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效,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电影建构还是过去那个熟悉的诺兰,对于微观世界的粒子与波的可视化实拍,还是蛮喜欢。
2.立意,重提奥本海默故事,是反对当下世界的极右翼浪潮,反对政治迫害。
3. 指望通俗文艺作品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如说指望文艺作品起到抛砖引玉的正面作用。
关于核武题材,美国有《奥本海默》,我们有《横空出世》,《横空出世》的整体基调积极向上,视觉上明快,观感十分痛快。而《奥本海默》整体看下来十分“压抑”,这种反思券接收得水土不服。指望中国人民跟某些高高在上的欧美白左持有一样的态度,才是不正常的思路。
只能说,未受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美国自建国以来挨过什么毒打,一个珍珠港,一个911,没了。而我们自1840年以来遭受过多少。不在一个量级,不可同日而语。对于饱受战争侵略者迫害的人民,对奥本海默本人的挣扎并不太容易共情。更遑论五六十年代飘在我们头顶的美苏核讹诈阴云。
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真正的自卫者,永远不会抱有道德上的挣扎或迷茫,也无需那些冗长的反思与委婉的掩饰。
核武对于他们,是美苏冷战下的彷徨,是进攻者挑战人类底线的心路历程。
核武对于我们,是一位位敬爱的两弹元勋守护者,是纵使未来山河破碎,我们仍然能够用“血肉”筑起的新时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