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说结论,《奥本海默》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个人导演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业电影大师,但今天之后,我们可以期待他在电影艺术表达上的突破

在评价这部电影之前,我认为任何对角色本身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物理原理是否有了解,根本不重要。因为电影的表达重点并不是原子弹研发,也不是奥本海默个人传记。

这其实是一部高度浓缩情节,依靠高超视听效果呈现的“群像式现实主义电影”。没错,虽然这句话的定语过于长,但我认为只能这样表达。

下面就让我具体解释

1. 导演自我表达的突破,进一步尝试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熟悉诺兰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作品就是以非线性叙事出名,无论是处女作《记忆碎片》还是《盗梦空间》《信条》等等,他都尝试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打破观众的观影习惯,构建全新的故事时间线。

但是在《奥本海默》里,导演不仅习惯性的再次打破顺序叙事,并用彩色和黑白区分不同的时间线,还分别在各自的时间线中打破固有顺序。最终构建出一部时间线绝对乱序,但却拥有紧密内在时序逻辑的电影。

这种不同于环形叙事或倒叙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是诺兰对自己的进步挑战。同时也是挑战观众的观影水平

2. 电影工业与艺术表达的尝试

还在国内电影从业者大肆宣扬提高电影工业的时候,诺兰代表的西方电影创作者,早已过了用技术炒作电影的年代。

为什么要用70mmIMAX摄影机拍摄?

为什么电影要用两种色彩格式记录?

为什么导演要用夸张的浅焦镜头频繁记录演员的面部特写?

为什么本应刺激的原子弹研发故事,要用一场场对话代替?

当我们还沉浸在用CG做出各种魔怪的时候,当我们还宣传用3D拍摄影片时,我们是否只想过,国内的电影人只希望用所谓的高科技哄骗观众进电影院,而根本没有人在乎这样的技术应该如何服务创作?技术可以有哪些新的用途?在视听语言上能有怎样的突破?

但是没有的!

最起码我看到《奥本海默》里微观世界结合重音效的场景,原子弹爆炸的剪辑手法,奥本海默精神世界崩溃的场景,导演确实在利用大画幅,音乐,音效等等元素,创造新的观影体验。这是我们国内导演从来没有做过的

3. 原子弹研发的故事只是表象,内核是借由奥本海默探讨与其相关的人物,时代背景,战争反思,爱情等多个维度

如果你已经看过《奥本海默》,你会发现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割裂”,诺兰省去了所有情节的过程,只保留起因和结果。这种极简的叙述方式,不仅留给观众巨大的遐想的,更是最大化浓缩信息的做法。然而即使这样,导演却没有将建构奥本海默本人作为重点。反而尽最大可能展现凯蒂·奥本海默,莱斯利·格罗夫斯,路易斯·施特劳斯等人的抉择和立场。电影更像是借助奥本海默本人的视角,去展现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人物关系

最后想对那些还没有去看《奥本海默》的观众说,请不要错过进入影院观看一部属于这个时代伟大电影的机会

而电影最点睛之笔,就是影片结尾,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

Oppenheimer tells Einstein:“When I came to you with those calculations.we thought we might start a chain reaction that might destroy the entire world.”

Einstein asks:“What of it?”

Oppenheimer says“I believe we did”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