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每每提及诺兰导演,大家总会加上“科幻”“烧脑”的标签,然而这次,诺兰却转变路线,用相对线性的交叉叙事,讲了一个真实人物的故事,充满大量的文戏,用大段大段的对话刻画每个人物的性格,乍一看是一部规矩的传记,其实不乏作者属性,首先是交叉叙事的使用,视角与时间线不断交错,仅用黑白与彩色画面作区分,相比起此前的《信条》《敦刻尔克》,叙事不算复杂,但依然深具诺兰特色,其次在音效上,《奥本海默》并不执念于突破听觉体验,而是做减法,在许多观众对音效刺激的期待被高高调起的时刻抽离掉所有声音,将感官强制聚焦于画面以及对上一幕情节的回味上,不做听觉爆炸,而是在观众心里营造更强的爆炸,比如原子弹试爆,比如原子裂变和雨水落地的交叉空镜,当然还有一些远景慢镜头的频频回放,比如透过窗看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的湖边谈话,远景+慢镜+静音,会让人想起《盗梦空间》里屡屡闪回主角的孩子的画面
诺兰对于结尾的处理在我意料之中,“我们真的毁了世界”,平静而振聋发聩,但并不惊喜,而故事的反转,在前半段看到星光熠熠的“打酱油”阵容时已经可以猜到,总而言之,这是诺兰在《敦刻尔克》后对于现实题材把握的一次成功突破,但有关《奥本海默》的种种讨论持续已久,诺兰的名望也极大发酵了影迷期待,因此《奥本海默》的缺点相应也被格外放大,比如繁杂的情节安排让片长相应膨胀,虽然整体观感并不冗长,但细想后难免觉得仍有提炼空间,英国求学和听证戏份也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对人物刻画的深度,长度与效果不成正比,最后依然是年代戏的普遍问题——对于女性角色的把握,尽管基于事实和历史背景可以理解在这段故事中女性所承担的作用相对有限,但片中在此基础上压缩了女性角色的发挥空间,使得传主奥本海默与女性配角的对手戏功能都非常单一,仅仅承担浅浅展示其私生活的作用,也导致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的形象都比预想中单薄,唯一的高光时刻给了听证会上艾米莉布朗特的演绎,沉默着淡笑随后爆发出连串的回击与反问,终于让这个角色具备了一些攻击性,其他时间她的表演只能以皱眉忧愁或愠怒不解的形式进行
不过话虽如此,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主创齐聚一部电影还是非常感动的,看见了好几个私心很喜欢的演员,戏份和表现都非常好,这几年发生这样那样的事,世界好像真的快要毁了一样,幸好起码现在,还有这样一群人能让我们拥有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