的人来说,自然是莫大的损失。
本人评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