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小时,我本计划中途去一趟卫生间,结果硬是没有去成。

我相信支持我的是叙事艺术:交叉多视角叙事(黑白),非线性的叙事(先后的时间线打乱);在观者的脑中,依靠片段自己组合出了这么一段故事。

好处在于,在拼接前后的叙事过程中,观者的若有所思,这个拼接过程并非1+1=2一样的拼出“原本”故事,而是 >2,拼接的过程你脑子的运作,思考,赋予了这个事件以新的意义。

比如,爱因斯坦在湖边,和奥本海部见面的那部分戏尤为精彩。

第一幕黑白,呆在湖边丢石头的爱因斯坦,似乎是个离开自己成就颇为遥远,在当下已经不被认可的老人,观者从施特劳斯的视角进入,好奇他们俩人说了什么,为什么爱走过的不看“我”一眼。我相信彼时,观者多在思考,奥和爱发生了某种冲突,对爱落魄的失落。情绪基调上,为“落”

第一幕,两人见面

第二次出现爱因斯坦,是奥本海默的彩色视角,在树林里,请教爱因斯坦的核裂变的算式,是否导致毁灭;此时看出,奥认为爱依旧是在本领域的前辈。情绪此为“起”。

但这两幕,由于被导演模糊了先后时间线,我不得而知,奥和爱,情绪的“起”和“落”,两者究竟如何转变:因为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直到第三幕,重回湖边,不过这次是彩色的奥本海默视角,我们得知湖边两人的交谈,已经是奥的听证事件来到尾声,解释了一二幕的时间关系。在内容上,我们得知两人的交谈实际是考虑人类历史和未来。

第三幕,观众才得知交谈内容

不仅解释了第一幕时,我们从施特劳斯视角进入的疑惑;也让奥和爱两人各自的形象,彼此的关系,以及两人对话中揭示的“影片”意义(关于反战、科技、人类历史和未来)等价值得到深化。

而影片的尾声,镜头留在对奥本海默的面部特写上,背景依旧是湖边。关于科学、人类命运,这些问题的结果戛然而止。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进,聚焦奥本的脸部,森林、湖边的背景,最终融合为抽象的色彩,作为此场景的结尾。

第三幕,即尾声,奥本的思考

总结而言,非线性叙事并非把原本的线性叙事打断拼接,而是在内容上的控制,一点一点挤出似的,需要考虑每一幕呈现的信息量,和预期的情绪感受。再通过剪辑,在观者脑中逐渐拼出完整的画像,并呈现极有控制力的情绪的“起、落”过程,完成对意义的呈现。

我想,这也是三个小时的观影,我能毫无疲倦的,每一分钟看完的原因。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