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电影历来选题宏大:这次瞄向了历史人物(之前都是或虚构,或敦刻尔克里面历史小人物i)——奥本海默的重大人生从辉煌到暗淡的转折时刻——直指被逼视下的人性,表现出即有雄心勃勃、高傲不群、才华横溢的闪光点,又有深沉、模糊、纠结、恐惧、彷徨的不为人知一面面,观其一生,悲剧气质显露无遗。
(之前都是或虚构,或只是在敦刻尔克里面那样历史事件下的真实小人物)
对大多国内观众还不甚了解,却是世界颇为瞩目,号称“原子弹之父”的人物——罗伯特.奥本海默,多棱镜般精细呈现,(很多人觉得像万花筒倒也不至于)一段走向举世瞩目的高峰随即又落寞离场的过程。到象征科学家身份地位的“安全许可证”因一场突如其来听证会而被取消——名誉之战;起落间引出来一系列与本暗藏汹涌的与国家军事高级将领间、高级政客间、同处科学巅峰的同行间、挚爱的亲友间的过往恩怨无不掀起了如果核爆后的滔天巨浪,向我们迎面扑来。其间得失也直接指向(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困境、人性悖论以及政治权利斗争” (诺兰采访中原话,我认为这也是电影的主题和拍摄动机),存在广泛的争议性。所以,电影更多是在如何展现和刻画涉及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所涉及(突出)的主题充满了道德上的困境(包括牺牲自己的隐私,也要求一个公正地对待)——精彩纷呈,且看如何精彩演绎:
““不过那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解构剧本——尤其是如何按某种主题整合并呈现某人的一生——使电影不仅仅是情节的简单拼凑”
————来自诺兰某次奥本海默的电影采访
我抛砖引玉,从个人观影体验寻求一种切入诺兰这个奥本海默所呈现的斑斓之美的视角:
首先对基本结构和情节的大致把握:结构上两条相交织的主线、再织上一条起推进作用辅线,情节上关注几条线从不同视角交代出来奥本海默所涉及事件以及其本人的内心反应,另外重要一点就是这些事件所牵涉的主题,基本是按照一场证身的听证会的节奏来进行,事件牵涉出来的走马灯般的诸多人物则可按阵营的来划分,关注各个人物尤其是关键、重要性人物在争议话题、立场来观其角色。整部电影就基本把握住了:
两条主线+一条辅线:
主线1:奥本海默成就“死神”之路——研制出原子弹:借机上位—筹备建设4大独立相互—领导执行—试验成功,成“神”(自命为“死神”)之路;
主线2:奥本海默的光环失去过程——一次主动接受的 “涉嫌通敌“的听证会(导致其象征科学家名誉的“安全证”最终被吊销,壮志难酬),自毁(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之路
辅线:完全黑白影响处理的一场施特劳斯入内阁的听证会。这条副线作用,其一是带出指证牵涉的的事件;其二:与奥本海默的申辩交相呼应。而且居然意外自揭露出来原来是一个奥本海默听证会居然其实是被施特劳斯所下的一个大套。这个圈套下得真是损人不利己——施特劳斯表现得肯定是高尚的政客,纯打击报复的小人行径,不成想在自己得听证会上招致引火上身,功败垂成)
(非借机上位,而完全是奥本海默被怀恨在心的施特劳斯算计,趁人之危——陷入麦卡锡主义漩涡,利用泰勒的告发,才有了其后涉嫌通敌的听证会,而且算计得相当精准——甚至算准奥本海默肯定会不甘而一搏,且不出所料地被“名律师官”泼脏水,这真是一个不留痕迹的打击报复,一如施特劳斯一贯地不喜形于色,杀人于无形地阴险,体现出一个无德、惯用高超伎俩得政治家得阴险一面)
(从影片看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物,造原子弹是如此注重计算后果,积极了解实际的危险后,也想过并有心去凭已有的影响力去制衡,结果壮志未酬,被构陷后,貌似很消极地漠然接受)
四大阵营:
科学家阵营:以奥本海默为绝对指挥的群星闪耀的明星科学家们(“诺贝尔集中营“一说,梁山108将都黯然失色,我看是”影帝群“的群像表演)
军界阵营:曼哈顿计划总司令——罗格夫为代表,附带那位够阴的其副官——,
政界阵营:以施特劳斯为核心代表,由一位律师顾问,一位组阁助理(迷弟,到粉转黑),以及他所玩转的,以及更能呼风唤雨的杜鲁门。
亲友团阵营:爱人、情人、家人和友人(也包括科学圈,但个人圈为主),在关系处理上对奥本海默均产生的人生影响、甚至转折。
当然,我认为最大的看点是奥本海默究竟是怎样的人,个人认为看清他,看出电影表现的精彩是在这三点:
(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奥本海默与周遭人物间的对手戏、拍摄手法所达到的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效果。)
精彩之一:奥本海默为人的争议性——尤其是在话题性事件上从与对手、伙伴的博弈(思辨与交锋)看本人
两条故事主线和一条起推动作用辅线,引出一系列人和事,无不围绕奥本海默的为人行事,以及背后指涉的争议性话题——奥本海默是怎么思考、反应和行为举止是最大看点:
(诺兰采访:“奥本海默能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怪。看待问题。我认为他很有能力知道事情的走向,不管有没有他。我就这么说吧。有很多有趣的混合动机,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戏剧性。在每一个转折点上,我们都会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问题和困境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奥本海默对友人、亲人和世人到底是怎样的(尤其是出发点),是引人深思的,要通过影片揣度奥本海默本人在黯淡过程/脉络(beijing doomed )来把握。先说个人的结论:奥本海默也许是一位令人困惑的人物,正因如此,我们只能眼巴巴从这部作品试图参透原子弹之父的心路历程——能否真已从“死神”中被拯救出来。
首先要强调的是:片中指涉的历史性议题权当仅以背景来对待,并非电影主题(着重点绝非刻画”反战“、”反麦卡锡主义“),着重点是在于主角和己方或对手方在这些议题上各自是怎么思考和辩论的,甚至可谓是一种博弈。至于:“原子弹该不该研制?”、“该不该投放日本原子弹?”、“氢弹计划该不该推进?”、至于之后关乎“麦卡锡主义奉行”——整个美国社会笼罩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对共产党背景人士的排挤亦是作为一种时代背景出现,以上都是对前后两场听证会一个脚注。
如果非要提电影涉及的真正的话题,于我个人而言,是其深度引向(揭露)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问题——科学(手断)在为政治(目的)服务中,出现观点、立场分歧上到无法弥合时,该听谁的?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声音是否能够代表且撼动政治权威;或政治权威是否在大事大非问题上在乎科学家?制造原子弹固然是壮举,在临时搭建的团队科学家和政界在达不成一致下,被搭档粘合在一起无可厚非,最终存在有破裂的可能(电影已有展现)。在政治见解和主张上,除了在原子弹研制上是权威,科学家是否也有say No. 的权利?从奥本海默开始对格罗夫强势地我该说不还是得说不,到被说服脱下军装,到劳伦斯被请上台明确理解不代表赞同,到日本扔原子弹计划时,格罗夫的强势忽略科学家们的异议,都可以看出端倪(当然,在处理科学家对国家的微词和投身效命的关系问题上,和美国目前所set up 一套系统的科学家参与的机制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国家决策上,谁是正位——政治家,这是代表,但科学家该拥有的话语权利的边界——还是你不该说的不能说——联合反对氢弹声明签字,奥本海默的态度非常暧昧)
电影反而聚焦在一系列对奥本海默不利的指证中,透过一个个悬置/不明真相的事件挖掘,从对奥本海默个人行为的进行审视(存在某种程度质疑)——让观众自己主观地去评判背后的动机和目的。也可以说电影里很多场景都由两场听证会所带动,意味深长地指向奥本海默自身的颇具争议性的、且很多带有不确定性的行为,由此观其内心深处(背后)的思考,乃至包含了感情、道德上的困扰下的自我救赎。列举一些我所看到的:
- 奥本海默无论作为曼哈顿计划的总设计师,还是其后升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的首席科学家,一直斡旋于科学与政治反复争执、较量当中,在观念出现分歧下努力寻求着平衡,却最终是无法全身而退....
- 奥本海默才华横溢,成就了他,但一种无意识的孤高的心态而导致了小人的嫉恨而人生发生转折....
- 奥本海默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让其提出颇具远见的政见,但也终因政治经验不足,无视强大的政治对手,招致构陷无法挽回应有的地位....
- 奥本海默的人品方面确有瑕疵(撒谎、有些刚愎-无视友人善意),但其对朋友、对亲人的义气,对国家情怀的品质,也终为其赢得赞誉.....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讨论和思考的。
从影片中明显看出:奥本海默是面临着权力欲望和道德责任的边界——
拉下马的是对手还是他自己(如果审视其个人行为以及其听证会的指证之间,是否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认知和良心底线的平衡?
奥本海默在后原子弹时代开启具有前瞻性远见,但却在庞大的决策体系面前实施自己影响方面似乎无能为力(栽跟头),这与其本人的存在关系?
奥本主动挑起原子弹的研制背后的担子主要动机,在于满足,是否考虑石头下的蛇更多些?他真地充分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和负面后果后才再开始意图挽回;可他明明是挑战抗议者集会者,讲出了“理论和做出来是两回事(没做出来还是不管用——原话忘了)“——是否照顾到了“石头下的蛇”呢?
成为神,登上时代封面,是否足以让他忘乎所以?他是否有刻意地在妄图越界在实施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是在权力欲望power下的一种驱使)?成神后,他是否真以为能凭一己之力(开始的观点明显是没做出来不管用,可做出来后发现已出现无可挽回的了)在冒似无法控制政府在军备竞赛上的态度上,已无力挽回——是否”瓶子种两个蝎子的寓意“能够见效,是谁促成了两只蝎子走进了一个瓶子当中?
在听证会,发现无能为力后,是否在故意保持沉默,其实为哪怕博得后世的好感的心理作祟?甚至是否真心存不满,只得谨慎面对爱因斯坦的诘问,虚伪地称爱美国?(与爱因斯坦在个人与国这个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他想介入政治,可是他对意识形态(仅仅是个人兴趣,而非志向)、权威(仅仅在自己利益的局限,而非大格局)的理解、主宰世界的力量来自哪里的理解到底有多少?比总统先生、还是斯特劳斯更有自知之明更多些(远见:一个是要靠谈判,而不是比拼造出更具杀伤性的武器,一个是武器出来世界反而遏制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少我以为他只是适合造原子弹的水平,而尚不具备知道该怎么动用原子弹的能力。)即他是否真正能够像爱因斯坦那样充分考虑到需承担consequence,至少没有想制造原子弹那样成竹于胸——这点爱因斯坦在这一点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Issue of Fate of a county for the whole world, has to do with the person’s own fate)
(题外话:技术能统治一切吗?
时至今日,虽然,end the all the wars 的理想,是靠原子弹,还是人类认知的进步,我想大多数人是认为后者,但谁曾想过,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已改变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
列举引人思考的一些名事件:
- 毒苹果事件:预示奥本海默其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奥本明显是冲动型人格,且很随性的一个人,冲动+理性,胆大+果决,这种集矛盾于一身的特点,像是之后非要担当做原子弹,做完原子弹发现再难控制,包括自己的命运——真正走向了普罗米修斯之路。
- 舍瓦利耶事件:奥本海默虽然对亲友够义气(仗义),但其对身处情况判断不足,且没有意识到其后的苦果,一次下意识(看不出习惯性?)的撒谎几乎致命;
- 情人自杀事件:多是自责,且有put himself te'geth
- 限制钚(或铀)的原料出口、执行氢弹计划、曼哈顿计划泄密的争议(三次与施特劳斯交锋、拆台事件):看出坚持己见
- 在氢弹上先支持后反对,前后矛盾冒似此一时彼一时解释,如果当时氢弹是最佳选择,奥本海默应该会像面对研制原子弹一样兴奋。
其他事件具体不赘述和分析了。
毫无意外,诺兰喜欢选择在没有答案争议性的论题(困境)极尽发挥(如:黑暗骑士),让人自己主动思考和发现(在于无论式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我们作为观众,是否愿意发现和思考)
最印象深刻的几个瞬间:
Trinity 试爆:
突出了几位科学家针对最后一次核试验前的准备、反应和态度:
最紧张和防护最多的居然是那位全副武装“奇爱博士”——泰勒我们的氢弹之父:这个镜头我认为是致敬了库布里克伟大的奇爱博士(强烈推荐,更宏大上,库布里克是大师无疑,诺兰还需要检验)(这个形象我认为是致敬了伟大的库布里克的那部电影)—— 他钟爱玩更大秒灭地球的的氢弹
还有那个大胆认定玻璃防射的科学家的表现,真是令人好笑又佩服
奥本海默的严谨与果决——在计算和决策上,清楚自己的权威性:
世界瞬间因大气层燃烧造成毁灭的可能性的提出和决定
奥本海默:对此很重视,之后有非常镇定,格罗夫作为一个门外汉显得惴惴不安,最后一刻,再次提醒:别把球给爆了。
科研遇到政治在争议性问题上的话语权边界:
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该不过送给日本(蝙蝠侠里面的牺牲小我救大我,在一场讨论中就轻描淡写般地一带而过),也不是升不升级为更大杀伤规模的氢弹(明显是否定,除了野心满满的政客+有玩大欲望的科学家一起狼狈为奸)
顺便展示出:为什么美国能造出原子弹而德国不行
(
诺兰让我们引发思考的有哪些,试图并提炼最主要的问题(也许还有其他没看出来的会继续添加):
:
: 奥本海默是制造原子弹的最佳科学家人选吗?没有他,别的领袖人物是不是也一样会把原子弹造出来?
: 奥本海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诚实吗?是 “私心”很重,还是“深明大义”?
令人捉摸不透。从一开始是不是真明白自己在做一个“致命玩具”,还是最后发现自己太天真已无法控制,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发明武器和动用武器的权利到底是在谁手中? 或者客观看:如果归罪或论功的话,到底谁承担主要责任?(按照杜鲁门的意思,你看你被封神,而到了承担责任时,是总统,不是你这位crying baby scientist)——这是一个个人选择和历史走向的问题
: 科学家在这国家安全方面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什么才是正确的姿势?
: 到底是什么导致奥本海默深陷政治风波,壮志未酬?是个人原因,还是注定?(怎么氢弹之父就安然无恙?)
:奥本海默为什么任凭羞辱,也不听从亲人、友人反戈一击?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 奥本海默到底是否真如施特劳斯评价的那样,他就是想成为殉道者(当时就提出了,无论己方还是敌方)或伟人,而不是成为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他是否预见并且做了什么?在政治面前他到底是太天真,还在装傻?
奥本海默的动机:主动造原子弹和反对H弹,上的不一致性:被质问得最清楚:参与了投,为什么还站出来反对H;H当时是否故意打压?为
(这个世界是否会被科技毁灭,从长期来看,是更糟,还是留给每个人类面临的问题)
(风清扬)——复杂问题,被他消融——爱国问题、氢弹问题、对后果的责任问题
爱因斯坦很简单:treat you unfair, if you still love it, then say “go to the hell, fuck it to the country“ 预见性极强(我就不说往领袖所谓的高瞻远瞩上吹捧了):Oppenheimer will take consequences
人性的交锋:非勇者胜,也非智者胜,而是向善者胜(道德的力量最强大)
无论怎样的角度人类肯定永远是短视的,但有了理性和道德的指引,又何惧前方呢?
精彩之二:奥本海默与对立方、搭档、亲友之间对手戏看人物的立体性
电影抓人之处在于:就是在设定下的所面临共同颇具挑战性问题上,奥本与关键人物、佐证人物之间的交道、论辩、以及就人就事的陈述,看门道。这些角色的个性、与奥本海默的纠葛也是也是围绕这些表现出来的。(一起而展开而设置)。
(从亲弟-到妻子-到情人-到挚友舍瓦利耶(Chevalier)、拉比,从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态度急转直下、从格罗夫对奥本海默的始终信任、从搭档、同事们或支持或疏远或背叛等等进行多视角呈现。)
几场印象尤深对手戏(甚至是交锋)事我个人非常喜欢的:
(一)阵营间领袖之间的对手戏:
- 奥本 vs 格罗夫:
两人间明显有着极强的化学反应,合作算极其融洽默契,且很懂和了解彼此,这包括:
格罗夫力排众议论举荐奥本海默上位;在聘人、用人以及制定研制计划全程的信任、听证会上保护,牵扯出的在事件尽力澄清(有利),在决策和上谁强谁弱的分寸把握(原子弹投放讨论上,明显格罗夫是把科学家的意见和分歧放在一遍的)
(物色计划总领的面试:我看到的是相吸和信任,包括抛出的challenges 被有趣地接住并化解于无形,这个很有美式的浪漫主义
得知情报局介入调查:保护、
挑战、
格罗夫面试奥本海默是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俺都,最精彩的是:
)
奥本 vs 施特劳斯:
如果说奥本海默与格罗夫之间还是英雄惜英雄,那跟施特劳斯之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各自人品和世界观差异暂且放一边,至少体现了一种科学家和政治家(施特劳斯作为政客,离政治家也许就差一个听证会了)间的某种不可调和的本质上的不同:
也许施特劳斯敏感地认为奥本海默对他存在着误解,其实奥本海默就是对其有一种偏见:否则就不会脱口而出“低微的做鞋的起步”和后面几次地不买账(施特劳斯:“我已经忍你很久了!”)。
奥本海默至少当面让施特劳斯这样的出众政客三次没面子:
1. 限制材料出口议题,施特劳斯认为如此重要的事,直接奥本海默开玩笑般轻描淡写地捻灭(施特劳斯:“你难道看不出来我如此重视?!”)
3. AEC针对俄国原子弹成功的紧急内部讨论会上,已经成神的奥本海默力排众议,激烈地反对氢弹以及表示泰勒太不实际+要考国家间谈判签条约实现制衡的表态
3. 在一次重要的社交场合,奥本海默已毫不给面子地无视施特劳斯特意带来的两位亲戚想表示倾佩和敬仰之情时,转身而去。无疑宣召了走向关系的破裂
而从施特劳斯的视角,可以说奥本海默对其提议好不尊重甚至留情,电影里面本身奥本海默的强硬态度也能看得出其反驳并非十足合情合理,而已是上升到互掐怄气的程度,这也是最终招致居心叵测的施特劳斯的构陷。
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背后评价和(传记说其捅刀完全谈不上,政治目的和个人恩怨居多,传记并无如此渲染和放大;这里面对斯特劳斯对并没有浓墨重写,却被诺兰挖掘出来大写特写。我认为,这的确是整个电影最大拍摄动机和剧情延展的一个trigger 和暗扣,没有暗藏的那条副线,人物的剖析就立不住,至少精彩失色一半。奥本和施特劳斯的形象都无法立体起来),直到最后恼羞成怒,大加鞭策自己对奥本海默的认知和看法。
阵营内部:
奥本 vs 关键几位科学家
1. 执行层面:有两位主要左膀右臂值得关注:
奥西(后其在AEC的接替者)与劳伦斯(离子加速器的试验者和装置实现着)
奥本海默 vs. 西比:挚友关系
西比,与奥本早在欧洲学术会议之行结识。也许犹太人、也许共同移民美国,相互之间有种亲切感,相互对对方已相当认可。曼哈顿计划可以说离不开西比的辅佐,并给其以重要建议。最有意思的桥段是西比非常幽默:1. 是劝奥本海默脱下军装;2. 是诘问听证会众位:“还想怎样,找到美人鱼吗?(还不够理想吗?)
西比是一个真正无私的知己,甚和奥本个性和本意(率性而为之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力挺奥本海默,尤其是后面,面对听证会上对奥本海默大加褒赏。
奥本海默 vs 劳伦斯:因对待政治敏感性的如何对待处理上持不同态度,最终没能志同道合走在一起,非常令人惋惜。
这里最让人动容的是,劳伦斯始终其实对奥本海默的欣赏和惋惜:否则:1. 他不会真挚地对奥本海默在召集政治倾向的一群人时诉说着”真是你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痛陈心境之词;2. 在听证会前来听是心情自责且矛盾下,在西比逼视的眼光下,选择了掉头不出现(另一种默默地支持)
奥本海默 vs. 泰勒: 其实原子弹之父在面对未来氢弹之父被替代的一种挑战的应对(感觉很像乔峰和游坦之的关系)
氢弹提出一开始的支持态度,到对其排斥的转化;与其时泰勒还本想寻求其支持的努力,到最后在听证会上起到一种关键性下定论作用,且巧妙地含糊其辞的说法,为奥本海默黯然下位画上了浓重的终结。
阵营内部:科学家之间的互动也有存在精彩的对手戏:
科学家们之间的尊重和褒贬所基于的价值观是一大看点:如提泰特出潜在和用氚玩更大的被轻视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兴趣爱好和职责的看法
对核试验爆炸前的每位特异表现:
2.导师层面:两位大神的精神导师作用:
爱因斯坦:后果论
波尔:石头与毒蛇的关系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end all the wars
(奥本 vs 需要团结的科学家
3.技术层面:解决关键问题的:计算高手FOX+辅助层面:
4.存在摩擦:泰勒提出更高深、难度更高的以及劳伦斯善意且对共产党的观点分歧)
亲友团阵营:
奥本 vs 妻子、爱人、弟弟、挚友等身边人(亲情友、师、同):
总觉得非常体现奥本真正的精神欲求的存在,虽然着力所不逮,这不正是奥本本人性格上的神秘、兴趣广泛(半吊子)、热爱追逐女人(Womanizer)、冲动有热情、义气深重(typically American boy style)的一种体现吗?
1. Vs 妻子 Kattie:
这里最浓墨重彩的就是是奥本海默心水的情人:
这里充满了各种张力:虽然知道却不离不弃、尤其是听证会的支持:都是成年人的那种笃定一起面对,put him self together,直到最后接受来自国家的salad 的态度和亲人的、友人的掌声。这也许是诺兰认为的——其实他所失去的竟然已是他的所有,奥本海默的两个没想到,但承受了consequence和获得了收获(爱因斯坦又说预测对了)
另外量子理论博得、俘获kitti 芳心的也是亮色:居然是量子聚能,物体间之所以无法穿透的冒似矛盾性解释
2. Vs 情人 Jone:值得把玩的除了床戏前面一动、后面一静,有: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只在乎观点)、关于对共产党的态度、关于情人送花的态度、关于最后一面关于没了朋友还有什么的
上床前的初次对话
3. Vs. :卷入导致极其被动瓦利事件,以及当调查说谎
没有一个人物的出场只走过场,安排的对话没有一句是闲笔(都是即起到应有的作用):都是围绕奥本本人到底是什么人有关系,及原子弹该怎么从研制到任何云问题的困境挑战相关、要么,又彰显出各界在尖锐问题上自有的价值观、个性和立场的对比。
精彩之三:解构电影手法与其目的的巧妙运营:
奥本海默在原子弹前后的事件和人物的行为表现基本由这两场重要的听证会所提挈出来,并且时隔7-8年(47年/55年)的两场听证会之间也是遥相呼应,交织在一起,彼此见证,复刻出人性的复杂性。
检查官&议员组成的听证会:(听证会的职能在国内眼中像是批斗大会,但其实不然,如果站在听证会立场,那可是一场非常严谨的质疑求证;你也可以说是对被审者是一种几位冷血的,但极其非常专业,电影科普了一下:比起Trial(庭审),因非起诉,只做认证过程,所以辩护不需要求证,只看当事人及其辩护,照实回答。得看你站在哪一方了,如果你站在被审者,真招人恨;如果,你会感到极其解气,反之,你会被气晕当场,这部明显是后者)
两场听证会接近尾声时,安排一场几乎对称式地针对指证的不同角度的呼应:尤其是作为听证会始作俑者的施特劳斯评价奥本海默对应检察官的尖锐的指证,和退无可退地几乎回击。实在为一种精妙地互文。
我认为是整个影片最为精彩的华彩部分,超过了后半中吸引眼球的原子弹Trinity 核试验的悬念迭起的那场30分钟。
这也就是先后两场政敌的听证会,在最后交响呼应,从细细铺垫,到密集互文,知道最后昭然若揭,令人唏嘘。我认为这是全片最精彩动人之处。
两场听证会的对比:均属于突变性转折,不禁令人思考二者的遭遇究竟背后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失还是得到?
对施特劳斯:一切算尽的尽头的得与失:奥本输了名誉,但赢得了好友、政界、科学界的尊重;施特劳斯施以不留痕迹地报复,却失去了人生最高光入阁的时刻,跌入更难堪的羞辱(比前三次的奥本对他的不留情面更甚)。
历史可以重来的话,两人都也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且相信两人可能最开始都不至于此:不留情面,以及暗下黑手。
我相信施特劳斯的确曾给过奥本海默机会,但奥本海默也许骨子里根本瞧不上施特劳斯也未可知(我觉得自从施特谦虚地说只是一个业务爱好者,缝鞋起家的那一个刻起)
一场原子弹爆炸给奥本海默所带来荣光之后随即投下的的心理阴影的深层人性拷问:
奥本海默: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野心和野心的反噬,不正像原子弹一般威力无比,创造出来致命武器却又如之奈何;追逐名利还是追随良心是两难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我倒不认为是原子弹出现堪比火种的出现对人类如此重大,但的确有种宿命论一般的悲剧:我相信即使没有施特劳斯从中作梗,奥本海默依然后面的路不但不会会好走,甚至也许会更糟,从他对抗的角度和程度来看——的确是一种说真话而不讨好的预言家。他的确没有高超的政客们如此老练,清醒地、短视地、博弈地看清当时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否则原子弹的生产和引爆就不会如此被改变历史和进程。
问题:与为什么是奥本海默能够领导领先一步造出原子弹,同样对等:为什么奥本海默是无法预料到真正的后果?(可以作为一位人类的最杰出的人才)——个体的力量是否真能够改变历史进程?奥本海默做不到,也许这是政治家的事情,但即使是杜鲁门能够左右世界局势的那个他,是否就能够想到如何避免的,那么理想?会不会i有失去理智的那一天到来?
奥本海默成为氢弹之父是否会更加伟大?氢弹之父现在是否被到处像奥本海默一样被颂扬不得而知。
但这种,
并不在于奥本海默是否问心有愧自己的国家、民族立场,而且他应该问心无愧,连对手都知道他怎么也不像检举信里令其如此难堪;是在整个过程,他对周遭的认识,和他的同伴乃至发难者、对立面,如何对待他,引人深思的问题才是看点。而是他内疚于亲手制造的原子弹(儿子),却无法获知是否有能力运用它。
所以把对主线原子弹的要表达的重心,以听证会指向最为关键,提及的话题,引起的回忆、事件和拆穿和维护的话题,是很理解整部影片的关键。
从奥本海默听证会上的指证从奥本海默的本事、身份、立场,顺序上层层解开:
-跟美国共产党甚至海外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何上位科学计划总领:才干能力、与方方面面处理的尺度敏感性,是否就已经存在道德困境
-在支持原子弹上的态度:投弹上的态度的到底支持还是不支持,是如何转变
-在H弹上的态度:是否还依然处于道德困境。
-在对待同事、政界、军界,的态度:
而施特劳斯的听证会也里里外外被层层,剥茧抽丝,解释出来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的一种暗于无形,却一不小心被暴露于光明下,的愚蠢地“自绝”:
-对待对奥本海默的从刻意提拔到刻意打压
-对待奥本海默的金蝉脱壳:怀着1. 甩掉障碍;2. 借此上位(无论当时提拔还是之后的下绊)。
每个人像是站在一面探照灯(核弹爆炸后)一般镜子 ,面前无论刻意表演、内心的批判,表露无余表现出来。
有两位是诺兰的精神导师:爱因斯坦和导师波恩:
爱因斯坦的consequence 以及他的国家的不公对待, 和恩师,石头下是毒蛇,
科学家中有两位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其中一位劳伦斯爱之深切,却如之奈何,最终良心驱使,默默地支持了奥本海默,另一位:从始至终坚定地支持
一如希瓦利一样认为:天赋禀异,天将大任(异于常人之人。
一把钥匙——要领略得Oppenheimer 从风光无限转即黯然退场(本人基本很快落寞,旋即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令人唏嘘:
只需要把造原子弹和黑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看作是两个局。而听证会的局又间接引出了针对此局的背后主使——施特劳斯在位自己入阁正位的一场听证会上,出乎所有人(包括本人)意料之外的,被前面的石头下的蛇惹火上身。两次听证会交织在一起复盘了第一个原子弹局中人——奥本海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样的结构视角,你会发现整个电影非常清晰,无非就是
两条主线:(原子弹+奥本海默听证会-明)+一个副线(暗),主角,牵动了四个阵营的主角、配角的系数上场,各个相关方(无论利益还是观点立场)上,相互对手之间进行的博弈,最终预示出一种命运的走向。
虽然电影涉及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场景切换也随着剧情变换着节奏,甚至很多事件/插曲,一个节奏比一个节奏快(奥本海默有剧情吗?还是著不过是男主的回忆和心情写照而已)(除了最后Trinity核试爆大场面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整体场景,其余每个场景时间基本都2-3分钟,顶多不会超过5分钟(包括和情人幽会、重要人物之间的对话);所以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甚至还需要服务于表现被反复出现,从不同视角再拆、再组,正反打(像三次著名得拆台,出口可乐)——这是就诺兰惯用的交叉、闪回的电影手法。尤其大量的人物在其中走马灯般地进进出出,并在大量事件交代中穿插被提及。但在我看下来,只要抓住两个主线(两个局),一个辅线(另一场以施特劳斯为视角的听证会交织,黑白色、不同时空下,与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交织在一起),四大阵营的关键性势力人物,若精准抓住这些核心关键人物的地位(身份)、心态、发挥的影响力,以及核心人物所构成的圈子,掀起“势力(power)”间的角力。密集的对白使得个中人物,无论身份大小,每人在焦点问题上的立场,层次分明,相互交叉作用。这样就会很快投入进去,越看越过瘾。3个小时密集的表演真没浪费一点一滴。打个比喻:这有点像梁山108将,一个事件发生时,比如宋江提出要招安还是打大名府实现第一把交椅的第一步,则且自然会出现对招安立场不一的圈层和对抗声音出现。
两条主线:
一条线造(研制)原子蛋:借机上位—筹备建设4大独立相互—领导执行—试验成功,成“神”(自命为“死神”)之路;
一条线take “涉嫌通敌“的听证会:导致象征科学家名誉的“安全证”最终被吊销,壮志难酬——自毁之路
(从影片看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物,造原子弹是如此注重计算后果,积极了解实际的危险后,也想过并有心去凭已有的影响力去制衡,结果壮志未酬,被构陷后,貌似很消极地漠然接受)
一条副线:就是以黑白影响处理的关于施特劳斯入内阁的听证会,而因这条副线居然意外牵扯出现了原来是一个奥本海默听证会居然其实是被施特劳斯所下的一个大套:非借机上位,而完全是奥本海默被怀恨在心的施特劳斯算计,趁人之危——陷入麦卡锡主义漩涡,利用泰勒的告发,才有了其后涉嫌通敌的听证会,而且算计得相当精准——甚至算准奥本海默肯定会不甘而一搏,且不出所料地被“名律师官”泼脏水,这真是一个不留痕迹的打击报复,一如施特劳斯一贯地不喜形于色,杀人于无形地阴险,体现出一个无德、惯用高超伎俩得政治家得阴险一面)
这个圈套下得真是损人不利己——施特劳斯表现得肯定是高尚的政客,纯打击报复的小人行径,不成想在自己得听证会上招致引火上身,功败垂成)
四大阵营:
科学家阵营:当然是以奥本海默为绝对中心的群星闪耀的阵容(“诺贝尔集中营“一说,梁山108将都黯然失色,我看是”影帝群“的群像表演)
军界阵营:以曼哈顿计划总司令——罗格夫为代表,包括够阴的其副官——,
政界阵营:以施特劳斯为核心代表,由一位律师顾问,一位组阁助理(迷弟,到粉转黑)
亲友团阵营:爱人、情人、家人和友人(也包括科学圈,但个人圈为主)
以及:
主线一:原子弹研制始末直至试验成功
要不要做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是:似乎没得选(敌人逼我们的),电影里才有了一众科学家们在报纸上获知海森堡开始研制原子弹,提及中子轰击产生连锁反应的最新原理运用在核武器时,引得大家兴奋地冲进研究室演练起公式,这里就包括奥本海默:他们仿佛把科学之外的思考全部抛之于脑后,只是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出来奥本海默,对自己是犹太身份想得更多(暗含着要不要给德国来这么一下子),因为45年德国投降,奥本海默有些失落,也因此开始对日本需不需投原子弹的思考(消极,起码不如对德国时积极)。
谁来做问题:又是奥本海默主动争取到这个项目总负责的机会(曼哈顿计划科学总管)。这是整个电影的一次精彩的对手戏:从格罗夫的来访,看得出奥本海默是显得异常兴奋的,非常有信心且应对机智,甚至和格罗夫之间已心有默契(至少奥本海默已看得出来果洛夫已物色,明显所谓“汉堡店”的能力完全和这个史无前例得大事不可同日耳语,而奥本认为自己就是能干出这样大事得),格罗夫并未显得太多的犹豫,三言两语间就拍板了。
其后瞬间就引爆:两者总体上愉快得合作,证明了格罗夫选择的无比正确,并在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和经受彼此挑战和清楚地让格罗夫知道奥本海默是怎样一个人,我像全世界在奥本海默的能力和人格,格罗夫甚至比他的夫人还有发言权。
怎么做(H)问题:
任电影中一些列快速的剪切,表现出奥本海默胸中早已有丘壑,不愧为总规划师;计献新墨西哥——格拉莫斯宝地;总体4个管制区的设立规划(保证独立高效且任务机密);两人亲自出马物色(最主要是唱红白脸说服)高人前往共事;在科学家阵营摆平出现的内部分歧、矛盾处理,甚至包括存在的泄密;尤其是表现阵营间(科学家和军队)冲突是,奥本海默做得最佳平衡。难道还有格罗夫不满的吗?唯一不满就是擅自出走两次:一次为公、一次为私,均为后面的埋下了大麻烦。
对手戏:
要求按照
处理氢弹
处理计算问题:
做完怎么用
完全被架空,当奥本海默兴冲冲地冲入军方管辖地,提出某个建设性建议,被回应”这是我们的事了” 时;以及格罗夫离去汇报时,心有不甘地希望能够之后见杜鲁门,理由又不足,只能提到时喊他一声。
原子弹怎么用完全是一种旁听列席,唯一能够贡献的就是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爆炸的效力TNT当量以及杀伤半径;城市的选择仅落在某念及度蜜月情意抹掉京都(如此紧迫下军方哪里会更多地考虑破坏古物、文明)
用完带来的后果
超出奥本海默的想象;他为两次爆炸的后果,震惊和追悔莫及;(关于人的动机/欲念+理性/道德的思考)
故事线2:听证会——指证奥本海默涉嫌通敌
背后的暗扣——一开始冠冕堂皇、正义凛然,且为奥本海默站台的施特劳斯竟然是始终不动声色,却一手set up听证会来构陷奥本海默的黑手:这在2/3处才昭揭听证会,被的幕后指使(并没打算让观众知道);公开里面最多知道泰勒有检举(但检举信内容超出奥本海默,甚至观众的判断),一下自悬念迭生——回旋结构生效,观众不禁又要回味最开始的理解——诺兰很友好,像信条那样回放了,不同视角下(施特劳斯)感觉被羞辱(第二次,一共有三次);这时才展现施特劳斯的老辣和深思熟虑,和一系列不留痕迹的让奥本海默会不寒而栗的操作(明里,他似站在奥本海默一边,甚至在言辞上会力挺——好一个岳不群嘛!
确是看精彩之一:
诺兰电影主题宏大的,从来落脚点在对人性的关注,此片更不例外,可以说本质就是讲人性的。
这部电影的妙处:就是把人物众多,相互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在改变历史的大事件面前逼视每一个人无法躲避的重现;诸多场景设计巧妙,而且你方唱罢我登场,安排得紊而不乱,极其鲜明地在该出现的时候和地方登台角力(这归功于导演有意指进行交叉、呼应式剪辑,使得多线条相互密交织和勾连呈现);安排的每个角色的出场,无论浓墨重彩/闪亮登场(像波恩,爱因斯坦这样的精神大师或思想领袖),还是低调默默无闻还是很短到几句台词(希尔,等渴求真理和崇拜的眼光,和对正义坚持)、甚至只是做出表情(那个被推掉笔记本的晚辈科学家),均表现得非常鲜明,个性特点捕捉极其到位。
诺兰善于挖掘宏大、深邃的主题,并利用自己钟爱的高超的花式电影技巧(非贬义),从人性角度来挖掘,做事无巨细地展示和披露,呈现多棱镜、万花筒般的姿态,任由观众来体会把玩。
这个奥本海默的电影首先无疑是复杂的。
这背后是有道德悖论在其中:,每个的行为、表现是如此地多姿,多彩,难怪,走马灯似的科学家、政客、军人、情报局的都在某种理念、动机的驱使下(无论是自己、还是为了国家),同时面对内心的挣扎,同事的诘问,不可告人的隐私,都昭然若揭,而做出坦白,而为后世评判/口诛笔伐的,的确,人性复杂,甚至奥本海默本人都无法说清,欲罢不能,却无法全身而退,的境遇出来
这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都为自己的良心的责问而挣扎过,尤其是有很多东西无法左右。
提出一个复杂的人性问题,展示出来(敦刻尔克,我认为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英方的面对命运时非常人性化的一面)。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看到,机会,是如何;看到问题,道德困境;
靠一两句对白,就能把人物一下子立起来,包括支持和反对奥本海默一些行为活动的科学家同事、友人,的相处关系、在焦点议题上的观点争论,和立场、个性,甚至心理活动给反应出来
我之所以非常乐在其中得就是,多阵营之间以及阵营内部在一连串围绕主题事件上展开博弈,对手戏十分精彩,人物个性各自发挥得恰到好处,回味无穷。
我认为最好看的是:事件中的人物,电影都瞄向了每个人直逼其内心深处的东西在特定的场景下挖掘出来的——这是好的剧本的功力;尤其是奥本海默那像深渊凝视下的反应,内心复杂性表现得最为丰富。
列出把镜头对向人性的复杂的一面:
从奥本的在各场合发表过的见解,包括在自己听证会上的抗辩:
有些非常明显,尤其是被坑的地方:
奥本明显兴趣广泛,共产主义&共产党明显只是他的一个兴趣或碰巧遇到这一圈层而已,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不排斥和抵触()
奥本真正的兴趣是在:量子揭示给他无解的庞大的宇宙观
兴奋于要做出原子弹:
科学的挑战
可以用去炸德国纳粹(一种被迫害的犹太人的复仇感情,即颇有报复的冲动在背后)
,但日本投放原子弹上,他才有思考和犹豫的。
恐惧于原子弹杀伤力和世界毁灭:
围绕奥本海默的原子弹的发明和为自己的陈词和事件闪回;
含混不请的人性未知的:
和权利和欲望有关的:奥本是否能经得起施特劳斯在最后的恼羞成怒的反诘:他也许某些上面太了解奥本海默了,如他就是想成为一名殉情者,也许吧,但这也许是无奈之下的,起码我认为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保住名誉,更不用问没想到安全许可被剥夺的危险,(只好自己赶自己上架,如果再有一次选择,还会如此吗?)
当然施特拉斯对那场对话,的确是小人之心了,恼羞成怒的成分,其野心昭昭若揭和政治老练程度。有时我总时问:政治家是阴险,那是因为他们更受道德挑战,而科学家呢,他们不是干这个,他们体会不到个中滋味。相杜鲁门之所以成为杜鲁门,是他才是胜任真正去按按钮的那位,而不是做出的奥本。这点,奥本没有自知之明,这点我很理解施特劳斯
面试:奥本海默明明在项目管理才能方面被质疑过,军官也知道,但两人心有戚戚焉
施特劳斯普林斯顿的邀请:
奥本海默羞辱施特劳斯(他很在意自己是物理界“扫地的”,虽然嘴上很谦虚):处理得比较含蓄(故意不拍完整,而后再闪回,这很诺兰——调动观众思考积极性)
这里面最主要和精彩的角力其实是在能源部长扶上位后,更多地是一己之力(当然得承认其确实斯特劳斯的确有这个道行(受艾森豪威尔赏识)和两把刷子),但在为人上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生命
思想:大人物站在什么样的层次和高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格局和走向;
奥本被抬高也许出于他的那首诗,他的时机的把握,出于他的敏锐和兴趣和见解;但他的眼中的政治肯定不是实际的政治,无论是资本论还是资本主义;他的小资情趣,也许只是个人兴趣和爱好,搞定了格罗夫,但没搞定杜鲁门。
N 场交锋:
和两位军人:
格罗夫
表现得即积极表现,同时又亮出自己的底线(错的时候说no),
意气用事:去芝加哥、会情人,和情报局的有保留交代;
和明显不对付:
尤其面对反对者的态度:
明显是非常胜任的:分4个相互独立的管理区;知人善任,从说服加入到对分歧,异己者的处理;
粗浅点儿:奥本海默在科技前沿上,有点像令狐冲;而借他上位的施特劳斯像岳不群(施特劳斯),真正厉害的任我行(杜鲁门,彻头彻尾的伪君子,眼中只有权利,没有)、的关系;
同时科学家也会出小人,小人也一样会得志:比如那位关键的棋子,在他自己看来是无辜的
杜鲁门在被拍成了一种好高骛远的政客,不知诺兰是否做足了功课;反正杜鲁门把看成是一个哭鼻子的小孩,真是傲慢极了。
形形色色:
野心家:H的的,奇爱博士被库布里克狠狠揶揄了一把
世界的困扰——社会主义的美共、苏共的
个人在意的一些东西,所体现的价值:世界上还有人会理解和支持;无疑是做到了。
爱因斯坦已经把一切看得风淡云清,他的确有,他有那个气场不理会施特劳斯的那个招呼
收到无论是尊敬,而这一点也是,不明所以,刚愎自用的,其实是完全彻底地站在奥本海默
精彩之三:诺兰也许是当代掌握最高超的电影技巧的导演,甚至没有之一:
(为何如此痴迷这部电影,于我个人:认为这正是诺兰对电影的一贯严谨的态度和懂得以电影为手段达到什么的导演。)一般而言,对好莱坞的商业大制作,多数是成熟工业体系下的产物,从编剧到拍摄流水化作业,对观影体验已烂熟于胸,基本不期待观众去积极思考,只需被动跟着走就好了;而诺兰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看诺兰电影颇费心思的原因(钥匙)。所以电影显得有些反常规,所设计的明扣、暗扣大都不按套路走;且往往主线、辅线的相互交织互动,且紊而不乱,一切为鲜明的主题和促使观众动用脑筋思考,这是始终不会灭的灵光。抓住这点其实就怎么看都有——就像散文——”形散神不散“。
善于把深刻(悬而未决、重大)的主题以结构化——呈多线交织呼应的电影化手法拆解,且将戏剧张力恰如其分地完美呈现——以复杂对复杂。
诺兰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同样喜欢把故事线打散,但绝非完全没有依据,多是围绕主题进行分析的角度,像奥本海默,我认为是完全根据其个人的视角,在最需要追寻答案时候进行回顾式呈现,且多线交织,所以结构设计精巧且复杂。
(我对这部影片相当满意了,要比看信条强多了,那叫一个痛苦(本来明白了,昨天一温习又全乱了)主线清晰,相互交织,复线饱满,支撑有力)
我很喜欢两设定:
一个大悬念:——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开场到底说了什么,由整个悬念开篇,又以揭开两人的对白,结尾处才给出了意外(对施特劳斯)又不意外(目睹奥本海默整个人生起伏的观众)答案。正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
(
前面铺垫——奥本海默因在量子物理走在前沿而获邀普林斯顿,而出面的人(认为对有知遇之恩的)正是施特劳斯;而发声了最开端,最具有悬念的,“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到底说了什么”,导致还挺熟打招呼都不理的感觉面上稍有挂不住。这可以是整个电影的一个大伏比,直到结尾处才给出了意外(对施特劳斯)又不意外(目睹奥本海默整个人生起伏的观众)答案。
)
一个暗扣:—— 辅线(黑白影像) 关于施特劳斯入内阁听证会,居然毫无征兆地意外出现了一个惊天大阴谋
主线和副线,即两场听证会,是平行交叉剪接,而最精彩的部分,是Trinity 核爆试验之后那段,超过了前面的爆炸前面对未知的紧张感。
两场听证会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各自开始为自己辩解:当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已接近尾声处,施特劳斯给奥本海默下的圈套也在希尔出台开始浮出水面:两人不同时空下,确是关于“奥本海默在是怎么想的“是一段精彩的灵魂拷问:对白已经非在一个时空密集呼应起来,有直面如唇枪舌战一般,针锋相对,喷发出来。这种平行交叉密集剪接在我看来这段文戏才是全片最华彩的部分,可以进入电影教科书级别的部分。(Trinity爆破试验部分虽然也做的悬念迭起,其中很多很有象征意味的处理我觉得也精彩,但没有太多突破和创新)
(
我之处:各阵营领袖间的对决(对手戏)和不简单的各角色的表演
)
像其他结构化安排:
”收床单“的扣子:一收(试爆成功),一不用收(听证会结束),预示出两种命运不同的安排,
Oppenheimer 和自己的内心的交锋:明显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不想选择面对自己内心,而是屈从欲望,才有了毒苹果、才有靠才华泡妞、才有了靠登上原子弹宝座,来实施自己的影响力
那一段深刻的反问:泰勒问奥本海默,他可清楚自己是在干什么吗?和奥本海默自己,
保持正直,我相信他是知道后面的回给他一个公平的判断
漂亮的是反应奥本内心烦杂的一种噪音(可以理解为就是奥本海默当时的内心写照)以及他两次看到的,指直人性的被原子弹辐射的人脸(一次演讲后人的扭曲,他的演讲即想讨好大众,又不得不释放自己内心的恐惧;一次是接近听证会尾声的最终抗争——我就是一个傻瓜)
诺兰肯定是奇才,否则无法驾驭这么复杂、深刻的,并且其远见,政治格局至今仍在其所预料的框架内,甚至在往好的走向艰难行进;在我眼里只有以上帝般视角的邪典人物库布里克、拍得教父的科波拉、拍得现代启示录的卢卡斯,能当得此任;
从这个角度讲制造原子弹和制作伟大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类似之处。
我记得库布里克经历过说服一流摄影师临场经验中和伟大的超越的挑战和交量;我希望诺兰为奥本海默的拍摄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