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我看过一些简短的影评,了解到有人说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施特劳斯是奥本海默的死对头,是这部电影中的反派,带着这个已有的认知,我走进了电影院。但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里,我都没有得出他们是死对头的结论,直到最后施特劳斯迫害奥本海默的真相浮出水面。
电影中黑白和彩色交叉叙事,一开始朋友告诉我是按时间划分的,看过以后发现不是。其实是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是彩色的,其他人的客观视角是黑白色的。由于客观视角多从施特劳斯这里发出,并且他出现的大部分镜头也都是黑白,我认为也可以说是施特劳斯视角下对奥本海默的审判和控诉是黑白的,充满了压抑感和政治的阴暗面。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施特劳斯接待来研究院任职的奥本海默,两人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施特劳斯先是谈到了物理,奥本海默开玩笑说他应该去读物理系,之后又提到了使他自卑的作为鞋贩子的过往。口无遮拦又有些自傲的奥本海默说完之后就没在意这些话,但镜头给到施特劳斯,他显然很在意,并且有些不满。
之后,便到了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交谈的情节。这里,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开头,一次在结尾;一次是黑白的,一次是彩色的;一次是站在施特劳斯视角里,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的,一次是知道了他们谈话的内容的。
第一次出现以后留下的悬念,一开始被施特劳斯带着走,他仿佛有被迫害妄想症一般坚定地认为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说了他的坏话,直到最后,他身边的人告诉他:“也许他们是在谈论别的,比如更重要的事。”狠狠给了施特劳斯一击,也引出了这段内容的第二次出现。
按照时间顺序,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谈话并不是最早发生的,但却放在了电影开头的部分--已并不完整的内容,而到了结尾,爱因斯坦的话被一一证实时,才放出了他们谈话的真正内容。
奥本海默是成功的,但也是悲哀的。不仅在于他把毁灭性的武器带到了地球上却无法拥有使用权,自己成为了死神,还在于他不仅是战争中的一枚棋子,还是政治博弈中的棋子,甚至成为了一名弃子。
为了实施曼哈顿计划,他在几年的时间里全身心的投入,倾尽全力,可是即使最后成为了“原子弹之父”,也有人总盼着让他名誉扫地。
电影中的交叉叙事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走向最后被审判的结局。狡猾的施特劳斯下了一盘大祺,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上的人甚至都是他精心安排的,局面对奥本海默非常不利。结尾时施特劳斯笃定地说他认为就算再来一次奥本海默还是会制造原子弹,但我不知道再来一次他是否还会选择和美共走的那么近,是否还会反对氢弹,是否还会做那些让他被审判的事。
正如施特莱斯这个笃定的想法一样,他坚定地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奥本海默,我甚至觉得他可能把奥本海默列为了自己的一生之敌,自己人生中必须打败的B面。可是对于奥本海默来说,他对施特莱斯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
施特莱斯做很多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梦,包括讨厌奥本海默,但奥本海默大部分时间身处原子弹中,不论是研究还是之后的影响。
其实一开始不是很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对原子弹的制造带来的道德问题困扰。我第一次知道原子弹是在初中课本上,一篇杨振宁写的名为《邓稼先》的文章。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原子弹的制造成功有重大的国防意义,可喜可贺、可歌可泣,甚至是唯一一次原子弹的投入使用(在广岛和长崎的投放),用中国人最好带入的视角也就是1945年普通中国百姓的视角,原子弹加速了十四年艰苦抗战的结束,对我们是有利的。更何况,我出生在《核不扩散条约》签订后的几十年后,核武器被制约不会投入使用,使世界不被这种巨大武器威胁,我能够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关于原子弹那段历史的文章。
可是在奥本海默第一次知道原子弹可能被制造出来并且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时,没有条约规定不能使用核武器投入战争,有可能,原子弹带来的就是世界毁灭。
他的好友说,不想看到物理学三百年的祭奠被这么使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热爱变成充满血腥的毁灭世界的武器吧。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只有奥本海默是沉默的,之后他在说那些鼓舞人心的话时,也伴随着间断性的沉默。
他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会成为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