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说,这是讲原子弹之父的故事。我又去查了奥本海默的生平,年少有情绪问题、瞩目的科学家、转型成领导、原子弹爆炸、受到指控、荣誉回归,确实很有电影感。又看到宣传说,诺兰重视人物在战争与死亡层面的思考,产生了人性上的哲思。豆瓣评论里“撕裂”、“挣扎”都是高频出现的词汇。让我在看之前,就有了一些猜想与期待。
看完,有些傻眼。
首先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地方看不懂,毕竟字幕把Dr.都能有时翻译成“博士”,有时变成“医生”,句式是汉语的句子可是读下来又不太明白说了什么只能通过抓取关键词进行理解。在理解中,很多剧情就过去了。
所以,“安全许可”是什么?
在豆瓣评论中,也看到了这4个词,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本来以为电影会解释出答案,可是并没有,甚至Security clearance的发音我都没有听出来、反应出要与“许可”对应上。
在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长达31行的百科介绍中,这个词只出现了2次,1次说他失去了它,1次说他重新把它拿了回来。和其他重量级事件比,看似无足轻重,可却是贯穿整个电影的线索。由数字启行的都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生平线,由破折号启行的都是电影中的呈现:
1. 出生在从德国过来的犹太移民家庭。
——与时代背景相关的【原生家庭】。但电影除了表达兄弟感情深厚外,并无在此处下功夫,毕竟出现在镜头中的主人公已经上了研究生,没空去再现他的原生家庭生活。即便电影时长3个小时,也真的是拿不出来时间,确实感觉他之后的人生相对独立。
2. 1925年本科毕业于Harvard University化学专业,在英国Cambridge University读研期间因为给导师了一个毒苹果被处分,但1927年就从德国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博士毕业。
——太有学习天分的【求学之路】。苹果是不是有毒,这是一个传说,百科中就没提,认为证据链太过民间,但可能电影改编的小说《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认为通过这样一个苹果,可以显现出他的精神状态,于是诺兰让奥本海默在对话中以一种戏谑地语气自己承认了自己做的“胆大妄为”的事。
读研、读博在电影中占有5%比重,也是片子中少数展示他学习天分与深厚思考能力的地方。镜头语言上,啪!他摔了个杯子。嚯!宇宙画面出现。人与宇宙交相出现,完成了一位历史留名科学家对宇宙的思考过程。真的是好直给但丝毫没有说服力的方式,且看不出来人物的内心压抑与病态挣扎。可能一,诺兰不愿意在这使用过多时间;二,宇宙画面确实挺震撼,配乐依然是顶级水平,无功无过吧。
3. 毕业后在一些研究所工作,1928年的秋天,他去荷兰University of Leiden以荷兰语进行了几场讲座,从不会荷兰语到可以用荷兰语讲课,让人惊讶。
——再次呈现【学习天分】。电影中,他说从0到荷兰语4级,只用了6周时间。情节上,在这里还认识了他的好友,一位我记不住名字也从演职表里找不出来是哪位的历史上应该真实出现的人,这位好友在Los Alamos Laboratory、后期听证会上都出现频率很高。加上与朋友的互动,应该有4%的比例。
4. 博士毕业9年后的1936年,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成为full professor.
——【美国事业】。电影花了3%的比重在这里,说是他将量子物理带回美国。而且与德国学者握手的瞬间,对方问他:研究量子物理不在德国还能去哪?他说:我喜欢New Mexico,所以要回去。这既是对家乡的眷恋,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美国人擅长的夹枪带棒式国家形象宣传又塞进来了。
5. 在伯克利分校任教期间,与正在Stanford Medical School读研的Jean Tatlock相遇。这个人物对奥本海默应该影响很大,所以电影花了9%的比重在她身上。虽然英国演员Emily Blunt靠最后的撇嘴点燃了自己的演技,但碎片化的呈现,不如Jean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9%再现【爱情的到来】。历史上这个人物虽然在她30岁生日之前的1个多月自尽,但百科里依然标注着精神病学家、内科医生的身份。同时,她还在Communist Party USA的身份下,担任Western Worker的记者、作者。Jean来自于一个文化家庭,可能是因为麦肯锡时代的恐怖氛围,在受到FBI不断的监视后抑郁自杀。电影的激情画面在这里被剪掉,她问奥本海默关于毁灭与撒旦的诗句,在原子弹爆炸后再次响起了在后者的脑子中。
电影中也表现了一部分奥本海默对CPU的态度,身在其中又似乎片叶不沾,他更关心艰苦环境中求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但这态度,又是电影重头戏——听证会的缘起与线索,以一个女性以这么间接的方式呈现,又辅以极其碎片的时间跳线剪辑,一般观众都看不太懂,不知道诺兰在剪辑室里自己捋清楚了没?
6. 1942年,奥本海默入招Manhattan Project,隔年,成为Los Alamos Laboratory项目负责人。1945年6月16日,以“Trinity”命名的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8月初即在日本投下。
——30%的重头戏【Los Alamos】。电影中,毕竟前面几个部分都没怎么呈现他的科学家中的科学气质,在这里当然更不会体现。台词就很直白地说,他现在是一位政治家。可能电影中还想表达的是,他还是一个领导者。他一直在组织开会,演讲,说服别人进入到他喜欢的New Mexico的这片沙漠中来。
对实验进展的描述不多,对在Los Alamos原地干拔建立一个小镇的描述也不多,原子弹要爆炸了,描述确实相应多了一些,但也是在和前面二者的比较中显出多了一些,看时间绝对值的话,远远抵不了听证会和1959年的那场选举。
让我们干想,实验进展汇聚当时顶级的物理学家,原地干拔建小镇,Trinity试爆成功,这都是一个从无到有极富感染力的过程,甚至对于爆炸成功这件事,当下的观众知道它对历史意味着什么,知道它是一部分人类死亡的开端,都会从道德视角去产生哲思。可是诺兰并不在意这些,他们没有几场开会重要。
美军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美国人沸腾了,因为这让二战迅速结束。可是奥本海默却因为“双手沾满鲜血”而产生幻象,变得内心纤细,希望不要再让原子弹与战争结合,要去促成与苏联的和解,达成和平协议。这是电影中对人物厚重度的最有利的开发,在宣布胜利的演讲中,观众席上笑作一团的美国人,慢慢变成麻木的符号,他们不懂得战争的恶果在承受者身上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觉得胜利了就代表着美国人可以回家,敌对方是人是鬼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一脚踩下去就是被燃尽的焦黑的骨灰,奥本海默无法面对20万人死亡带来的重压,他的内心极其挣扎,可又要以名气为盾牌,在表面上维持着政治正确。
电影把他的撕裂拍的很好。但时间也很短暂。就像以原子弹的实验与投放来铺垫一场听证会一样。对战争的反思被淡化成人物生平中的一个点,虽然不是一笔带过,但也绝不在这里停留。它成为奥本海默声誉受到质疑时的一段回忆,成为这个人物被宣布是忠贞的美国公民时的一个佐料。
这是为什么呢?
我也想不懂。在爆炸中,没有人不沉默,战争之殇,无人不为之愤怒、悲壮、沉默。这是所有玩笑中最不可以涉及的话题,我们呼唤和平,这是我们与艺术一致的使命、责任。
7. 1947年,奥本海默成为普林斯顿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的负责人,还是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EC) 中General Advisory Committee的主席。
——5%电影比重【成为Chair下面的Chair】。在这里,他遇到了由Robert Downey Jr.饰演的Lewis Strauss (刘易斯·施特劳斯)。也是在这里,后者带着前者去看办公场所,在湖边,前者和爱因斯坦说了几句话——他想知道世界会不会毁灭。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成了施特劳斯反复猜忌的对象,有些奇怪,是为了凸显美国政客的心胸狭小?给Lewis Strauss这个人物极大表现空间?关于这个人物的真实生平,稍下面有介绍。
电影穿插着2场会议,一个是对奥本海默地听证会,一个是对Lewis Strauss选举结果有影响的提名会。前者是彩色画面,后者是黑白。一开始我以为但凡是回忆就会黑白,后来发现不对,这两场会议都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可能以Lewis Strauss展开回忆的是黑白画面。那,这样说来,电影就有了双男主的设置,从出现比重来讲,导演也确实没让奥本海默演独角戏。
8. 以主席的身份,他游说国际社会对核电进行控制,以避免核扩散、与苏联的核军备竞赛。 他在1949年至1950年政府关于氢弹问题的辩论中反对发展氢弹,随后在国防相关问题上的立场激起了美国一些政府和军方派系的愤怒。
——与下面的部分紧密相连。从8到11一起占据了电影40%的比重。
9. 在Second Red Scare期间,奥本海默的立场以及他过去与CPU的联系导致他的安全许可在1954年的安全听证会后被撤销。
——让人意想不到地是,这里的【听证会】和Lewis Strauss【提名会】占据了40%的电影比重。“安全许可”出现了。在把人物线捋完,再单独说说这个让人困惑又找不到解释的名词。
台词中提到了2-3次McCarthyism,可是以我薄弱的历史知识,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不是麦肯锡那个咨询公司吗?它也被叫做Second Red Scare,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对左翼个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也是一场散布对共产主义和苏联对美国机构影响以及苏联在美国间谍活动的恐惧的运动。
联想到Jean的自尽,和对奥本海默的盘查,感觉这里也可以拍得危机四伏一些。可是诺兰的答案是:不!就是坐在桌子边上说阿说,有律师背景的检察官咄咄逼人地问询,Cillian Murphy眼神给出不同的内容以应对。让这种对话成为和原子弹爆炸一样比重的内容,在剧情上承担一样的作用... 可能是我们确实不太懂导演的用心,也可能管你是不是原子弹发明者,我就是拍的是你的一生而不是一个节点。
10. 听证会的结果让奥本海默在实际上结束了他接触政府原子机密的机会,从而结束了他作为核物理学家的职业生涯。 奥本海默也被剥夺了直接的政治影响力,虽然他仍继续在物理学领域讲课、写作和工作。
电影中一点点也没有解释收回Security clearance意味着他的核物理探索被终结,观影中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没了,会怎么样。甚至他的妻子说:你就是通过让别人责难你从而让自己心里的愧疚少点。我还在想,哦,那可能这个clearance并不是太重要,他只是想减轻点心理负担。
11. 1959年,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施特劳斯担任美国商务部长,这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公开政治斗争,但施特劳斯的任命并未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
这件事发生在奥本海默安全许可被撤销的5年后。正常来说,这不是奥本海默的人生线,可是电影中让Lewis Strauss的提名会与听证会交错出现,这个人物也被狠狠刻画了一番,所以在这里也把他的人生节点放进来。
在电影中,他之所以要拉奥本海默下来,是因为嫉妒、小心眼和奥本海默不站他的边。如果看了他的人生履历,恐怕会有别的想法,可能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政客,他希望手中握有武器,继续开发武器以保持美国的地位,而奥本海默持不同观点,挡了他的发展战略,希望把奥本海默从AEC中剔除出来。他可能没什么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也可能是一切都以美国至上为目标,而不是因为奥本海默不让爱因斯坦理他就牵肠挂肚一直耿耿于心伺机报复。只是政客,立场不同,翻脸如换牌。
12. 1963年,他被授予Enrico Fermi Award. 2022年12月16日,在他死后55年,美国能源部长Jennifer Granholm下令撤销1954年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
——电影中看到了他与妻子的【晚年形象】,看到了与曾经指控他的科学家的和解、和友人的友谊的延续,在电影1%的时间中。
这道数学题是:0+5+4+3+9+30+5+40+1=97,正好,最后的3%给到我们知道有酗酒问题但是过于表面化的由Emily Blunt饰演的妻子角色。
【关于Lewis Lichtenstein Strauss——这位占据电影40%时间的双男主也是悬念最大的贡献者】
历史上,刘易斯·利希滕斯坦·施特劳斯(1896年1月31日-1974年1月21日,大奥本海默8岁)是1946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AEC) 的创始成员之一,并于20世纪50年代担任该委员会主席。
这是AEC与电影时间交叉时期的主席与当时的美国总统:
David E. Lilienthal — 1946–1950 — Harry S. Truman
Gordon Dean — 1950–1953 — Harry S. Truman, Dwight D. Eisenhower
Lewis Strauss — 1953–1958 — Dwight D. Eisenhower
John A. McCone — 1958–1961 — Dwight D. Eisenhower
也就是说,奥本海默是AEC下设General Advisory Committee的主席,是Lewis Strauss的下属,所以才是Lewis带着他去看办公室。
虽然电影中,施特劳斯是一副小人嘴脸,但以投资银行家的身份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后,他作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和其他几个犹太组织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多次尝试改变美国政策,以接纳更多来自纳粹德国的难民,但均未成功。
他是1954年4月AEC人员安全委员会举行的备受争议的听证会的推动者——也是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所在,其实唯一的悬念。因为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施特劳斯经常被后人视为美国历史上的villain。
1959年的提名会,见上面第11点。
【关于Security clearance】
这... 其实是我想写影评的最大动力,可是居然边查资料边回忆电影,几个小时过去,才写到最开始想写的第一部分...
这个词组确实要翻译成“安全许可”,指政府在完成彻底的背景调查后授予个人的一种状态,允许他们访问机密信息(国家或组织机密)或限制区域。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定级别,以美为例:
背景调查部分主要由Defense Counterintelligence和Security Agency执行,一旦发给个人后还需要这个人签署nondisclosure agreement.
它的等级制度Hierarchy:
Controlled Unclassified
Public Trust Position
Confidential
Secret
Top Secret
Compartmented
一般什么工作需要这种安全许可呢?比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的职位、授权的联邦承包商等。据说,拥有安全许可的人属于该国工资收入最高的10%。2013年《华盛顿邮报》一篇报道说,超过150万美国人拥有绝密许可;其中近三分之一在私企工作,而不是在美国政府工作。
现在明白了奥本海默失去了“安全许可”意味着什么,他连AEC的大门都进不去。这确实是以核武器开发者身份的职业生涯的结束。电影想要重点表现这里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是以开会的形式,还是让人有些不能理解。
【马特·达蒙饰演的将军Leslie Richard Groves Jr.】
小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1896年8月17日至1970年7月13日)负责监督五角大楼的建设并指导曼哈顿计划,这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原子弹的绝密研究项目 。
1918年,他以班级第四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并加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之后一点点以完成项目向前推进自己的职业进展,在1941年8月,被任命为五角大楼项目负责人,项目涉及4万名工作人员。
1942年9月,格罗夫斯负责曼哈顿计划。 他参与了原子弹研制的大部分工作:参与了田纳西州橡树岭研究和生产地点的选择; 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 和华盛顿州汉福德。 他指导了巨大的建设工作,对各种同位素分离方法做出了关键决策,获取了原材料,指导了德国核能项目军事情报的收集,并帮助选择了日本的目标城市。 格罗夫斯对曼哈顿计划进行了安全保护,但在该计划中工作的间谍能够将其一些最重要的秘密传递给苏联。
战后,格罗夫斯继续负责曼哈顿计划,直到1947年核武器生产责任移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随后,他领导了武装部队特种武器项目,该项目的创建是为了控制军事方面 核武器。 由于各种投诉,陆军参谋长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对他进行了训斥,并告诉他永远不会被任命为工程总长。 三天后,格罗夫斯宣布打算离开军队。 1948年2月29日,他在退休前夕晋升为中将,以表彰他对炸弹计划的领导作用。 根据国会的一项特别法案,他的军衔日期可以追溯到 1945 年 7 月 16 日,即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日期。 他后来成为斯佩里·兰德公司的副总裁。
——补记——
之前这篇影评写了太久,脑子后来都要写麻,隔了几天又想剧情,感觉:原子弹技术在生产出来之后就被苏联获得,电影中也提到了奥本海默招入进团队的一个人是苏联间谍,所以导致泄露的发生。这应该才是听证会的起源,后期对他对CPU态度的猜测只是希望加入佐证。可历史上,总有一种声音认为,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原子弹技术过于毁灭性,不能只掌握在一个国家中,是他们选择有意无意地将其泄露给别的国家,就像一个秘密联盟,彼此心意相通,达成一致。那么电影的后半程应该重点就在奥本海默是否是真的知道机密泄露,还是不知道,所以听证会中的各项取证才如此重要,这关系到间谍与国家安全,甚至是几十年后的大国政治格局。可是电影对于间谍的处理就像对奥本海默学习天赋的处理,聊胜于无,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