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院出来,看着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们做放松状插科打诨,心中充满羡慕,快速走到人数寥寥之地,把心中的沉重压抑快速尝试释放出来,才舒畅了一些。#奥本海默#140个字怎么足够呢?还是快速地把未经思考的感性认识全部记录下来,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总括:自己总体评价略高于#敦刻尔克#和#信条#,因为他通过极致的设计,将表达内容和迎合观众这两个任务都做到了极好。电影没有任何一段剧情、一句台词、一个演绎给予闪电般的击中感,但当黑幕浮上灯光亮起,三小时精细设计的丰富内容给予的压抑感、绝望感扑面而来,这些其实都是早已知道的关乎人性、世界、历史的规律啊,但这份冲击感依然让自己承受不住,有点想要落泪。
留白:极丰富的内容想要在3小时内完整演绎又没有割裂感?太多的角色刻画、剧情用了留白式的设计,比如30年代的年轻奥本海默,表演难度极大。要演出一位极富才华野心痛恨庸碌生活认知不受限的年轻人,却又不能演绎的像年轻钢铁侠那般浮夸(那就庸俗化了),只能极其克制表演并用给苹果下毒这样的极端剧情来体现,属实尬,这一段基里安·墨菲的表演观感只能给70分,但是世上99%来演只能是不及格。比如他和琼的交集,只能用琼不屑于送花这种设计来体现琼的超脱感(但是也强调太多次了吧有点腻),还有用台词设计(ML时念预言式神性梵文等等)来体现琼与奥本海默的知己感,实在难为这位女演员了(没办法篇幅不够啊)。
选角:除了男主和科学界前辈(海森堡、波尔、爱因斯坦)以及马特达蒙外,所有的选角和表演都是脸谱化的,没办法配角的宿命,但是卡西·阿弗莱克的丧子式表演算啥?小罗伯特唐尼没你的发力式演技这么个信奉个人主义的反派形象还立不起来?你把发型弄的再秃嘴角再抽抽你看你像个阴谋家吗?你俩看看加里奥德曼演的杜鲁门,那才叫大咖屈尊还不出戏!另外北极星和黑袍纠察队男主来跑这个龙套干嘛?你俩的背景和戏路,也都三十多了还要来蹭?真是看到就出戏。
女性:其实女性剧情是个挺好的悬念,琼的刻画和男主的反映都把琼塑造成了男主的soulmate,而微微增肥生了俩孩儿的艾米丽更像是个糟糠妻一般,但是男主崩溃时候的倾诉、听证会给艾米丽发挥空间的设计、以及最后艾米丽知晓奥本海默自我折磨的台词,才让观众最后醒悟原来艾米丽也是知己,只是作为一位母亲责任在身,不如琼那么超脱罢了。某种意义上奥本海默是幸运的,桃花不断还能遇到两位知己,自己觉得有限空间里两位女主的塑造都很成功。
高光:马特达蒙出厂和和男主屡次值得玩味的辩驳台词快速无丝对接,男主的高智商终于世俗化地展现出来,至此开始整部影片的节奏也简洁明快了起来。成为曼哈顿计划负责人之后的奥本海默责任在肩,整个人的气质迸发,小帽一戴烟斗一叼小领带紧一紧diao的一批,属实帅爆,谁能想到20年前#惊变28天#里那个惶恐的年轻人也有成为大男主的一天。
内容:多时间线切换并且在对应时间线还经常搞倒叙,按道理看起来很累,但所幸1950年之后两个时间线是在听证会和参议厅两个封闭场所,还用了黑白色区分,负责任的说这是我看过诺兰电影中最不费脑的电影,但是三个小时的高密度信息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些吃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微博流传的观影前必看一万六千字历史背景,对于消化剧情还是非常必要。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像奥本海默这样追求真理自由潇洒一生留下巨作在暮年责任感迟缓到来略有遗憾的英雄式人物,像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那样为个人利益机关算尽一生都在布局的阴谋家,别说你西方历史,中国历史上都比比皆是,其他对于政治、人性等等点到即止的剧情,也都并不新鲜,一如既往地令人抑郁。
其他:一是IMAX厅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有些设计略尴尬,极大屏幕边缘紧紧顶着垂直的影厅墙面,荧幕光线在影厅两侧反射光亮,很不舒服,座位极狭窄整个厅却也没坐满,唉~
二是还是要多写字,欣赏这些关乎真理的好作品除了强化自身价值观和影响情绪之外并无太多实际作用,只有写字才有实际意义,来训练素质、提高效率、找准方向。
无论如何这样的高品质电影,在当今市场以是凤毛菱角,这是十年前的自己没有想到的,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