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很喜欢,随手记录一下观后感。纯观后感,除了感受啥也没有。
我确实很喜欢诺兰的叙事,尤其在三位一体实验试爆后,先是长时间强光刺激再是突然的巨响很着迷。虽然蒙太奇叙事已经发展的非常各具特色且极其常见了,但一晃感觉这段镜头跟敖德萨阶梯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表达方式非常、非常相似。这种相似只是主观感受,当然我觉得可能有致敬成分。从画面来说很多方面还是很喜欢的,大场面诺兰向来得心应手。沉浸感很强,只有奥本海默在广岛原子弹投放后的演讲能明显感到“哦这是场戏”外,其余没什么出戏的片段。
女主不错,铿锵玫瑰。男主的眼睛太令我恐惧了,很多个镜头他的眼部特写,让我觉得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他是见过星辰的湮灭、洪荒的尽头 with nihility
知识有限,此前不知奥本海默是谁,连“黑洞”命名者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以前看过他的纪录片,说这个名词是在某次会议上突然想到的,一查年份,1912年,这个我见过现代影像的人也曾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人曾是同时代。
再年轻些的时候沉迷科幻。好几个议题都好美妙。恒星消亡后、原子弹的产生过程,奥本海默觉得“武器一旦产生变不再由发明它的人控制”。看着车上America的字样的卡车拉走原子弹应该是子弹头时,他又在想什么。
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应该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知道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却没法关上。统帅说“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是一样的。于是自己的信念被曲解、自己面临着无尽的审判、曾经坚守过的正义在时过境迁后成为了罪过的时候,荒芜和落寞也是巨大的,但又何止是这些呢。
有些部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已成历史”所以总有一些超前视角。比如“原子弹诞生后其实始是种威慑”、“当原子弹诞生后人类就已经开启了新的进程”、“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不仅是结束了二战,更是开启了美苏冷战”。现在看来这个叙述已经完成了历史检验,所以可算作纪实了罢。
当然“阻止它就是更加厉害的武器”一句,轻描淡写,却血迹斑斑。说到血迹,铁幕演说家在听见奥本海默说自己双手上已经鲜血满满时,对着镜头挥了挥手帕,真是好一个杏仁核体积较小的政客。
不了解历史上奥本海默到底性格如何,但电影里呈现的可真是有立场的随和。唯一一个他直视镜头的时刻,将军被问及会不会给他安全保护证的时候出现,怕是也一眼洞察了未来这些风雨。可做好了心理准备跟它发生是两回事,怕是自己未曾想到那场实验里的蘑菇云成了日后梦魇,功过全凭后人说。有些镜头承接的时候戛然而止,几段叙述交织,复现时总会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种对立衔接倒没什么意思,老生常谈了。
政治色彩很微妙啊,也很有趣。美苏、德国人犹太人、美日、共产和民主、科学和政治……细究起来就没完没了了,而且不太了解,索性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