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片,更是一部深刻反思美国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的作品。该主义对美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影响至今尚存。

在全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中国在多个领域崛起的今天,这部电影或许标志着美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其长期对共产主义的妖魔化态度。尽管目前多数美国的媒体、政客和学术界仍然回避这一现实,但这样的回避不会消解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何与美国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

我想这部电影可能便是美国主流社会开启思考与讨论的一个标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涉及麦卡锡主义的美国电影的确是很少。

然而,电影在核武器议题上显得相对保守。尽管核武器通常在艺术作品中被刻画为纯粹的恶,但其实也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基础逻辑,搭配上核三位一体的核武器(指一个国家同时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可以在核战争开始的时候,就保证核武器可以落在发起战争的精英贵族群体头上,即发动战争的人无法保证自身的绝对安全,这就是所谓的核威慑。故在此前提下,国与国之间会选择相较热战缓和得多的竞争方式,如贸易战、科技战、生物战等,这实际上拯救和保护了无数的生命。

从呼吁公众反对核武器的角度,核冬天论和核灭世论的出现确实有一定作用,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核武器禁用显然是不可能的幻想。而核冬天论与核灭世论的广为流传,却会对可能出现的核战争下的防御措施起到反作用,导致人们觉得“反正打了核战全都得死”而对核技术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去学习与了解核武器相关知识、了解核战争环境下的人防措施和生存方法,最终导致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本可避免的大量无意义伤亡,因为只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承诺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所以遭受核打击的可能性并不是零。

此处也要说明一个事实:全面核战争也无法毁灭人类文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核打击后情况的研究》,该研究认为美苏双方互相投掷累计100亿吨爆炸当量(当今全球核武总当量大概是64亿吨)的核武后,只会造成双方各自一半人口的伤亡,并仍然有能力进行争霸。因而不仅核战毁灭地球是无稽之谈,现今来看,人类所有的核武器彻底毁灭一个美苏(俄)级别的大国都有问题。

不过文艺作品为了艺术效果肯定是会有所夸张的,所以一些夸张的设定也无可厚非。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描述,而应更多地关注其所反映出的现实性主旨。

当然,《奥本海默》在叙事、剪辑、摄影和配乐方面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出色。特别是在当前西方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展现的客观和平衡态度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人类也许会不断接近宇宙的真相,然而由于物种的局限性,终究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之中,正如电影中的政客与学者、冷战中的美国与苏联,又恰似如今的世界一样。

最后,引用电影中爱因斯坦的话来戏谑地结束这篇文章:“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