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去赶的首映,第一场看的环球中心2代IMAX,画面和声效都是顶级,每次爆炸和撞击全场椅子都在剧烈抖动,沉浸感很强,开场前每个人都送了片方的海报,还有抽奖和影片技术讲解。

诺兰说过,奥本海默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我是完整看过原著的,但在3小时的观影中并没有体会到强烈的戏剧张力,所以想去二刷,再尝试能不能get到诺兰的心境,二刷后,我发现了大量细节和解读空间,我想以我的理解大致讲出影片要表达什么。

想看核爆隐喻的,直接跳转到第19条

全篇有一个关键词叫chain reaction(链式反应),这既是核爆的原理,也是奥本海默听证会和施特劳斯听证会的关联,更是世界进入冷战和军备竞赛的暗喻。尽管是交叉叙事,影片故事却是格外清晰的双线并行,一条线是奥本海默视角,他带领科学家建造原子弹及后续他对原子弹问题的思考和反应,全线采用彩色,就像玻尔所说的“量子世界是个充满悖论的世界”,他自己的婚姻、恋爱、政治信仰以及对原子弹的矛盾态度,就是充满悖论的,他对情人简·塔特洛克说自己喜欢留有余地,表示奥本海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内心丰富而充满矛盾的人;一条线是施特劳斯视角,全篇黑白,这其实是在暗示施特劳斯是个二极管,他看问题非黑即白,事事追求零和博弈。他对军备竞赛的执着、对苏联的猜疑、对奥本海默的粗暴解读和恶意揣测比如追求虚荣、虚伪和通共,对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谈话的过度敏感(其实人家根本没讨论他)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从底层爬到华盛顿的阴险政客的价值观。

下面我按时间顺序来讲讲我发现的细节,以及我的思考。

1、 电影开始的画面就是奥本海默在剑桥注视着地上的雨水,雨滴落下,形成涟漪,涟漪相互之间产生干涉,这个例子其实学理科的都知道,老师一般用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动和波之间的干涉,而诺兰将这一意象用在开头、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交谈的湖边(爱因斯坦在丢石子)以及原子能委员会(黑白画面)在圆桌上讨论氢弹会攻击哪些城市(此处地图上出现了波动,暗示核战争会波及全世界)

2、 奥本海默在欧洲读书时期,幻想的场景里有几条银白色的线,开始杂乱无章,到最后变成了几个圆环,细看的话或许就是玻尔对电子运动的描述:围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这就是奥本海默到欧洲后对电子运动的全新理解,那个年代刚好是量子理论建立和蓬勃发展的年代,直到1925年,美国人才知道电子的运动模式,欧洲的理论物理水平远超当时的美国。

3、 关于他给导师苹果下毒,影片进行了改编,实际上奥本海默并没有扔掉苹果,而是布莱克特发现了,为此,奥本海默父母还从美国前往欧洲游说理事会不要开除他,并答应让奥本海默开始心理治疗。

4、 奥本海默在哥廷根大学期间阅读大量法国、俄国文学(片中一闪而过的艾略特的《荒原》)、与朋友在科西嘉岛上的旅行、看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奥本海默家里也有梵高等名家的作品)、听歌剧,这体现了奥本海默的多才多艺,可悲的是,作为抽象艺术和新物理学极为发达的德国,没过多久就要经过纳粹运动的洗礼,而这些现代音乐、艺术和科学,也被纳粹视为犹太人的文化(我在“格兰芬多人”公众号/知乎的 第三帝国史05文章中有提到,以后有机会还会细讲),共产主义运动,被纳粹称为犹太人统治世界的阴谋。我至今仍记得一个德国人在纳粹开始焚烧大学书籍时所说的一句话:“当他们开始烧书的时候,过不了多久就要烧人了。”

纳粹丑化爱因斯坦

5、 奥本海默回国后本应该是彩色画面,诺兰却玩了一手时间线,将故事切换到1947年施特劳斯邀请奥本海默担任普林斯顿研究所理事一事,施特劳斯盛情迎接奥本海默,对他尊敬有加,从他小跑去迎接的身体动作不难看出,施特劳斯当时是很重视奥本海默,但同时,由于自己“卖鞋匠”的出身,内心其实很卑微,与奥本海默这种出身富家的名校天才相形见绌,奥本海默调侃他是个“卑微的卖鞋匠”,施特劳斯却很当真,答道:“买鞋可不卑微。”接着奥本海默在湖边跟爱因斯坦交谈,也是绕开了施特劳斯的引荐,爱因斯坦一脸愁容地离去,没有理会施特劳斯,让施特劳斯感觉奥本海默在说自己坏话,从这里看出施特劳斯与科学家格格不入,他的自我意识和尊严也太过剩了。

6、 之后施特劳斯问为什么不让爱因斯坦加入曼哈顿计划研究原子弹,奥本海默说爱因斯坦不相信量子力学,他过时了。实际原因跟奥本海默没关系,是美国军方不相信爱因斯坦对美国的忠诚度(实际上爱因斯坦确实没有任何家国情怀,他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本公众号/知乎有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感兴趣可以看看)。

7、 时间切回到奥本海默回国,他在加州理工和伯克利教学期间,这里补充一下,奥本身边总是有一堆粉丝学生簇拥,他有着极高人格魅力和文化水平,也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和发言者,他总是能最后发言并直击问题本质,这些粉丝狂热到模仿奥本海默衣着、说话方式和动作。

8、 奥本海默在伯克利遇见了劳伦斯博士,他在设计回旋加速器,高中学过理科的人应该不会对他陌生,他就是回旋加速器之父,是美国本土培养的最顶级的实验物理学家,也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缔造者之一。劳伦斯的政治理念不同于奥本海默,他是个保守主义者,所以后来与奥本海默在工会运动和氢弹研究上产生分歧。

9、 奥本海默并非只是一个领导者和科学代表,影片中提到他在希特勒闪击波兰同一天,一篇和学生哈特兰合著的论文发表,这篇论文从物理过程上预测了黑洞的存在(光被‘冻结’)。奥本海默在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光谱学和量子场论都有贡献。

10、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反复提到的胡佛,不是那个总统胡佛,而是FBI局长胡佛,他也是FBI的缔造者和首任局长,对奥本海默怀疑极深且穷追不舍。

11、 奥本海默在伯克利期间开始投身政治事件,比如援助犹太同胞逃离德国,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国际纵队(推荐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里面记叙了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的亲身体验),西班牙内战,也是二战的预热,法西斯支持弗朗哥将军的保守派叛乱,而社会主义政党支持西班牙的共和政府,最后以法西斯胜利告终,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在苏联干涉下出现了血腥的党派清洗。奥本海默妻子基蒂的前前任丈夫是共产党员,就是死在了西班牙内战。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表现了西班牙内战的惨状

12、 在奥本海默遇见情人简的晚宴上,国内版本多处翻译刻意避嫌,导致让剧情更加不清晰,比如把“(西班牙内战)美国更反对社会主义者而不是法西斯”译成了“美国更反对民主共和而不是法西斯”。

13、 奥本海默在晚宴上对情人简说:“你总是跟着指挥走吗?我更喜欢留有余地。”表明奥本海默对列宁式政党(pty指挥gun,pty远大于union,pty和leader具有绝对权威)持保留意见,对苏联模式同样产生了不满。

14、简与奥本海默恋爱时期不喜欢奥本海默送花,影片没有解释,这其实是因为简作为一个康米党员,认为送花代表资本主义,她是十分不屑这种浪漫的,简是学习心理的,他看出奥本海默并非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他只是知识太丰富,以至于懂他的人太少。简自己心理有很大的问题,导致后来抑郁症自杀,而奥本海默因为工作原因,又了解到自己已经被监视窃听,必须与简切断所有联系,所以对简的死自责(黑手杀掉简只是奥本海默的内心怀疑,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和理由相信简是他杀)。

15、 在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上,有一处翻译避嫌,奥本海默说“希特勒闪击波兰后,他无法再接受苏联的中立政策”而国内版翻译将苏联改成了他们,导致观众跟不上,这里简述历史背景:苏联和纳粹德国分别派外交官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秘密签订了臭名昭著的《sd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故意用拉丁文签名,后来苏联死不承认签订过该条约,直到戈尔巴乔夫)瓜分了Poland领土,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奥本海默在当时自然不知道条约,作为左翼人士,只知道苏联保持中立。

16、 听证会接着聊到了希瓦利埃事件,也就是伯克利法语教授哈康·希瓦利埃被苏联jd埃尔滕顿找到作为中间人,想让奥本海默泄露原子弹信息的事情,影片中奥本海默说:“这可是叛国罪。”现实也是如此,奥本海默只说了这一句话就结束了话题,FBI有录音,但正是这个事件,未来给了博登和施特劳斯怀疑的空间。奥本海默当时饱受安全审查困扰,为了献忠心,竟然头脑发热主动告诉军方希瓦利埃事件,但为了保护朋友,他不愿意给出中间人名字(后来还是交代了),还故意编造了细节来圆场,导致前后口径不一,这是他在高度紧张下容易犯错的性格弱点。

17、 奥本海默作为洛斯阿拉莫斯的主管,一直在努力协调军方和科学家的关系,军方希望严格管理,所有人进行军事训练,分区管理,信息流通严格限制,这样泄密会更难,而科学家之间本身就分工不同,需要频繁交流,并且也不喜欢军事化管理,因此有很多怨言和矛盾,奥本海默一直是科学家的保护伞,而在多年之后,科学界也帮助了他。但是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杨振宁的博导)是个例外,他不配合同事工作,想去研究氢弹,奥本海默还是给了他充分权利并且还每周抽时间与他讨论,然而在听证会上,低情商的泰勒并没有帮助奥本海默,反而质疑他对氢弹的消极态度(虽然是实话),导致科学界后来极度排斥泰勒,他也没有什么名气,库布里克甚至以他为原型拍摄了讽刺军备竞赛的影片《奇爱博士》,影片最后以全世界核战争为收尾。而在本片中,核爆成功时,只有泰勒最先露出笑脸。

18、 奥本海默将核试验命名为“三位一体”,源自一首十四行诗(奥本海默年幼就能读诗作诗,大学杂志也刊登过他的诗):三位一体的真神,请捶打我心,只有你打动我心。

19、 我在第二次看核爆炸视听处理时(很多人吐槽核爆效果差),意识到这是在视听语言和隐喻层面上双重致敬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影片震撼了幼年的斯皮尔伯格,也启发了诺兰拍电影(访谈),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具有神性,这种神性是如何表达的?无声的宇宙就是神性最好的表达(记不得是谁说的),宇宙就像死一样寂静,冷漠,又好像是在凝视着渺小的人类,这种冷漠在《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中都有体现。而核试验代号“三位一体”(Trinity),出自基督教,意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为一体,神只有一个,但它具有三个位格(感觉像物理中的波粒二象性)。

我认为,诺兰悟到了这一层隐喻,于是将爆炸声故意去除掉,只留下观测者的呼吸声,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恐惧,以及生命的脆弱感,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死亡之桥、清理石墨的桥段;

在《2001太空漫游》第二幕,宇航员到达黑石碑所在处,直到触碰黑石碑,整个过程没有人交流,只有若有若无的诡异配乐,当时看那一段时,就能感觉到一阵强烈的压迫感,就连宇航员也被震慑住了,他们就像朝圣者一样缓步靠近黑石碑,这种怪异的感觉是人类对自身渺小的恐惧,亦或是对高等智慧存在的不寒而栗,也许,那一刻,人类就明白,自由意志根本就不存在,在无情的黑石碑之下,进化只是一种施舍。

之后人工智能Hal9000引诱宇航员出舱并将其杀死的过程,更没有任何配乐,只有氧气面罩内的呼吸声。我认为,黑石碑在这部电影里可以对应的,就是奥本海默的“三位一体”核试验,在他看来,核能是一种神力,就像普罗米修斯偷来的火种,人类用火来取暖、烹饪和照明,但也用火来互相毁灭。在展现神力的时候,任何声音都是多余的,核爆时,镜头切向观测者,他们脸上都被强烈的白光覆盖,强光甚至让人们无法用滤镜观测,只得把头扭开,神迹显现,也莫及此景(在很多宗教故事里,直视神会目盲)。对于理解到这层意味的影迷,会产生极大的心理震撼,同时核爆画面以黑云结尾,也给人一种地狱景象般的不祥之感。这也许就是诺兰式核爆这样设计的最大意义所在。

三位一体

20、 当杜鲁门宣告,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之后,科学家的反应完全符合了奥本海默事后的回忆:“没几个人笑,没几个人哭,大多数都沉默了,如今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奥本海默做完演讲之后参加了一个聚会,但那个时候大家的情绪已经出现了变化,片中科学家呕吐的场景是真实的,就在聚会之后,而更多的科学家(即使是那些庆祝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在之后几天(长崎核爆)感到渐增的不适和厌恶。(附上原著)

21、 奥本海默是否像施特劳斯说的那样,是个虚伪的人,希望自己因为原子弹而名垂千古,不希望氢弹抢了他的风头?其实不是的,政府希望奥本海默继续研究氢弹,如果他愿意,洛斯阿拉莫斯依旧是他的,但奥本海默果断拒绝了,他开始接受他的公众身份:科学的代言人,并积极运用自己的演说能力和影响力游说政府展开限制核武器开发的行动,并展开国际合作。这也是他做出的牺牲,如果他继续当一个科学家,他也许能更有成就,但他选择了成为那些不善言辞的科学家们的传话筒,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和更高的历史使命,而这些行为与杜鲁门总统的政策相对,最终导致自己被反噬,为什么奥本海默不反抗呢?爱因斯坦让他辞职走人,离开这个国家,而对于奥本海默来说,首先他很爱美国,并且,一旦他辞职了,他就不可能继续在华盛顿运作影响力了,所以他不能辞职,只能默默接受听证会对他的羞辱。所以,他确实是个普罗米修斯般的殉道者

22、 最后说一下奥本海默听证会的猫腻,由于联邦调查局长期对奥本海默进行窃听,收集了很多秘密材料,而听证会成员都是施特劳斯指定的,获得了这些材料,所以他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奥本海默的前后不一致,而对于奥本海默的律师和他自己来说,他们无法获得材料,这就是信息不对等,在质询之下,奥本海默只能靠记忆回想起10几年前的细节,而由于这是闭门听证会,不是审判,目的就是让奥本海默出丑,损害他的名誉,听证会委员不需要举证证明他们的材料是否真实,也不需要分享材料,这就让奥本海默和律师十分被动,所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阴谋。

23、片尾对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交流内容的呈现,其实显示出奥本海默以及爱因斯坦对人类未来的极度悲观态度,核武器在政治层面引发的链式反应已经开始了,而科学家无法阻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会用棍子和石头。”皇后乐队在1985年“拯救生命”演唱会中唱了一首《hammer to fall》(命运降临),体现了冷战时代美国人由于核武器产生的群体精神问题“我们站在还是倒下,历史不会在意……我们生长于蘑菇云的阴影之中”

嬉皮士运动的出现,年轻人自暴自弃的态度,也和美苏核威胁有关,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了,反正核弹之下众生平等,不如去旅行、去做x、去吸d。很喜欢豆瓣网友对《逍遥骑士》的评价“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24、“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爱因斯坦这一番话表明,在政客看来,科学家的观点根本不重要,给奥本海默这样曾经被迫害的人颁奖,只是代表肯尼迪、约翰逊这一派人政治上的胜利,相当于是给政客自己颁的。

总结

我认为,本片在传记片领域有很大的突破,像《万物理论》《模仿游戏》《波西米亚狂想曲》,大多都是线性叙事,战线拉的很长,而《奥本海默》则是诺兰拿手的多线叙事,更聚焦于一两个事件而非奥本海默整个人生,只能说有舍有得,我其实看前特别期待刻画奥本海默求学生涯中在科西嘉岛上的顿悟以及他在新墨西哥州骑马的豪放意境,甚至是最后奥本海默被吊销安全许可后在太平洋小岛上自我流放的几年,但很明显这些内容要么被省略要么聊聊几笔带过,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去二刷。总的来说,我认为本片配得上8.5分。当我读传记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基里安·墨菲的模样,选角确实太好了,小罗伯特·唐尼应该是稳拿奥斯卡男配了。

而如今,新一轮的链式反应是否早已开始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