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走在崩溃的边缘
原创影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与《芭比》)
——原创作者:李宣池
我不知道电影最终会走向哪里,曾几何时总觉得自己与电影变得陌生,但《奥本海默》与《芭比》的出现似乎象一场老朋友的会晤。然而也许不仅仅是电影,我总感觉到人类正走在崩溃的边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中。2019年看到由拉吉·利导演执导的电影《悲惨世界》,我大受震撼,翻开互联网映入眼帘的是无处不见的“悲惨世界”。电影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如今的《奥本海默》与《芭比》是这个时代独有的记忆,我们在探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同时讨论自己与彼此的包容与不同,而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弱小脆弱的意识竟在这如同风暴一样的时代中受到种种冲击,因此我们对待世界充满“恶意”。人类走在崩溃的边缘,但人类不是第一次走在崩溃的边缘,我以为的普罗米修斯其实是我们自己。
《芭比》与《奥本海默》是残酷的浪漫主义与浪漫的现实主义,从风格上两部电影完全不同。如果从导演手法、视听语言和故事性的角度来说《奥本海默》明显更优,但《芭比》的社会性讨论价值和表现方式铸就了《芭比》的成功。我不认为《芭比》仅仅是在讨论性别问题,《芭比》表达的是一个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我们如何定义一种存在的对与错其实无关乎性别,而是人本身。从剧本的角度来说《芭比》是一个比较单薄的故事,但音乐类电影往往不是以故事本身取胜,而是立意、表达和视听占主导。在片中无论是“芭比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矛盾的外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一定存在着主导者和被主导者,但当某一空间或时间条件下主导者与被主导者的人群构成相对固定后就会形成看似“不平等”的一种现象,但这种现象不代表矛盾,矛盾的产生是隔阂与不理解的结果。《芭比》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来看影片是以女性视角为基准讨论社会问题,实际上引起“芭比乐园”崩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芭比们在芭比乐园是主导者、统治者,权利的天平倾斜于芭比方,而权利会导致责任以及社会压力,高压状态下的人需要休养与放松,当肯想要成为新的领袖时“芭比乐园”迅速崩溃。趋利避害的思维是人之本性,只不过电影中的“芭比乐园”与现实中角色反转而已,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性别的反转倾诉出现实世界每个人的压力与挣扎,我们如何去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并能够理解他人的不易是消除隔阂与矛盾的方式,只可惜这种理想的状态即使在《芭比》世界中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为什么说《芭比》是残酷的浪漫主义?影片结尾,芭比乐园恢复如初之后,所有的肯想在芭比乐园找到一个“好工作”可是却被总统芭比以各种理由拒绝,芭比世界真的包容么?而映射出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呢?这便是人与人精神层面的内耗与内斗崩溃的边缘,我们自己无法尝试与自己和解与周边人和解。我们在转移自己对世界的“恶意”,活在一个假象美好的童话世界里,这是悲哀的。但最终结尾经典芭比的自我觉醒,抛给这个糟糕的世界一丝甜蜜的美好,那便是在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是否还愿意保留自己的那一份善意。
《芭比》的结尾非常高级,芭比会见自己的妇科医生。这里我个人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代表芭比真的变成了一个人,一个离开了芭比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年轻人;第二,会见妇科医生这样的结尾在于一种直面自己的勇气和独立精神,无关乎他人的认知,而是对真实自我的表达。真实的自己不是完美,会有疾病,会需要他人帮助,会难过也会幸福,而正确面对这一切需要时间和勇气。
格蕾塔·葛韦格(电影《芭比》导演)具有着独特且敏锐的视角,能放大简单故事中耐人寻味的那一部分,同时立意与观点的输出方式独到,她的影片总有一种精巧的美感。但是如果从传统意义上对电影剧本和视听语言的功底要求以及人物塑造上,克里斯托弗·诺兰还是更胜一筹。
《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电影,传记电影最大的特点是上限低下限高,这里的高与低泛指艺术表达中的高与低。为何说上限低?传记类电影一般是围绕一个核心人物而展开故事情节,为了将人物塑造刻画到极致,往往故事情节必定冗长枯燥。传记电影一般求写实,现实并不是小说,精彩的片段往往是一闪而过,而一个人物的立体度往往是在琐碎中体现,而这些琐碎本身的艺术性不易把控且观赏性较低,这便是为何上限低;而下限高是指传记电影围绕人物本身拍摄,首先保证了人物的丰满度和厚度,其次传记人物往往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历史印记和使命感,这让故事本身具有一定传奇色彩。历史总能如明镜般照人,只要用心、耐心,影片质量往往不会太差,这就是为什么说传记电影的下限比较高。但克里斯托弗·诺兰可以说刷新了传记类电影的上限并且开拓了一种新颖的传记电影叙述方式。
我对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认知仅仅知道他是一位研究出原子弹的科学家,对片中除爱因斯坦外的科学家了解更少。但即便在如此复杂且充满阴谋斗争的故事中,你依然能看到一个人类在与世界的对抗和挣扎,这便是人类在崩溃边缘的写照。
《奥本海默》的开场是在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饰演)被询问中开始,在开场的数秒内极富冲击力的音效和粒子对撞的闪回画面映射出奥本海默头脑的混乱以及精神状态的压抑,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观众在这一刻还不懂这些画面的用意何在。诺兰喜欢用这样的方式,通过视听语言的强冲击,让观众先进入一个富有画面感的世界中,之后再重复利用这些视听语言还原场景为观众答疑解惑。奥本海默由影片一开始,他似乎陷入了一场官司之中,仿佛如同庭审现场,但通过台词和场景可看出当时并不是庭审但又与庭审极为相似,由此可知奥本海默似乎陷入了一种麻烦。而另一边又一位重量级角色登场———路易斯·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他似乎也陷入了一场麻烦之中,但显然他的处境似乎比奥本海默要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于路易斯·施特劳斯视角的戏份全部是黑白色彩的画面,而奥本海默这边是彩色的,结合开头的视听轰炸再加上现在的黑白与彩色的分镜,很多观众的心里可能在想,这是不是诺兰故意为了彰显自己的导演水平而炫技呢?实则不然,这些疑问在之后都会一一揭晓。故事自此开始采用正叙、插叙和倒叙结合的方式以此来回顾奥本海默的一生。诺兰先是安排了一场奥本海默在青苹果中注射氰化钾企图毒死自己导师的戏份,从此可看出奥本海默的精神状态异于常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从一开始奥本海默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行为上就可以看出这便是一个天才与疯子的复合体,基里安·墨菲用精准的面部表情将奥本海默的人物雏形刻画了出来。
奥本海默致力于研究量子物理,在故事开始的时刻,量子领域似乎在美国没那么受重视,所以奥本海默四处走访以学者的身份研究自己痴迷的物理学。但随着战争的开始,国家开始发现了奥本海默的价值,也是从这一刻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不再是自己,他即将成为普罗米修斯,他即将给予人类毁灭世界毁灭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无所不能那么他不可能是完美的人,而如果一个人足够完美,那么他无法无所不能。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琼·塔特洛克(弗洛伦丝·皮尤饰演)出现在奥本海默的生命之中,仅因一场工会活动两人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或许是因为孤独者方能体会孤独者的思索与痛苦,琼·塔特洛克似乎有着与奥本海默相似的人格特质,敏感、执着,但琼·塔特洛克的精神问题似乎比奥本海默更加严重(抑郁症),但这并不影响奥本海默爱上这个如迷一般的女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爱是一种本能,要么一出生就会,要么一辈子都不会。你可能会爱上一个怎样的人,抛开家庭、学识、眼界、教育文化等因素影响,能够吸引你的人始终都会吸引你。而即便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上帝,首先他也先是一个普通人。《奥本海默》的人物塑造丰满,其中之一在于他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血肉之躯而非书面上记载的一个接近上帝的人类。有人会疑问为何奥本海默会爱上这样的一个女人,我对奥本海默的了解并不深刻,但就从电影的角度而言,这确是让奥本海默人格完整的重要一环。爱上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放弃一段爱情才需要理由。而让奥本海默放弃的,是他的身份、责任和满腔的对国家和物理学的热血。奥本海默的妻子凯蒂·奥本海默(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经历坎坷,与奥本海默的相识是她人生中的第三次婚姻,这些经历让凯蒂变的完整,而遇见凯蒂的奥本海默是残缺的,凯蒂用一生在缝合这些残缺,但原子弹的出现使得奥本海默的一生注定无法平淡和完整。
这个世界从来不公平,《芭比》和《奥本海默》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但是可悲的互联网是一部窄镜,它让我们的视野变的狭隘,而文学和艺术往往在这个时候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和改造力。芭比世界中最终经典芭比变成了人类,而拥有选择权的我们可以成为“台前”的人或是“幕后”的人。但嘈杂的时代声音总是在“教育”我们哪一种行为更加高尚,哪一种行为才是做自己。做自己,首先你要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时代的声音。奥本海默在审讯的现场与泰勒握手,而凯蒂认为这个行为过于谦和,如果是她,它会选择对泰勒脸上啐一口口水。凯蒂认为奥本海默从不选择反击而是选择隐忍,我们是否也会觉得奥本海默是为了顾全大局而隐忍不发呢?那奥本海默在当着全世界的面用语言讽刺路易斯·施特劳斯的时候他有顾全大局么?在执行曼哈顿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实行核试验期间冒着国家安全问题的风险跑去见自己曾经的恋人琼·塔特洛克的时候,他是否也顾全大局了呢?所以在我看来,奥本海默是一个真正的自己,他遵循的是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正直、富有善意、对国家忠诚、好色、不懂得约束自己、任性、敏感、焦虑、低情商、轻易否决且口出狂言的人,这些都是奥本海默。他做到的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个科学家或者是君子所谓的样子,但他也不是一个科学流氓,也不是一个天才混蛋,他是罗伯特·奥本海默。而这些性格特点除去基里安·墨菲的精湛演技外,诺兰使用的一些关于粒子对撞和原子裂变/聚变等空镜来完整和完善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大量的出现类似于微观量子领域的空镜,这些镜头很绚丽,如同星空亦宛如黑洞,但这些镜头并非无意义的花边,这些镜头是描绘奥本海默内心的世界丰富奥本海默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奥本海默是物理学家,同时原子弹是他的重要发明,用粒子和核变等画面既凸显其身份特质,同时粒子的运动轨迹也代表着奥本海默的内心。比如当奥本海默遇见琼·塔特洛克时,以及他们相识的第一晚,镜头中描绘出绝美的超现实粒子场景以及短暂激烈却绚烂的质子火花,这些代表着奥本海默坠入爱河。而奥本海默自己面对原子弹的恐惧,担心造成大规模的伤害,以及恐惧这种未知力量对人类的影响时,此时会有一段类似光波的空镜,这段光波杂乱且重复,预示着奥本海默惆怅的情绪与焦虑的内心。光,是一种波与粒子的结合,或者说光本身即是波也是粒子,这也是著名的光——波粒二象性。诺兰用了一种极高明的手段,将光的特质通过镜头语言解读出来并运用于奥本海默的内心表达,光即是奥本海默,波粒二象性对应的分别就是奥本海默的天才(上帝)面和脆弱的人性面。在封闭审讯的末程面对由Jason饰演的议员语出惊人的追问下,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开始崩溃,而这一刻诺兰用了一种超现实镜头,审理现场仿佛出现了洛斯阿拉莫斯核弹实验时奥本海默眼前所出现的景象:一道剧烈的白光吞噬了一切,随后是一阵巨响吞噬了奥本海默整个人。而从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奥本海默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上帝之火”究竟有何种威力之后,这个画面深深地种植在了奥本海默的内心。这是一种恐惧,源于对未知和已知的恐惧,从这一刻,这位如同上帝一般的人类也开始走在崩溃的边缘。
改变罗伯特·奥本海默一生的,是他选择加入曼哈顿计划的那一刻,而引他进入这个计划的,也是改变奥本海默余生的人是莱斯利·格洛夫斯将军(马特·达蒙饰演)。《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表演盛宴,其演职表中的奥斯卡影帝就多达数位。通过服化道的调整,很多角色第一眼乃至一段时间之内你都看不到演员的丁点影子,每一个角色都十分出色,以至于不存在哪个角色更出色,只是哪个桥段更精彩。格洛夫斯将军刚出场时,我完全没认出这是马特·达蒙在饰演,长达两分钟的时间内,我看到了一个蛮横、果决、热忱、明智的将军形象。当初《奥本海默》选角时,定下基里安·墨菲为男主角饰演奥本海默时我并未对其抱有很高期待,并不是对基里安·墨菲本人演技持怀疑,基里安·墨菲称得上是一个实力超群的演技派大佬,虽然入行以来少有以绝对男主形象出现在大荧幕的时候,但其饰演的很多经典角色都非常深入人心。只是因为诺兰电影中的男主角往往都非常出色,且诺兰的人脉资源雄厚,不缺乏实力派演员且也塑造了无数的经典主角形象,想要再突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基里安·墨菲的表演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在诺兰自己的电影集里面也是一骑绝尘的存在,他对于每个精准表情的把控,甚至到眼神中的每一个血丝都是在传递思想和表达情感。IMAX摄像机在如此近距离的拍摄中,放大数倍之后我们只是看到奥本海默的坚定、迷茫、灵光乍现和枯萎,就如同奥本海默的灵魂住进了基里安·墨菲的身体。而他的对手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路易斯·施特劳斯更加令人眼前一亮。曾几何时我们提及小罗伯特·唐尼,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钢铁侠,这既说明这个角色塑造的极为成功但对于演员本身来说也是一道枷锁,能否突破刻板印象,重新塑造一个新角色,这对唐尼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一次,他做的足够成功,我敢断言明年的颁奖季会是基里安·墨菲和小罗伯特·唐尼的会师,分领男主和男配。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是2015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一次的双雄感,在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对角色的演绎。腹黑、坚韧、绅士、权谋从小罗伯特·唐尼的第一个表情分镜和他与基里安·墨菲的第一次对戏,两人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和洽却互相掩盖水火不容,于平静之中爆发出巨响。而在演技方面还不得不提到卡西·阿弗莱克,作为巨星本·阿弗莱克的弟弟,传奇马特·达蒙的好朋友,卡西·阿弗莱克并不缺少资源,但是缺少关注他演技的人。曾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拿下奥斯卡影帝,但因个人生活的舆论原因而消失在大众视野多年,但他的演技却无可挑剔。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他作为男主角将刺骨般的寒冷演绎进观众的内心,给人以直击灵魂的绝望和抑郁。而这一次卡西·阿弗莱克的戏份并不算多,但是绝对是整部电影中相当精彩的一段,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是一位叫鲍里斯·帕什的军官,他负责调查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核试验期间的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个人信息问题。
奥本海默,虽然拥有极高的智商以及在物理学领域中的伟大成就,但因为其个人本身的生活和性格原因导致其接触了一些可能带有特殊政治身份的人员,使其自身安全性和对国家的忠诚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而这也是为什么从影片一开始以及影片后段会出现审讯和几位议员一起围攻折磨奥本海默的原因。美国于1945年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而苏联于1949年研制出原子弹,在美国高层认为,苏联可以在如此短时间内研制出原子弹,这其中必然有蹊跷。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有某位或几位参与洛斯阿拉莫斯(奥本海默研发原子弹的实验基地)核研究的工作人员向苏联泄密了核武器的关键信息,在国家层面上这种行为属于非常严重的罪责,首当其冲他们怀疑的就是奥本海默。但不单纯如此,秘密审理奥本海默这一行为的始作俑者是路易斯·施特劳斯,路易斯·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的对抗源于多方面。从影片的表现来看,首先在奥本海默第一次与路易斯·施特劳斯的见面中,奥本海默曾用语言无意间奚落路易斯·施特劳斯曾经是一个卖鞋的鞋童。而路易斯·施特劳斯并没有立刻失态,而是用了一句很得体的话语进行了反驳,但重点是此时的奥本海默傲慢,依旧没有把路易斯·施特劳斯放在眼中。奥本海默在观察客厅内的环境仿佛这里只有他一个人,这让路易斯·施特劳斯心里产生了不满。而第二次,在关于同位素问题上,奥本海默在公开发言中用语言力挫路易斯·施特劳斯,再此之前的施特劳斯或许并没有多么大的怀恨奥本海默,但这一刻,他对奥本海默这个自大,语出伤人的疯子已然怀恨在心,这便是他日后成为了奥本海默绝对对立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奥本海默被誉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盗火造福人类,但自己的下场却很凄惨。奥本海默他的结局不仅仅是时代的原因,亦包括他自身的原因,盗火者照亮了别人,但同时却剥夺了部分人的火焰与光。奥本海默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家,他热衷于政治,他热爱国家,他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同时又无法权衡自身作为人本身的欲望最终受尽一生的精神折磨。但,真实的结果是他依然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而路易斯·施特劳斯是一个老道的政客,他明白且懂得政治的诡谲和阴暗,所以他选择躲在暗角中与奥本海默展开对抗,“权利,永远藏于黑暗之中”。这便解释了从开头以来不断以插叙方式闪回的路易斯·施特劳斯的故事线始终是以黑白的色彩示人,而奥本海默确始终是彩色视角,奥本海默代表的是纯粹的直来直往和对科学的无上追求,虽然有着与政治相关的部分,但奥本海默的思维显然在政治舞台上不如施特劳斯老道。而科学的世界又本是缤纷复杂和令人神往的,彩色的视角表达的双重含义即是奥本海默的正直磊落与科学的纯粹和美好。而相反路易斯·施特劳斯的黑白视角一方面表达出施特劳斯本人的黑腕手段、运筹帷幄,同时又暗喻政治本身是黑暗的,是不能全部见光的,是冰山。而在路易斯·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第一次见面时,奥本海默似乎说了一些话对爱因斯坦,至使爱因斯坦对施特劳斯有了成见,这是施特劳斯理解的,但诺兰将这段话的内容作为谜底放在了整部电影的结尾,一个信息的不对等成为了人心秘密的钥匙,你如何揣测他人其实都是徒劳,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距离另一个人的内心如此的遥远。
回到鲍里斯·帕什(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在质询奥本海默的这一段中,其实此刻奥本海默的人格缺点已经开始初步暴露,他为人的正直磊落是一把双刃剑。正是因为这种正直与直言不讳,让他在政治舞台上树敌无数,而如果奥本海默仅是本本份份的做好一个科学家,不参与政治,依然可以功成名就,安享晚年,虽仍可能会因原子弹事件造成不可磨灭的内心创伤,但也好过现在被当作国家的敌人好太多。但奥本海默就是这样的人,就如同前面提到,如果他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普罗米修斯便是一个凡人,而只有凡人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拯救凡人。他有着自己的欲望和对世界的想法,他想去改变,但又不想和他人和洽,最终导致的这些种种并非因为他发明了原子弹,而是他自己想要如何却没能如何。鲍里斯·帕什问奥本海默一个关键人物是否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立场背景,而这个人与奥本海默的关系要好,本着不出卖朋友的原因,奥本海默为鲍里斯·帕什编了一个谎言。可即便奥本海默再聪明也是在自己的物理学领域之中,面对这样的质询,鲍里斯·帕什相当老练,他看出奥本海默在撒谎,却又不直接说破而是顾左右而言他,给奥本海默施压逼他说出真相。这一段戏里面卡西·阿弗莱克就如同死神一般用冰冷的眼神和台词死死的掐住了奥本海默的脖子,这段戏极为精彩,卡西·阿弗莱克没有用非常多的面部表情,由于是面部特写镜头,也几乎没有肢体动作,但就在细微之间的眼神以及表情变化,如同在安静的温床之中杀死了奥本海默,以至于奥本海默借故离开了座位。卡西·阿弗莱克这段戏可能时间很短,且后续几乎没有出场镜头,但这短暂的表演便让人们记住了鲍里斯·帕什这样一个角色,整部电影因为巧妙的镜头语言和扎实的表演基础让一个枯燥的题材和故事有着紧张悬疑的氛围,三个小时的时间,似乎一刻都不能将视线移开大荧幕,因为故事节奏极为紧凑,时间线的重合与穿插让人不得不认真的看进去。
曼哈顿计划的开始,奥本海默带领科学家团队来到洛斯阿拉莫斯进行核物理实验,誓要打造出一个可以威慑战争的武器从而阻止这世界上的一切战争。洛斯阿拉莫斯,这是一个整部电影除去主角奥本海默这个名字外,我最先记住的名字。这个名字属于一片大漠,一片荒芜之地,一个死神诞生的地方。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实验是在这里,而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拥有了可以自我毁灭的能力。这个毁灭不是指毁灭哪个人或哪个国家,而是毁灭整个人类文明。因此,洛斯阿拉莫斯这个名字让人不寒而栗,即便不了解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故事,但在看过《奥本海默》之后,洛斯阿拉莫斯这个名字或许就留在了心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核弹成功的那一场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对悬疑和惊悚感的处理。在这之前奥本海默科学家团队中有一位叫爱德华·泰勒(本·萨弗迪饰演)的人,他便是后来的氢弹之父。泰勒在拥有顶尖物理学能力的同时还具有着极为强大的数学能力。在实验的早期,他很快通过数学模型推倒出原子弹的爆炸,很有可能会由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接连产生无数的链式反应,由一个原子弹中的中子被轰击进而引发出更多的中子被轰击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世界毁灭,从逻辑和专业角度来说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当奥本海默以及其他科学家成员经过反复核算后发现,则何种可能性几乎趋近于零,但即便如此在启动实验之前,那个装有原子弹的巨大球体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你无法确定爆炸所产生的到底是毁灭世界,还是缔造了传奇。诺兰将镜头给到从15秒倒计时开始,所有的角色面部表情都似乎凝固在远处的一个点,在洛斯阿拉莫斯的一个远方,埋放着一颗圣火,一颗能够将人类文明燃烧殆尽的火种。随着倒数结束的瞬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白色闪光,紧随其后的是蔓延至几千米高空的巨大火焰,如同天神降临于世焚尽一切。蘑菇云逐渐升起,类似于漩涡吞噬了除光以外的其他所有你能看到的东西,甚至是就连光似乎也消失了。当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所有人被眼前这幅场景震撼到失语之时,随即而来一阵巨响宛如山崩海啸一般,冲击着整个洛斯阿拉莫斯甚至冲出了荧幕,整个影院似乎已经被这一声巨响夷平。“那一刻我化身死神,成为世界的毁灭者”,基里安·墨菲的眼中布满血丝,但他的眼中仍充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却如此混乱如此无序,那一刻奥本海默的内心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有恐惧,一种生命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他不再自豪,不再激动,在短短数秒内,他的恐惧逃逸出了灵魂。那一刻奥本海默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但他更加完整了。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期间,奥本海默曾无数次提及一句话“理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许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在爆炸之前,科学家团队曾预想过爆炸的结果,也想到了3000米高的火焰以及万吨的TNT当量,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心里都知道这颗原子弹的威力。但当真正面对过这一切之后,你还是会被震撼,被冲击到恐惧,所以理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类对于自己脑海中所蕴含力量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在代表着自由的美国国旗下,在众人的拥簇下,奥本海默被高高举起,他真的宛如普罗米修斯一般。而在这之后的故事发展是奥本海默无法想象也无法控制的,奥本海默还在叮嘱军官如何释放可以减小原子弹的威力,但是得到的答复是“这里交给我们了奥本海默博士”。那一刻的冰冷就仿佛不久前的帕什对奥本海默的质询,只不过这一刻的恐惧不再属于奥本海默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奥本海默说:“我们虽然发明了原子弹,但我们无权决定怎么使用它们”。讽刺的是他确实没有权利决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将这两颗可立即服役的原子弹扔在了日本的广岛与长崎,那么战争,结束了吗?
在一个喧哗的教室内,一群年轻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的家属正等待一个英雄为他们发言,他们在等待奥本海默为他们说一段振奋人心的话,而此刻的奥本海默迟缓的迈出每一步,走向讲台的距离似乎很遥远,他的眼神中充满迷茫与不知所措,他听到周围的他曾经的朋友,学生以及他的家人都在祝贺他,在跺脚助威。但他觉得这感觉仿佛是另一个原子弹爆炸在了他眼前,走到台前,他定了定神,刚说出两句话,只见眼前又是一道白光巨闪,这个超现实场景在后面的秘密审理中,当奥本海默的精神成熟快到达极限时也再次出现。这个镜头预示着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崩溃以及压力的极限。超现实镜头的运用在很多科幻类电影中都有体现,诺兰作为科幻电影领域中的佼佼者这种镜头被他运用的如鱼得水,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令《奥本海默》故事的厚度和人物的厚度都有了升华,而最重要的是这是诺兰又一次在电影中尝试新的叙事边境,他在不断拓宽拓展自己的可能性。打破自己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刷新各个电影类型的记录以及自己的记录。上帝掷骰子嘛?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象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克里斯托弗·诺兰等拥有人类顶级才华的人总是影响着世界的走向。
当奥本海默坐在杜鲁门(加里·奥德曼饰演)面前,说出那句:“我感觉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得到的是杜鲁门说出的政治真相:“他们不会在乎是谁发明的原子弹,他们只在乎是谁扔的。是我,我做的选择。”
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表达出科学家的宿命是这样他们是领先人类的先知,首先你要始终正确,一旦出错便没有了余地,而先知会知道常人看不到的痛苦。但先知不是上帝,普罗米修斯只是盗火但他不能创造火焰,畏惧未知是人之本性,亲眼目睹原子弹爆炸的奥本海默想要在这个世界挣扎,他想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试图说服世界放弃核武器的研究,也因此树敌无数,他试图改变原子能协会对氢弹的看法,但后来我们都知道他失败了。这个世界没有what if,但如果有假如,让世界大国放弃核武器的研究,美苏之间不展开军备竞赛,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量子领域真的出现之前我们都无从得知了,但我们知道的是奥本海默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了。他是一段传奇,因为天才被物理学选中,又因为爱国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的痴迷被上帝选中,而他做过的最错误的事情便是始终坚持做自己,因此他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是在做自己,就像在《芭比》中的芭比世界一样,只是突然有一天会有一个外界的因素打破了这一切。而你也许被选中了或没有得到这份“幸运”而平平淡淡地过着幸福的一生,但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都不得不拥有这份“幸运”,不是我改变了自己是我们改变了我。
再从人物的角度解析,路易斯·施特劳斯如果没有被奥本海默惹恼他就不会对奥本海默“下手”么?其实也会,因为政治中不讲究对与错只讲究立场,所谓的被奚落或者是让其处于尴尬只不过是另路易斯·施特劳斯选择哪种手段进行斗争而已,但对抗是必然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奥本海默》结尾中通过爱因斯坦的一番话我们似乎看到了在不久或遥远的未来,一个慈祥面善的奥本海默或许已是晚年,他早已和世界和解,只是世界才刚刚选择“原谅”他,他抱着一本和自己肩膀一样宽的荣誉证书,依然善意的和每个人拥抱,握手,包括泰勒。然后镜头闪回当下,奥本海默平静的对爱因斯坦说出那句“我曾担心它会毁灭世界,但现在我错了,世界已经要毁灭了。”这句话结束后,整部电影也结束了。随着奥本海默眼中升起无数的火焰,我们看到无数搭载核弹头的导弹飞在空中,影片停在了这恐怖的一幕之中。电影的结尾留给观众一种巨大的无奈和悲凉感,人类终究毁灭在自己手中?但这或许仍不是最悲哀的,让我们把时间线稍微往前倒一点,在路易斯·施特劳斯对他的助手说的那句话“当时,不知道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说了什么,以至于后面他都不正眼看我一眼”。当政治家还在为内心世界勾心斗角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为整个人类悲悯,爱因斯坦失望的离开,不是因为对施特劳斯的成见,或者说不是主要对施特劳斯这一个人有成见,他是在为人类感叹和悲哀。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处境,却看不到自己的内心与他人有多远的距离,人类该敬畏什么?我们该敬畏自己,我们该恐惧什么?也依然是我们自己。人类已经强大到可以亲手毁灭自己曾建立起的文明,所以普罗米修斯从来不是神,而是人。
我们为何会走在崩溃的边缘,从内心世界出发,我们难以探究他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固步自封,我们对世界充满敌对心理,但却用一切假意美好的谎言来欺骗自己欺骗他人。仍会有人相信这些,以至于迷失自我,而当他醒悟的时候,他的愤怒无从发泄,他便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途径去宣泄自己的怒火。即便自己被蒙蔽了双眼,他依然选择不去看,而是跟着他人的话语做他人眼中的“自己”。而少数真正做自己的人,被这个世界撕裂到破碎,然后当他尽力一针一线重新将自己的灵魂拼凑起来时,世界便过来对他说“没事,都过去了……”《芭比》中的肯做到了真正的自己么?我认为并没有,经典芭比(玛格特·罗比饰演)对肯(瑞恩·高斯林饰演)的那一番话究竟是让肯变成了自己,还是变成了芭比眼中肯应该有的样子?肯想要的是什么?他的内心爱芭比,他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爱,他为此感到幸福,并且他做了这一切,但芭比呢?她并不喜欢肯,所以她告诉肯你要做自己,不要为了别人而活。可是做自己首先不是更应该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爱意么?而芭比做了自己么?她做到了,她成为了一个人类女性,她体验到了她想要的人生。《芭比》的优秀在于其中隐藏的黑暗属性,政治首先是人类的产物,了解政治首先需要了解一个人本身。只是残酷的现实世界连这种黑暗的隐喻都不会有,奥本海默是一个真正活成自己的人,但世界容不下他的真实,他依然活着但是痛苦。
人类不是第一天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人类也并非第一次拥有这样如死神降临般的力量,人类曾无数次走在崩溃这条道路上,但最终都走了回来,人类文明不会有终点。我们在希望之中灭亡,又在绝望之中苏醒,我们无私又贪婪,我们敌对却善良,我们还在等待救赎,我们还在等待下一个人类之子,下一个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