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初载于同名公众号,内有其他哲学思辨,自我成长类文章,欢迎关注,多多交流,谢谢

题记: 如果有个红色按钮按下去可以毁灭你的世界, 你会按么? 那如果你还在深思、纠结时,这个按钮被按了,你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友情提示: 本文会提到电影细节, 该影片剧情是多元复杂的,不存在关键点剧透, 但若还未看且想一张白纸去观影的朋友,可以观后再阅读,谢谢。)

一周内二刷《奥本海默》后, 我的世界依然是久久不能平静。 诺兰是高手,《奥本海默》从开始就在剧情、镜头、美术、音乐和深意中,构建了一部眼神一秒都不想移开的双螺旋叙事,一彩一白,紧凑又充满张力。影片中第一个R级片段,Jean让他读的梵文句子其实在奥本海默本人一个采访中也有提到。 他引用《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时说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现在我成了死亡/死神, 世界的毁灭者)。这句话的冲击力使我们忽略了采访中的上下文,上文他提到了众生相 —— 有人笑有人哭但大多数人沉默; 而下文则是这段话的总结,他说“ I suppose we all thought that one way or another.” (我想我们都以各种形式想过上边关于毁灭世界的那句话。)所以电影中多处指的他摧毁世界,到底是谁的世界?哪个世界?

诺兰很厉害的点在于叙事与结构。当最早看到只有几十秒的宣传片时,我脑海中类似主题的电影通常都是两种模式:1) 主角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抛家弃子十年如一日,最终练成神功,大团圆; 2) 主角兢兢业业刻苦奋斗,遇到坏人蓄意破坏百般阻挠, 最后在N个回合即将命悬一线坠入深渊时,奇迹发生了,好人好报,坏人嗝P,大圆满。 而诺兰厉害的点在于他有这些元素,但电影的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式地呈现出“众生相”,又不加妄评。 于是观众共鸣到哪个人物,哪种认知,就成为了最深刻又最美的留白。 以下, 我用一些代表人物来分析,试图去理解和诠释电影中的奥本海默是怎样“悉知悉见”,“如如不动”。

人物1: Strauss(施总)

Strauss视角的叙事是黑白的,这其实也是色彩。 一刷后有小伙伴表示不太能理解Strauss为何如此针对奥本海默。 的确,我们身边是会有 “大格局/松弛感/慈悲/圣母心/岁月静好” 看到“总有刁民要害Zhen”时的小不理解? Strauss的故事与细节如果搬到当下职场,那就好懂多了。

施总(Strauss)招来一位有才华的项目总监小奥。 小奥带领团队做出突破性贡献后,公司上下都很兴奋,并在季度喜报(Time)封面上刊登了小奥。 正在努力晋升进高管层(内阁)的施总突然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会议上小奥以开玩笑的口气反对自己的出口政策(同位素),闲聊时问施总年轻时为什么当鞋类销售而不深造物理, 与公司老前辈(爱因斯坦)会面时没拉上施总一起,暗中跟前辈说施总坏话,老前辈和施总擦肩而过却当他空气, 看都不看一眼… 施总于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是自己给了小奥机会小奥才能做出突破性结果,但小奥却不感恩,故意煽动其他技术同事(科学家),只想自己升入高管(内阁)。于是施总暗中联合公司其他不喜欢小奥的同事, 导演了一系列群 review(听证会),想要把小奥manage out (排挤出公司)。 如果这样来理解人物与剧情, 施总和这类型的故事在当下职场不是比比皆是么?

然而以上,只是施总的视角,施总的认知并不等于实相。实相是什么?本片没有正面的回答留白给观众。 施总在这样的认知加持下,走向control freak (控制狂)的道路,在高明的觉悟与运筹下,连季度喜报(Time)新版文章都搞定了,但没想到我执到最后还是遇到无常。 例如本来施总以为自己阵营的“牙叔”在听证会上“突然的自我”, 自己的助手/腿子小哥最后开门时说小奥和爱因斯坦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谈.(潜台词: 人家谁TM想谈你。)

我们有怎样的认知,就看到了怎样的世界, 无论被动或主动,直到这个世界下次被毁灭。 那时我们或重塑,或消亡… …

人物2: 爱因斯坦(爱老师)

爱老师和施总的格局是不一样的,在科学领域有过极致的追求。 爱老师看奥本海默的眼神是慈爱的、关怀的、也有超越语言的一种互懂与惺惺相惜。爱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多次分享人生经验安慰/鼓励奥本海默: 如果不认可这个“世界”,可以选择离开,比如他就换了环境;如果不同意别人的指控,就去斗争(tell them to f off)。他共情地讲了自己取得重大成果和权威后也被后辈质疑不懂自己的领域,“攻击”到再被肯定。最点睛的部分在他强调了最后这些攻击你的人会回来再肯定你,实际上是他们自私地需要借此原谅自己。(话外音就是劝奥本海默也可不必原谅他们。)

聪明如爱老师的人能在科学上取得极致的成就,也定能看透人生与世界,平静的在普林斯顿湖边岁月静好。上述那些诚挚的分享,现世版就是欣赏你的老前辈拍着你的肩膀眼里慈爱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少年啊,生死看淡,不服就GAN,改变不了现世就destroy(摧毁)TA, 换个世界,诗和远方,喂马劈柴,三餐四季…曾梦想仗剑走天涯,di lili di lili den da…

BUT,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爱老师虽然人“出世”了, 他深情地讲上述自己经历给奥本海默的时候,他放下了么? 他有情绪和care(在乎)么? 或许答案就在点睛的那句 “(那些攻击过你的)他们会给你办个晚宴颁奖,吃鲑鱼与沙拉,这些只是他们想借此心安,原谅自己”。 爱老师,是care的,情绪也在。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爱老师想要将自己的人生智慧传给奥本海默来开导他,但其实他自己亦或还没彻底放下。

爱老师的故事里还有个有趣的彩蛋,那个陪他散步但出现没超过3秒的老哥Godel(哥德尔)。爱老师跟奥本海默调侃Godel说他时常不吃饭,怕敌人不远万里来下毒。 极致的智商也要面对恐惧与安全感, 纵然“恐惧”是不真实的,只存在在想象中。

人物3: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起初是充满纠结、矛盾与隐忍的。学生时代去欧洲追求科学与homesick(思乡),代数与音乐,毒苹果与恻隐,听雨/恒星/黑洞/爆炸,Gita里的梵文诗句,感情, 意识形态与曼哈顿计划,等等。 他的重塑发生在庆功会礼堂上,讲了第一句话后,他仿佛同时出现在了日本和美国。 他看到了两个场景人类悲喜不相同,但在极致的尽头又相通了: 有人笑到有人哭,有一对兴奋的爱抚到有一对抱头取暖; 出了教堂,扶着自行车嘴上和鼻子上挂着呕吐物的男人,是在笑还是在哭呢?

他毁灭了自己,又重塑了世界,在那两颗原子弹的庆功会后, 新的他又会是怎样的呢?

听证会上技巧超群的检察官压迫感十足的逼问,尤其是换概念指控他在选择日本城市的会议上就等于是决策者, 他淡定地阐述自己只是说出各城市的 pro&cons(优缺点),并没有做决定;

听证会上聊到他的私生活细节,他全程无情绪, 只讲事实;

Kitty(他妻子) 摔杯子、愤怒,质问他为什么不fight(对抗)? 他无动于衷,眼神遥远地看着;

Kitty问他忍受这样的侮辱和背叛,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平衡/赎罪,得到世人谅解? 他不回答,眼神依旧遥远;

背叛他的Teller在听证会和之后表彰会上想握手,他礼貌地伸手与微笑,而Kitty始终不愿握手;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 听证会、妻子、朋友、律师、等等,当外部这一切充满了压迫、指责、情绪、歇斯底里地扑面而来时, 奥本海默仿佛抽离出了这个世界,像一个观众坐在侧面淡淡地看着这一切一样,没有情绪,没有痛苦。 他任由施老师导演的各种剧情在面前展开, 不去反击或追求某个具体的结果,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说出实相,说出自己,不急不慢。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I believe we did it.(我相信我们做到了)” 这句结尾有把观众钉在座位上的力量。 太多的留白让我们去思考奥本海默除了字面意思,在那个毁灭时刻还摧毁了什么? 他的世界? 谁的?哪个世界? 摧毁后又怎样了呢?

悉知悉见,如如不动。 他无法预测施老师和那些反对/背叛他的人们的想法与计谋, 但他悉知悉见众生相的各种可能, 也可淡然接受; 他追求过极致,纠结过矛盾,看过生死,放下我执而不住,所以可以如如不动。 于是,结尾的那个眼神,才有了穿越宇宙的力量… ...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