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的观影实在遭不住,看着后面就忘记了前面,只剩下一些念着的点。50块钱的电影票这次是最值得,绝佳的中心座位,超大银幕的画面配合音响体验拉满。《奥本海默》里我最喜欢的广角镜头下的表情特写尽头,配合上镜头特有的古典色调让微表情转换时的情绪张力拉满,在一组正反打镜头里,奥本与领导的镜头使用了两组不同焦段的镜头,在对话的交锋中切换着(赞叹好莱坞工业的强大)。镜头里也有三处不理解的地方,奥本与琼在床上,琼附身的镜头像是做了某种变形稳定,有着一种鸡头稳定的诡异感,不知道dp要表达什么?另外则是奥本招揽人时的附身反打镜头做了降机位处理,也是十分突兀,是表示视点的移动吗?最后就是试爆地的航拍,这算是剪辑的问题,大远景之后紧接近景,一下子就跳出来了。以上是我的一些疑问,我非常喜欢拍摄中的一组镜头(指物理镜头),带着轻度的黄绿色调,物体的反射也具备柔和的魅力,这也是几场戏中肉眼可见的硬强光照射人脸和物体的原因吧?(非奥本意识流状态),在表现内心世界的镜头中,我最喜欢的是奥本演讲时的剪辑塑造出的戏剧张力,其次就是奥本裸身接受审判的诡异质感,他让我一瞬想到了罗斯安德斯(名字想不起来的瑞典导演)。
说完了镜头,便说音效。实话说,我觉得音效铺得太满了,里面的弦乐实在太多了,有几处我感觉人物的表演完全没有达到争锋相对的戏剧效果,音乐已经浓烈到很臭的程度了。但这部影片的音响设计还是非常厉害的,我第一次感受到颗粒感的存在,多轨道的混音音效具备着非常细腻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以演讲后离开与脑海里想象爆炸声为最喜欢的设计。音乐听到最后,已经深感疲劳了,一点也念不得他的好。
对作品组成部份的印象深刻与否通过先后顺序就可以看出来,剧作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我道德的眼光抵触奥本此人,认为他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真性情,他十足拧巴,无法开解,便为自己附上道德的外皮。从写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奥本并不接地气,我们都是借他人之口,或者直接表达出他的缺陷,他得意时的狂傲倒是被欣赏的,他的风流却被隐匿起来,连同他隐形的家庭和支离破碎充当道具道具的女人一起粉饰起他的专情和男子气概。我会为他落难时的处境感到同情和不快,但我仍然坐在座位上审视着他,我们没有拉近距离过,依旧很遥远。
当然啦,你让我这样的喷子拿上相机,或者电脑,我肯定只会比诺兰差或者更差,作为观众,我仅仅是为了这五十块提供的愉悦写下了非常满足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