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有多烂?烂到全片没有一个超过20秒的长镜头,3个小时都在不停地“闪”。在电影中,演员往往说一句台词就要cut,切得比《盗梦空间》还要频繁。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巨大荧幕上的《奥本海默》宛如一个直射你的频闪远光灯,我有朋友看完后出现了眼睛酸涩、头疼的不良反应。如果你不喜欢远光灯,那么你一定不会喜欢诺兰的新片。
《奥本海默》为什么这么闪?因为诺兰在片中疯狂地滥用蒙太奇(即镜头组接),制造了大量混乱的单元。
不否认诺兰是运用蒙太奇的大师,贡献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中教科书般的技法。但传记片不同于科幻片,传记片非常依赖于线性叙事的代入感和长镜头提供的真实感。
诺兰想另辟蹊径,所以他拍出了一部非线性叙事+无长镜头的传记片实验,但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视听灾难。而《奥本海默》的问题在于,它在插叙、倒叙、非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又像多动症一样高速切换镜头,以致乱上加乱,完全割裂了因果关系和人物联系。使观众完全无法理解主角的行为,更谈不上共情。
在电影语言中,主角奥本海默博士就像曼哈顿博士一样不停穿梭在多重时空。他上一秒在接受调查,下一秒就跑过去和爱因斯坦谈话。在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就又捧着鲜花和爱人约会、或进入库布里克式的“物理学宇宙”——塌缩、星河、能量弦。眼花缭乱间,奥本海默又悄悄回到了室内,坐在椅子上手足无措,仿佛掩盖自己超级英雄的真实身份。
这样一个主角,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观众根本“跟不上他”。
蒙太奇不仅打乱了电影节奏,还严重地影响了人物塑造。旧人物还没交代清楚,新人物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以致每个人物都既单薄又脸谱化。
除去龙套,《奥本海默》有超过10个主要人物,30个次要人物。在观影前,笔者认真阅读了多部奥本海默传记。可即便如此都不能跟上电影狂飙般的节奏,更不能把每个人物都对上号,试想一位普通观众前去观影,那么他怎么可能不懵圈?不发出“他是谁?他们在哪?他们在干嘛?”的灵魂之问?
就连片中的主角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都像包工头一样可有可无,更不要说费米、玻尔、费曼、冯诺依曼等大科学家的具体作用。如果你想看天才攻坚克难、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紧迫情节?那么很抱歉电影中并没有呈现,原子弹就像定时闹钟一样,到点自动就响了。人物虽然多,但是缺乏联系和记忆点,往往说两句话就跟场景一起“闪”走了。
《奥本海默》的问题还不止于此,除了蒙太奇造成的“闪”,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过度聚焦造成的“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