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插空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奥本海默》,忍不住写一份影评。
这是一部诺兰的电影,其次我认为这是最近五年最佳的院线电影。
我想简单从导演、演员、选题、台词、观影思考五个维度讨论一下这部电影。
首先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诺兰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熟悉的非线性叙事、场景切换、代表斯特劳斯视角的黑白画面,和情绪共振的配乐,每时每刻都感觉自己正身处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身临其境着美国版的宏大叙事。只看一遍就在我心中和《Interstellar》并列为诺兰的最佳电影。
谈论电影,我们必须要谈演员要谈演技。而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Cillian Murphy、Matt Damon、Robet Downey和一众大牌的精彩表演,尤其是唐尼和马特达蒙的形象让我忘记他们曾经是Iron man和Jason Bourne,让我忘记他们原来是一个演员,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星。
再来谈谈选题,这是诺兰的第一部传记电影,是一部物理学家的传记电影,主人公是充满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原子弹之父。没有比这个更吸引我的题材了。让我想起了《万物理论》、《知无涯者》、《模仿游戏》、《美丽心灵》,尤其是《美丽心灵》和John Nash。奥本海默、波尔、玻恩、爱因斯坦、海森堡、费米、费曼、哥德尔,一个个教科书上的名字从电影中出现、剑桥、哥廷根、伯克利、普林斯顿、加州理工一座座学术高峰在剧情中浮现。我看到的是代表近代物理学最高峰的二十世纪,是相对论、是量子力学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数学的黄金时代,一下联想起来的就有哥德尔、罗素、希尔伯特、勒贝格、格罗滕迪克、科莫哥洛夫,正如朋友所说,“每一位从事物理或者数学理论研究的人都会怀念那个如此被重视的时代吧”。比较遗憾的是电影没有提到奥本海默的学生们,没有提到他和杨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的故事。
其次电影中有两处台词让我影响深刻。第一次是试爆成功后奥本海默的自’I am now the god of death, the destroyer of the world’, 第二次是片尾对爱因斯坦的’ I believe we did’。很好地演绎了奥本海默自负、自信、强大、悔恨的形象和心理,也成功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了高潮。
再来谈谈电影中引发的一些联想吧,看到了政治角力和国际秩序的复杂性,也看到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两面性,看到了奥本海默视角的反战视角。看到了天才的自负、懦弱、矛盾,多面性,看到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年轻的约翰肯尼迪可能是如何影响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上肯尼迪最后确实给奥本海默颁发了费米奖来为其平反,可惜颁奖前几天就被枪击了。电影中还提到了奥本海默的书架摆着佛洛依德、荣格,猜测剑桥时期他对精神分析比理论物理更为着迷。当然这部电影还能联想到两性关系、政治立场、政治敏感性、意识形态冲突、美式价值观等话题,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就不多说了。
最后强烈推荐看到这的各位能去电影院能看一看这部电影,也期望国内也能拍出这样的文化输出电影,不用再有国产保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