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广岛之恋》这首歌开始得知二战时美国曾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这件事的。

当时就有大量疑问,是什么样的人类决策流程,会允许十几万平民就这样死掉了,只为了迫使日本投降,并且当时轴心国早就大势已去,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不过就是强弩之末。

以及被视作不同于政客,本应最代表社会良心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接受了这样的计划?

这个疑问在2017年初初接触到《哥本哈根》剧作的时候,从德国原子弹制造项目的主持者海森堡和量子物理大师级人物玻尔的视角里得到一些回答,直到今天看完诺兰最新的电影《奥本海默》才像是拼图最终被拼接,对这个问题最终有了一个答案。它们共同形成了德国和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双方图景。德国由海森堡领衔,美国这头这是奥本海默。

双方都有个共同的导师级人物,建立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是核心学派,在当时几乎影响了全球任何一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有半个犹太血统的玻尔在1943年后也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原子弹研发团队的顾问。

于是在这三者之间,海森堡代表德国轴心国,玻尔和奥本海默属于同盟国。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成为两部剧的核心冲突的基础。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量子物理学的成就来说,其实是海森堡最为突出,换句话说在天才云集的哥本哈根学派里,海森堡是最为璀璨和顶尖的。他奠定了量子物理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波粒二重性”测不准原理,且根据电影里的情节,在1942年的时候,德国的原子弹制造进程是领先于美国的。

但是造出原子弹的最终是奥本海默领衔的美国科学团队。在电影中,原子弹被投放后的演讲厅里,原子弹小镇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狂欢,奥本海默一面说着鼓舞的话,一面内心自我叩问:我成了死神。

最初奥本海默主动接受制造原子弹项目的领头人角色,在电影中是因为他得知德国已经在造,他在招募科学家的时候,面对对方的犹豫,斩钉截铁的说:我们不知道造出来的原子弹将如何被应用,会不会很好的被应用,但我们知道如果是在纳粹手中,肯定会是场无可挽回的灾难。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他认为他是别无选择的。因为希特勒当时反人道的状态,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全世界的血腥杀戮,让他觉得不得不接受这个计划,并且报以极大的热情去组建团队,以极高的效率去推动这个项目。

而德国制造原子弹的这个团队领军者,海森伯,在《哥本哈根》中却做了相反的选择:以消极怠慢,缺乏热情的状态,最终拖延了德国原子弹的制造,使得这个制造计划被“藏于扫帚间”。

所有的历史和文献研究,对于海森伯制造原子弹失败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能力不足,都有各派争执,到现在也没有盖棺定论。而经过大量史实论据文献研究的《哥本哈根》试图呈现了一个符合人物一贯行事逻辑的版本,也是我自己更愿意采信的版本——德国失败的原因,几乎处于一种心理学范畴的原因,天才的海森伯遗忘了一处重要的计算。

这就类似于一个行政主厨忘记在他最重要的菜品出锅时加盐。

几乎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一个疏忽。然而这个疏忽却真实存在,作为常人可以去理解这件事的方式莫过于——这位行政总厨内心深处不想做这个菜。

中国古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原子弹制造上这件事上是如此适用。

如果希特勒掌握了原子弹将会怎样?这个答案是任何人都不敢往下去想的。包括海森伯,包括奥本海默。

于是看似两个不同阵营的科学家,做出了看似不同但本质上也许是一样的选择:奥本海默要抢先在德国之前研发出来,扼制德国的滥用。海森伯在重要的事情上疏忽,让德国造不出原子弹。他们都在阻止着德国军方的成功,即使自己也是德国人的海森伯。

正义成了热情行事的根本。奥本海默认为自己拥有着正义,海森伯团队却因为内心深处缺乏正义,从而彻底缺乏着研发的动力和热情。

然而《奥本海默》补全的更大一块是科学家制造出了原子弹,原子弹确实被滥用了,被没有周全计划的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然而当时明明有很多科学家建议如果是为了向日本彰显原子弹的力量,可以投放在无人岛的。却完全没有被采纳。

然后呢,两位领衔人物,他们之后的人生面临着怎样的良心煎烤?

奥本海默被《时代》冠以原子弹之父后,开始利用他的政治威望阻止氢弹计划的推进,也因此被审查。这是电影的结构性事件——奥本海默被安全审查。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方,海森伯也在接受同盟国以及世界的审查和非议。

两个领衔者,无论是成功的那位,还是失败的那位,他们后半生真正的战争是从1945年8月6日原子弹投放进广岛和长崎开始的。

对奥本海默而言,原子弹的制造,他是成功者。但在内心伦理上,他感到自己成了死神,手上沾满了十几万日本平民的鲜血,良心不安余生。

而海森伯因为制造原子弹的失败,却得以逃脱了这种良心的叩问。战后,他以极其迅速而敏捷的方式,重建了德国的物理学界,完全不同于原子弹制造时的拖延和模棱两可。但针对他的质疑和压力也伴随着他之后人生的路程。

“原子弹之父”本就是在这两人之间产生,不是海森堡就是奥本海默,但无论是谁,都在接受原子弹制造那天开始就被写就了命运,在原子弹投放之后,被迫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中直至生命的终止。

而他们共同的导师玻尔,作为半个犹太人,在1941年那场与海森伯在哥本哈根的秘密谈话之后,也进入了这场历史的漩涡中。没有人说得清那场谈话到底表达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仿佛那场谈话就是“测不准定理”本身的寓言和写照。而测不准定理是海森伯最为著名的量子力学贡献。

《哥本哈根》剧作中以三次循环往复的谈话为结构,试图去重现这场谈话,而前前后后,两人表达了关于量子物理以及原子弹制造的种种议题,却最终还是对一开始的问题,这场公案的初始问题,没有给出答案——两个明知道政治立场完全相左,又明知道自己和对方都被全方位监控的顶级科学家,在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时期,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碰面?

或许正是这场《哥本哈根》的碰面,让玻尔确信了德国在制造原子弹,将消息通知给美国,才有了《奥本海默》故事里的一切。

也或许只是一个如同儿子般的徒弟海森堡,在寻求父亲般师傅玻尔的救赎和宽恕,因为他知道他正在做一件后来被奥本海默称作“死神”的事情。

是情感还是利益推动了这次著名的悬而未决的哥本哈根碰面,没有人知道。或许两者皆有之。

只知道最后的故事,无论德国,美国,没有人真正能为日本十几万死于原子弹爆炸的平民真正做点什么。在原子弹测试成功前的政治会议上,奥本海默试图以科学界的名义提出反对意见,但电影里,他的意见根本没有任何人在乎。他也一再强调,他们只是那个造原子弹的人,他们无法决定它的任何使用。

于是,日本,一个身处亚洲,但情感始终站在亚洲之外,战后成为美国占据地,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游离,似乎找不到位置的国度,在2023年8月24日,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也许,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弃儿,只能狭隘地继续走向这条狭隘的不归路了。

(附《哥本哈根》剧评《万物本质皆不定》。链接被审核无法放上来,但应该一搜就搜到了)

PS,这是我眼中伟大的戏剧剧本。如今,它与伟大的电影《奥本海默》相逢了。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