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带有历史纪录性质的电影,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人生跌宕起伏的经历和原子弹的诞生密不可分,所以电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
在纳粹德国最先关注和研究原子武器的时候,苏联和美国同时开始跟踪这项进程,奥本海默作为那个年代杰出的物理学家,被选中领导了曼哈顿计划。实际上,他更像是这个项目的主管,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格罗夫斯则代表官方在配合他、监督他。这个过程所爆发出来的矛盾,实际上是科学和政治之间的矛盾。科学家希望的独立自主研究,而政治家怀疑他们,监视他们,希望不择手段尽快完成目标。在研制的过程中,彼此还会有所妥协,而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并投放在日本之后,巨大分歧产生了。
原子弹强大的威力,让奥本海默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他的内心产生了动摇,而在之后他变成了核武器的反对者。政府无法接受他的动摇和反对。杜鲁门声称“不想再见到这个爱哭鬼”,政治投机者斯特劳斯的出现和背后捅刀,只是顺应了政治需要,他也只是政府的一枚棋子。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奥本海默和科学家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停的被传讯和质疑,不再被授予安全许可并受到了严格的监视。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科学没有国界,但是政治有强烈的边界!
《薄伽梵歌》中说“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是的,正如欧本海默在电影结尾对爱因斯坦所说的话一样,“最终我们还是毁灭了这个世界”。虽然原子的链式反应,没有毁灭这个世界,但是原子弹的出现,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放射性物质的伤害与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都让这个世界出现了巨大的隐患。科学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并造福人类,但是当科学的理论为攻击性武器所服务的时候,它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是巨大的。
这部电影所展示出来的奥本海默,性格是多元复杂的,他爱表现,非常自我,善于隐藏内心不好的一面。但他却又是真实的,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段,他毕竟还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时至今日,反对核武器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重温这段历史,重温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给了我们对政治、对科学更多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