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影片涉及的一些相关事件与地点。资料主要整理自维基百科。因为涉及历史与政治话题,如有事实性错误或观点立场问题,欢迎指出。
人物简介可见《奥本海默》观影小指南——历史人物篇
曼哈顿计划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西班牙内战
麦卡锡主义
苏联原子弹计划
奥本海默vs杜鲁门
曼哈顿计划(英语: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的一项军事计划,由美国主导,英国和加拿大协助进行。1942年至1946年间,曼哈顿计划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领导,设计制造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则由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负责。陆军对军事行动的惯例是用总部所在地命名,而陆军总部在曼哈顿区,故“曼哈顿”一名就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官方计划代号:替代材料开发项目(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曼哈顿计划在1939年便已小规模进行,后来规模愈来越大,总共雇有13万余人,花费22亿美金(折合2020年的254亿美元),其中逾九成是花在了建造工厂、生产可裂变物质上,只有不到一成用在武器研发生产上。研发工作和生产工程分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30多个不同的地点。
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共研究出两种不同设计的原子弹:一种是较为简单的枪式,另一种是结构复杂的内爆式。其中,枪式设计促就了后来的“小男孩”(Little Boy),其弹芯用的是铀的同位素铀-235。内爆式武器中使用的是钚元素,1945年的三位一体核试验引爆的首枚核弹“小工具”(The Gadget)与后来的“胖子”(Fat Man)采用的是此方式。
战后,曼哈顿计划中的科研机构演变为后来的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其科研成果也被用来发展核动力海军与用于医学。1947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立并接管美国的核武器研究生产项目,曼哈顿计划正式停止。
在将控制权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后,格罗夫斯向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人员告别:
五年前,原子能的想法还只是一个梦想。你已经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你抓住了最模糊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你们建造了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城市。你们建造的工业工厂的规模和精度迄今为止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你们制造了结束战争的武器,从而拯救了无数美国人的生命。关于和平时期的应用,你们已经拉开了新世界的帷幕。
诞生于战火之中的曼哈顿计划为美国留下了一系列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埃姆斯实验室。战后不久,格罗夫斯又设立了纽约厄普顿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开创了大规模科研活动的先河。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英语: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缩写:LANL;前称“Y计划”、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是美国承担核子武器设计工作的两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另一个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始于1952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立于1943年曼哈顿计划期间,最初负责原子弹的制造、由伯克利加州大学负责管理,首任主任是“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
该国家实验室位于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隶属美国能源部,目前的管理和运行则归由加州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国家安全公司(Triad National Security, LLC)负责。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之一,它在国家安全、太空探索、 可再生能源、医药、纳米技术和超级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新墨西哥州北部最大的研究机构和最大的雇主,拥有大约9,000名的直接雇员和774人左右的合同雇员。此外还有大约120名的美国能源部员工驻扎在实验室,负责监督那里的工作和运行情况。实验室约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是物理学家,四分之一是工程师,六分之一为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其余的则在数学和计算科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工作。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发生的一场内战,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西班牙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劳动者总联盟、巴斯克人、加泰罗尼亚人和全国劳工联盟-伊比利亚无政府主义联合会等)代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核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西班牙长枪党。各集团内部存在不断分化与斗争,并且外部如纳粹德国、意大利、英国、苏联等势力也在持续介入。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分子斗争、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与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在这场战争中,1937年的格尔尼卡大轰炸成为战争史上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灭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独裁统治,进入佛朗哥统治时期,佛朗哥担任摄政直至1975年去世。
西班牙内战影响了许多国际文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和各地反法西斯与左翼人士;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更多学者研究其轴心国在西班牙的活动。而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纵队也将自己的经历写入回忆录、战地记者拍摄当时的画面,也因此西班牙内战在国际上有许多衍生的电影、书籍与画作。著名作品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94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四千金的情人》(Belle Époque),吉列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等,《一九八四》也是于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与思考。
麦卡锡主义(英语:McCarthyism)广义上是指用大规模的宣传和不加以区分的指责,特别是没有足够证据的指控,造成对人格和名誉的诽谤。另外,这个词语在英语里的定义也延伸到“用不充分的证据公开指责对方政治上的不忠或颠覆,或者是用不公平的调查或指责来打压反对人士”。这个词语源自于1950年代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为代表的一种政治态度。麦卡锡认为共产党渗透了美国政府的一些部门以及其他机构。为了阻止国家被颠覆,他用大规模的宣传和不加以区分的指责,制造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听证去曝光这些渗透。虽然很多被指控者是无辜的,但因为这些指控,当时被列入了黑名单或失去了工作。
而从1950年代中期起,麦卡锡主义逐渐衰败,主要原因包括公众支持度的下降、麦卡锡本人在1957年逝世、以及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领导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反对。其中,沃伦法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判决协助终结了麦卡锡主义。
在麦卡锡时代,不少美国人被指为共产党人或同情共产主义者,被迫在政府或私营部门、委员会等地接受不恰当的调查和审问。被怀疑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雇员、好莱坞娱乐界从业人士、教育界、工会成员。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任何事实,但嫌疑人依然被定罪,而个人的真实或可疑的左派组织或信仰都被大肆夸张。许多人因此失去工作,事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有人甚至被监禁。
众议院非美调查委员会——即HUAC,是政府最为主要的、积极的反共调查部门。部门成立于1938年,常被称作戴斯委员会(主席小马丁·戴斯任职到1944年),非美委员会调查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美纳粹的活动。1938年,根据联邦剧场计划,委员会将目光集中到了共产党。
非美委员会在对好莱坞调查时名声大躁,并惹来臭名。在1947年十月,委员会开始传唤编剧、导演和其它影视从业人士,审讯他们是否与共产党有关联。这些证词被称为“64美元问询”(The $64 Question)。在被委员会问询的第一轮证人中,有10人拒绝合作。他们被称作“好莱坞十君子”(“Hollywood Ten”),并引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保护言论和集会自由的权利,认为他们可以获得法律保护,没有必要回答委员会的质询。但这个策略失败了,十君子被控蔑视国会,投入了监狱。其中两人被判6个月,其它人则为一年。
1939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发表了他发现的核裂变现象。这个发现使得苏联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认识到,这种现象可能具有军事意义。核裂变现象的发现使得苏联科学家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不过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发电方面,因为此时许多人仍对原子弹的制造可能性持怀疑态度。早期的研究由雅科夫·弗伦克尔(专门研究凝聚态物理学的物理学家)领导,他在1940年做了第一个有关裂变过程中核结合能相关的连续介质力学计算。在苏联科学家的强烈游说下,苏联政府开始成立委员会以负责解决“铀问题”并调查链式反应和同位素分离的可能性。委员会的工作被德国的入侵所打断,苏联在接下来的四年中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
1940-42年,在苏联空军服役的苏联物理学家格奥尔基·弗廖罗夫发现,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停止发表关于原子核物理学的论文。弗廖罗夫因此推测各国都拥有有关核物理学的秘密研究项目。1942年4月,弗廖罗夫写信给斯大林指出美国、英国、德国在核裂变武器上的空白。斯大林收到了弗廖罗夫的来信之后,立刻将苏联物理学家从各个军事部门抽调出来,并授权工程物理学家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核物理学家伊格尔·库尔恰托夫领导开展原子弹项目。1942年底,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将该计划委托给苏联陆军,主要的战时后勤工作则由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负责人拉夫连季·贝利亚进行监督。尽管在早期做出了对核武器研究进行加速的努力。但据历史学家报告,对于苏联科学家团队来说,使用武器级铀制造炸弹的努力仍没有希望。
1945年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彻底改变了苏联官方对于核武器项目的看法。斯大林于1945年8月22日正式任命拉夫连季·贝利亚来全面负责原子弹项目的推进。在贝利亚的管理下,内务人民委员部将苏联的原子间谍送入西方盟国的核计划之中,以及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中。1946年4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创建了第11设计局(KB-11),致力于绘制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图。其设计主要基于美国的胖子原子弹,用武器级钚进行引爆。1946年10月25日,苏联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在莫斯科附近建造。
1949年8月29日,苏联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塞米巴拉金斯克基地进行首次成功的核武器(RDS-1原子弹)试验。
沙皇炸弹(Царь-бомба),是冷战期间苏联制造的空投核武器“AN602”的别称,总共制造两枚,其中一枚于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岛试爆,另一枚作为研究与备用而得到保留。它是人类至今引爆过的所有种类炸弹中,体积、重量和威力最为庞大的炸弹。又称为“库兹卡的妈妈”(Кузькина мать),这是一句俄国谚语,粗略翻译为“我们要你好看!”
这枚热核武器在设计上的爆炸当量大约是一亿吨TNT,不过苏联当局忧心试爆后的核子落尘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为了避免导致内政难题与外交风波,因此将其试爆的威力减半为5,000万吨的TNT[1]。尽管削减了一半威力,沙皇炸弹的威力依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投掷于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的“小男孩”原子弹的3,800倍、“胖子”原子弹的2,300倍。虽然苏联成功完成试爆,但沙皇炸弹从未列入现役武器,苏联军方仅是将沙皇炸弹作为苏联在军力上的象征与展示。
在冷战期间,苏联至少建立九个封闭城市,这些城市被称为“原子格勒(Atomgrads)”。这些地方进行着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和开发。在苏联解体后,这些城市均被改名(封闭城市时期均以地区+数字的方式命名)。这些城市在法律上仍然是“封闭”的,但其中部分城市允许外国游客凭特别许可证进入(萨罗夫、斯涅任斯克和泽列诺戈尔斯克)。
电影中奥本海默与杜鲁门的会面是一场重要的戏。在紧张的气氛中,奥本海默说他感觉“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时,而杜鲁门冷冷地递上手帕,并在告别时称奥本海默为“爱哭鬼”。
这段对话并非影片杜撰,而是基于实际情况改编为了面对面的戏剧冲突。
1945 年 10 月 25 日,广岛核爆几月后,杜鲁门第一次与奥本海默会面。会议一开始很愉快,但当杜鲁门问奥本海默他认为苏联何时会拥有第一个核武器时,气氛发生了变化。奥本海默回答说他不知道。杜鲁门则大声回应: “绝不!”奥本海默之后说到:
总统先生,我感觉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Mr. President, I feel I have blood on my hands.
此后一个版本是杜鲁门事后告诉原子能委员会戴维・利林塔尔(David Lilienthal):
我告诉他血是沾在我手上的,让我来担心这个。
I told him the blood was on my hands — to let me worry about that.
也有说法是:
他手上都是血,该死,他手上的血还不到我的一半。你就别到处抱怨这件事。
Blood on his hands, dammit, he hasn’t half as much blood on his hands as I have. You just don’t go around bellyaching about it.
另一个版本则像电影那样,杜鲁门当面象征性地拿出手帕让奥本海默擦去手上的血迹,但不同传记也记录了不同说法,一种是 :
好吧,给你,你想擦擦手吗?
Well, here, would you like to wipe your hands?
另一个则是:
没关系,洗洗就好了。
Never mind, it’ll all come out in the wash.
另外,杜鲁门并非当面说奥本海默是“爱哭鬼”,而是事后告诉当时的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
我不想再在这个办公室看到那个混蛋了。
I don’t want to see that son of a b**ch in this office ever again .
他在 1946 年 5 月写给艾奇逊的信中称奥本海默是一位爱哭鬼科学家(“Crybaby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