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情上而言。
一是开篇人与自然规律的对峙(奥本探索物理规律的同时为其所扰,又为其着迷。人类受规律所制又可以律破律);
二是中段高潮生死和喜忧的对峙(奥本为挽救生命推动原子弹发展,却又为生灵之死而困扰——他的驱动力来自于为他欢呼的人,阻碍来自未谋面的哭泣者。即生死的具象表现——困扰奥本的脚步声,就我理解,代表着概念化的人类,既是因他而活的人,也是因他而死的人。既是成功的标志又是失败的象征。是生的喧嚣也是死的呐喊);
三是后段人类权力的对峙(奥本在科学界与民间的影响力与施特劳斯政治手段影响力的斗争)。对峙是矛盾又不止于此,它不追求统一,它是一种趋势,推动奥本海默变化(让他从天才变成所谓“神”,再成为一个被裹挟的普通人),也推动作为观众的你我变化。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提诺兰调动情绪的王牌 —音乐。这次是由路德维希配乐而不是由汉斯季默。二刷后我可能get到了一点他们配乐的不同。汉斯的配乐是不同乐器组谐和后通过叠加来实现循环——譬如最知名的Cornfield Chase.而路德维希则是通过小提琴与整个提琴组的交织得到“对抗”的效果,例如开篇的fission。二者,很相似(都有叠加之感),但核心理念的确不同。同时,作为电影高潮的试爆戏配乐,声与静的对比确实起到了足够好的效果。(从准备工作进入尾声的单一旋律到中提琴组的加入再到混乱大提琴间奏加强紧张感再到爆炸一瞬的宁静,只余下奥的呼吸,配合视效,给人一种圣感,最终“and now, I become to death"以声引声,带出迟到的声波。此刻,情绪调度以至臻完美,无需多言)
再说叙事手法。三线并立,以彩色黑白定视角。我主观上理解,黑白的施特劳斯视角,即未来时间,是彩色(奥本主观视角——过去线)的线索。诺兰以闭门听证会的材料,质询搭建起了整个传记,并在片尾回归揭示奥本的二次褪变“氢弹原子弹没有区别”“我们使用武器没有底线”。电影用对过去的叙述回击或是回答了检察官的每个问题。
太多了,还有剪辑手法,墨菲与艾米莉的演技,薄纱内娱的服化道……太多了。
累了,不说了,以免被说成尬吹。仁者见仁,喜欢就是喜欢,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