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你可以知道的是:
影院选择:诺兰一贯使用IMAX胶片机拍摄,这使得影片能够带来更丰富细腻的视觉效果,置身彼时的环境之中。建议是选择IMAX厅的5排后面中间位置。
人物和背景:
罗伯特·奥本海默,曼哈顿计划的科学领头人,一手推动美国成功发射原子弹,但在见证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之后,他也曾推动限制核武器滥用,反对氢弹的研制。后苏联间谍渗透曼哈顿计划的相关消息,使他陷入国家安全调查的政治迫害中。
影片中彩色的镜头主线便以奥本海默视角为主线,通过奥本海默安全许可证的秘密听证会现场的叙述,又引出奥本海默的经历。
路易斯·斯特劳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曾与奥本海默共事,奥本海默曾当众“戏弄”过他,他对奥本海默一直抱有表面未显露的敌意,想要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将奥本海默排挤出委员会。
影片中黑白的镜头以斯特劳斯为主线,是他在竞选美国商务部长的公开听证会上谈论与奥本海默之间的关系。
时代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物理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在纳粹党的壮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若纳粹掌握了核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因此爱因斯坦等人写信给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即“曼哈顿计划”。最终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爆炸,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对共产主义的担忧越演越烈,冷战开启。而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也让美国开始调查曼哈顿计划中的苏联间谍,奥本海默也被牵扯到风波之中,两场听证会都是围绕这一故事展开。
👉其实只要抓住了这两条故事线和故事的背景,基本上不太会有看不懂的情况,虽然可能很多人名的出现会有点脸盲,但基本上能够完整理解故事的主体的。希望大家观影的过程中也能更多带入去感受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其中包括他与科学及权力之间的关系,他的爱情和生活态度,他对美国甚至世界的责任,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我看完电影之后,对导演诺兰对影片节奏和人物呈现形式的处理尤为佩服,在原子弹试爆前,情节相对轻松缓慢,但与此同时我们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奥本海默的视角,大量的特写、视觉画面张力和音效、演员极为出色的表达让人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傲慢、天才、哲思的神秘个人特征。
原子弹试验爆炸最开始是无声的,只是火焰,最后震耳的爆炸声袭来,而当洛斯阿拉莫斯的一众在欢呼庆祝的时候,科学家们已经被推到了政治之后,美国军方成员无情地说,我们接管了这里。
往后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尽管奥本海默参与了日本爆炸地的选择,但最终选择权在政治手中,因而杜鲁门在和奥本海默的对谈中,面对奥本海默所言“我双手沾满了鲜血”,生气地表示,“人们不会认为是你投了那两颗原子弹,只会知道是我。”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让人记忆尤深,也是诺兰说引发他创作的一个点,在现在我们看来也许仍会觉得有一丝后怕:在这群科学家们制造原子弹时,曾出现的一个计算结果,即原子弹爆炸时引发的反应有可能烧毁大气层,毁灭世界。
尽管这个可能性后来被证实为接近0,但并不是0,这次核爆真的有毁灭世界的可能,尽管理论上不太可能,但实验上并不一定,而一旦出错,世界就真的被炸没了。
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使得奥本海默成为国民英雄,他收获了大量的掌声,实际上满足了他受众人注视的野心。
在追捧声和拥戴之中,他又看到了在烈焰中被燃烧的人民,被烧焦的尸体,他印证着印度经典中的《薄伽梵歌》中的那句“我现在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一属于时代的责任注定落在了他身上。
《奥本海默》众星云集,每个大咖都尽可能塑造了最贴合的人物形象,而他们所扮演的这一群科学家们也是人类史上值得被记住的璀璨群星。我们从中看到了奥本海默复杂立体的人性,以科学担起世界重担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做出了“毁灭”的选择,或者也仅仅是出于他对科学和成为主角的野心,而他也在人情世故、感情、政治的矛盾中饱受困扰,我们看到了他耀眼的成功,还有悲剧的落幕色彩。
不能说这是部完美影片,诺兰也只是尝试用他的视角或者说美国的视角揭示一位处于各种权力交织中的主角的复杂心境,更多还是宏大的史诗般的男性叙事。但或许《奥本海默》呈现了一个科学与时代交汇的锚点,也成为我们打开这段历史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