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让我中途睡着。
1. 片子很长,有三个小时,比诺兰之前最长的电影《星际穿越》还要长。而《星际穿越》是科幻冒险题材,视效和情节都很吸引人,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除了中段核爆那一场,很少有什么提神醒目的镜头。
2. 尊重史实,没有悬念,随便浏览几个网页就可以了解主角生平大概,不必期待任何出人意料的反转。
3. 台词密集,剪切快速,对我这样的非母语者来说是信息量的噩梦,有语速太快而听不清的,有听清楚了却来不及理解语意的,估计最多听明白了50%。
4. 这是场大规模的群戏,晃来晃去的都是西装革履的中年白男,脸盲症患者只能靠明星脸来依稀分辨,很多配角都无法跟姓名对号入座。
但是,我居然毫无尿点地看下来了,到最后影院的灯光亮起,我还不肯站起来,嫌这科学家一生的总结有点太短了。
所以诺兰的名导手艺,真不是吹出来的。他的多时空交叉叙事依然让人眼花缭乱,一开始似乎有点没头没脑地东拉西扯,但到了中后段,各种信息碎片就自然而然在脑子里拼接起来。也幸亏了他这种天才的炫技本能,把一个安稳富足的科学家传记拍出了政治惊悚片的紧张感。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勾勒出了主角的复杂性。他是一个天真的科学家,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可以为私怨起杀人之心,却会去同情被大规模杀戮的平民;他有出众的项目协调能力,却对意识形态斗争毫无戒心。
复杂的人物注定会引发复杂的思考,尤其是奥本海默的面临的那种心理挣扎和现实困境。从心理上讲,他的天才发明给他带来了深重的罪负;从现实上说,他的高尚名位让他陷入了权游的漩涡。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抛开立场、不计后果地追求一门纯粹的学问?如果奥本海默做不到,其他人显然也做不到。就像我们在前几年看到的,传染病学专家仅仅是科普几句医学常识,会遭受到怎样严苛的指责和狂热的攻击。
诺兰说,奥本海默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考虑到他的利益相关,他说这句话自然有商业宣传的成分,但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创作者,他一定是有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的。
我的理解,奥本海默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千古一人”,是因为他为人类启动了一场命运交关的链式反应。
原子弹的原理,就是链式反应——被中子撞击的原子分裂,释放出的中子撞裂更多的原子,进而释放出更多中子撞裂更多原子……经过多次分裂,释放的能量就会指数式地增长。理论上讲,这种链式反应可以无止境地扩散,一次核爆试验可能会点燃整个大气层。
影片里,马特戴蒙饰演的项目军方负责人就问奥本海默,那个按钮按下去是否有可能毁灭世界。奥本海默回答说概率“几乎为零”,但马特戴蒙认为,就毁灭世界这种事情的概率而言,“零”更加好,“几乎”两字放着就让人觉得心惊肉跳。
虽然到现在为止的核爆炸都没有导致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但按照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那么,只要人类忍不住手痒不断试验下去,那“几乎为零”的那点可能性就必定会成为现实。所以到了影片末尾,才会有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那几句史诗级的对话:
我上次为一个计算题找过你,那时我们认为,(核试验)有可能会引发摧毁整个世界的链式反应。
我记得,怎么了?
我相信,我们已经引发了。
奥本海默之所以说链式反应已经被引发了,除了物理上的含义,还有政治上的含义。之后几十年的世界我们也都看到了,因为美国拥有了核弹的威慑,其他大国也不得不紧紧跟上,通过制造自己的威慑力来反威慑。核军备竞赛,就是一场国际政治的链式反应。
物理上的链式反应只是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但社会和政治上的链式反应却已经实质上改变了世界。因为自广岛长崎以后,人们的战争观发生了根本转变——战争不再只是时代的一粒灰,而会是整个时代的灰飞烟灭。
这样的转变,到底是祸是福,我认为很难说。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反对核技术,最近澳洲也有很多人在反对政府购买核潜艇。甚至有人谴责美国,说他们扔下的那两颗核弹犯下了战争罪。但一味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既无用,又片面。
为何无用?因为人类的本性决定了我们有不可抑制的好奇心,所有新技术的发明都是出于这种耐不住寂寞的越界探索。
万年以前,正是由于某个采猎者的好奇心,把某棵野生粮草带回家做成了盆栽,人类才开始了走向农耕文明的步伐。农业让人类得以定居,定居让人口得以爆炸,人口爆炸会挤占原有采猎者的领地,采猎者要是不主动转成农民,就会被农民消灭。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链式反应,农民从一个原点开始不断向外扩散,直到采猎者消失殆尽。
只要粮草长在那里,总有庄稼人会想方设法采摘回家种为己有,不管是神农氏还是贫农氏;只要原子飘在眼前,总有科学家会绞尽脑汁把它劈开释放能量,不管是奥本海默还是奥本海啸。正因为此,有人问登山家“你为何要登山”,登山家才会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这就是人性,只要潘多拉魔盒出现在人的视野里,就注定会被打开。
是的,核武器可能会毁灭人类,基因编辑可能会毁灭人类,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但一样一样地都实现了。反对都是徒劳的。
为何片面?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至今没有爆发,其中无疑就有一份核威慑的功劳。如果不是美苏同时拥有了毁灭世界的力量,那“冷”战就无从谈起,说不定早就真刀真枪热火朝天地干上了。
而正如奥本海默所说,核弹的威力,只有理解了才会感到害怕,只有使用了才会真正理解,理论上的恐怖是没法把敌人吓倒的。如果不扔那两颗核弹,无人可以预计日本顽抗到几时才会投降,也无人可以保证常规武器杀伤的机会成本不会更大。正是因为见识到了“一弹能当百万师”的杀伤力,过去70多年世界大国间的关系才会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未来无论朝哪个方向发展,奥本海默所启动的链式反应,要么是世界大战的终结,要么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不管哪种终结,都是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