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长达三个小时,但整个观影期间,一刻也不敢走神。一是它节奏紧张,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展示了奥本海默的传奇人生,特别是他所主导的人类开启原子能的这一重大事件,出场人物众多,必须高度浓缩。二是音乐震撼,每一个场景都有着极为切合的震撼感官的音乐。恕我嘴拙,不知该怎样描述这个音乐的好。三是构思精巧。故事采取多时间线穿插的叙述手段,主线索是奥本海默接受调查,通过奥本海默回答调查人员的质询而回忆自己过往人生,展示了这位物理学天才人物,如何在二战后期临危受命,组织一大批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是第二条线索。
奥本海默遇到这场近乎荒唐的调查,起因是他曾经的小心眼同事施特劳斯想当议员,在麦卡锡主义流行的年代,他借机对奥本海默发难(实际上他也是为更高层的人做白手套),迫使奥本海默离开主持核能研究的位置(体现为拒绝延长安全许可证,这个证是许可科学家接近美国的核心机密)。
奥本海默本可以不必接受这样的质询,爱因斯坦曾劝他主动离开职位(因为他反对继续开放氢弹影响了美国的核武政策)而避免质询。但奥本海默接受了质询。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他和很多科学家一样,并没有一直为之骄傲,而是在心里一直有严重的愧疚。
在研制原子弹之初,奥本海默曾担心一旦启动链式反应,核裂变无法控制,就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毁灭大气层,依旧是整个世界。爱因斯坦明确告诉他不会。等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奥本海默却对爱因斯坦说:“我相信我们做到了(毁灭世界)。”科学发明往往是双刃剑,开启了自然伟力的人类,是否能做到很好地利用这种力量?显然人类欠一点火候。影片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展现奥本海默内心的道德冲突。
奥本海默为自己研制出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而感觉负罪。杜鲁门宽慰内心焦灼的奥本海默,告诉他:“你以为日本人会记住谁造了原子弹?他们只会记住是谁投了,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我。”这却不能缓解奥本海默的道德担忧。正是出于这种道德担忧,他公开反对美国继续研制氢弹,使得美国政府厌弃了这个曾经的功臣,为他招致一场无谓的质询会,受到跳梁小丑的侮辱。
整部电影涉及出场人物众多,包括那时代的大神级人物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会晤爱因斯坦的那一刻,爱因斯坦却告诉他人生的秘诀:当你取得成绩后,人们会对你进行打击、刁难,等到“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果然,在电影的最后,奥本海默被恢复了荣誉,授予奖项,风光无限。爱因斯坦早就经历了奥本海默后来经历的一切,他也早早预言过这一切。我们以为是神的那些人物,在其同时代人那里往往并不受待见,直到时代的大浪淘沙,把那些跳梁小丑都冲走。这也容易让我们误认,伟人在自己的时代也是伟人。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这虽然是一部科学家的传记片,但科学并不是重点:人性与思想,才是影片最着力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