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奥本海默:笔记:几块拼图


笔记:几块拼图

1#爆炸的火

看电影前,对奥本海默如何拍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的这场戏期待最高。看完后却觉得很寥寥,似乎哪里不对劲?

这一串镜头大概是这样的:

原子弹快爆炸了,夜间天气不好,下起大雨,似乎有试验中断的可能性。

但大家还是克服困难,打起了赌,镜头继续推进,把几组人马分为几条线索展示其紧张焦虑的状况。

开始倒计时了,按按钮的小伙子几乎行动难以自理,奥本海默相对从容镇静,泰勒还敷上了隔离霜。

摁下按钮,耀眼的白光、巨大的爆炸和静寂的声景中,奥本海默的喘息清晰可闻,他最后以深沉的嗓音模仿作为“死神”的毗湿奴。

接着就是爆炸波声浪的来袭,效果实在太好,我的椅子也开始晃动。

庆祝集锦。

客观上看,这一段拍得没啥问题,尤其是声浪的推迟和巨大动能效应,让人体验感十足。但就自己体验而言,不适感却依然很明显,一方面是不满意爆炸的画面强度,觉得效果一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这里静寂声景和人声的组合设计和呈现效果,让我觉得这场戏在我这里是难于接受的——在走向爆炸的时间里,不确定性被杀死了;奥本海默的沉着镇静固然是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但对其浪漫化和英雄化的展示,则完全将爆炸的失控性收编于控制论的视域,是脑子决定身体的完美图示。

甚至可以说,“爆炸图像”几乎如同婴儿般历经了一次镜像阶段;人类的喘息和感慨,像是某种语言秩序即刻就将 “ 爆炸(之子)”拉入象征界的生活语境之中(通知妻子收床单);并且,人类自身也发生了误认:化自己为“死神”,也终将迎来“被弑父”的命运。

这一场景充满了有毒的自恋。火光是普罗米修斯的技术之光,曾在黑夜中照亮人的脸庞,驱利避邪;然而,斯蒂格勒告诉我们,火光自身也照亮了技术圈的存在。于是,一大堆男人在一个荷尔蒙爆棚的小镇的生活具有技术酷儿性——野心和天真在这里交尾——几乎演绎出某种近乎乱伦的弗兰肯斯坦故事。

当然,影片完全未在这个方向开展——这种临时的、乌托邦的生活被赋予神圣意义,是福特式资本主义生产智慧的象征,其混合性、杂种性及乱伦性的一面完全被忽略掉了,但不把这两方面权衡起来,就似乎越发难以判断究竟是理想还是野性的力量造就出爆炸的奇迹。

2#骑马

或许“骑马”比科学家聚会更关键地通向了原子弹爆炸图像,因为前者模拟着征服者的视野,后者相较而言不过就是情人间的牢骚和打情骂俏。

不妨将骑马放在整个时间线中回味一下,它在前后逼仄无聊的种种室内戏压迫中成为一种堪称舒逸的存在;但同时它也很空洞,唯一有印象的是奥本海默接收到美共情人抑郁或中毒身死消息后崩溃的场面,他的马丢了,妻子骑马而来,这种权力的交换以微妙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暗示着听证会上妻子的动能。

不过,这似乎只是点缀而已。

3#压倒的确定性与反向普罗米修斯

影片开头就用典,普罗米修斯大驾光临。

但怎么说呢,影片制造出几个按钮的发明,不恰恰是反向的普罗米修斯游戏么?从无数人类生命中收集死亡机制,献给诸神。

镜头首先给了我们一个神经质的奥本海默形象,他几乎是以MV主角的样式穿梭于量子世界、现实和宇宙画面之间。这些画面是不确定性的画面,奥本海默本身在档案中的复杂社交也充满不确定性的“危机”。

但这一不确定的形象一步步消失了,影片为了给冤案昭雪,愈发放大了确定性的一面,让他足以被信任、被控制;甚至结尾那段满分的“爱因斯坦说”也再次将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归为麾下,完成了命运的收编:塑造出一个几乎与注定命运对抗的悲剧英雄。

但同时,不断确定并不断言说的过程,也是一个真实不断枯竭的过程,影片质感似乎从电子波动与恒星坍塌的神话尺度,枯竭到无聊的真相上。

4#奥本海默事件

影片比起叫“奥本海默”不如说该叫“奥本海默事件”,因为诺兰的方式几乎完全偏向于如何让一件事富有魅力,而并非是人物本身。

“骑马”是种点缀,因为其征服者的视角完全让位于影片“揭秘者”或“盖世太保”的视角。

影片为奥本海默翻案的姿态固然是种功德,但呈现出来也并不高明多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些细节也展示出奥本海默的思想、才华和有趣,但观众很少有时刻是真正和奥本海默在一起,而是作为陪审团,听他们唠叨,再做出自己信息不全的人物评判;颇为成功的时间线设计好像只是让我们具有多重时间,让我们为成为一个更熟练更多阅历的陪审团员而已。某种意义上,这仍有些天真,更多门槛、更多经验和知识就更能明辨是非么?一定规模上或许是的,但它很快地就会失效。

因此,大量噼里啪啦的对话戏并非是在对话,人物如同ChatGPT,是在逻辑应对,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加一些感叹词。名演员的主要作用是,“让他像个人”而已。当然也存在好的对话,例如林间遇到爱因斯坦和哥德尔,以及火车上与拉比的对话就挺有意思;但做爱后女主拿出《薄伽梵歌》让奥本海默说出来的场景就真的有点deepl,感觉像是屡次出现的“答题时间到”。

5#有问题的爱

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对话暗示着一种离散者的矛盾,前者让后者可以换个地方,但遭到拒绝。

爱不应该本就是跨越边界吗?......是不断地解域化和再辖域化......

但边界这个问题,在影片中沦为忠诚与否的问题,并以奥本海默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影片以含冤昭雪的姿态旨在恢复“忠诚性”,则可以说又是一次失败——正是这种盲目性,完全将核武器的阴霾驱散不见,而沉溺于复数的自恋性对垒之中。

对物理学和人类力量的热爱跨越了诸种边界,足以暴露出真正的问题;但诺兰显然回避了,并以有限的真实性对权力主体一次次隔靴搔痒,几场爱国情景剧式的把戏如同苦涩的夹心甜饼,仿佛在提醒“他”:保持清醒,陛下!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