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女工》,一部1977年的电影,讲了一刚满18岁的美容院小妹比阿特丽斯(于佩尔饰演)与一大学生弗朗索瓦之间的爱情故事。于佩尔就是通过这部片子开始为世人所熟知,她在里面的表演克制、精准、欲语还休。那种沉静的气质,无言的忧伤在平淡的故事情节里都被她化成了绕指柔,深深地攫住了观众的心。

这片名似乎跟电影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其实“花边女工”只是一个比喻,比喻那些从事平凡又普通职业的女孩,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比阿特丽斯,玛丽安(同是美容院工作人员),甚至比阿特丽斯的妈妈(杂货店工作人员)……

维米尔有幅名画就叫《花边女工》,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以这幅名画作为契机引领观众了解到一类特定性格人群的世界。

就像电影结尾注解的:他也许路过也不会注意到她,因为她是那种平凡,但却需要用耐心去相处的人。你要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们。在画家眼里她也许是一件艺术品,她也许会是一个洗衣工,一个挑水工,或是编织女工。

她或许没有很大的抱负和梦想,但是认真生活和工作。对待情感谨慎慢热,一旦接纳对方便会全身心投入,甚至围绕对方的世界转动。就像比阿特丽斯,弗朗索瓦绅士般地走进她的世界,她也以百分之两百的信任投入到这份感情,却在某天噶然而止,她没有纠缠,把执念深埋心底,分手很体面。即使发现自己有孕,想给对方打电话,最后还是没有走进电话亭。或许就如波伏娃所说:“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是的,后来弗朗索瓦去医院探望了她,她从走廊那头安静消瘦地走出来,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散发出淡淡的甜味。她回忆着初识时的甜蜜与相互信任;还骗他说分手后自己跟新朋友去了希腊;他说马瑞安妮和杰拉德很快将升级做爸爸妈妈的时候,她陷入了悲伤(如果他俩没分手也该升级当爸妈了的);他陪她走回医院道别时,她脸上的表情又慢慢渗出了忧伤;而最后一幕她侧着脸对着镜头的眼神如此忧郁狰狞,伴着低沉的音乐看了让人心-绞-痛。初次恋爱,就遭遇了内伤,爱情没有转化为生活的源泉,却成了致命的危险。

经历失恋的痛苦,玛丽安与比阿特丽斯的反应截然相反。前者把愤怒向外泼洒,直到整个人又恢复如初;而后者呢,她把一切痛苦锁入内心攻击自己,以致一蹶不振。百无一用是深情,不屑一顾最相思。爱情在她这种性格的人身上杀伤力就是十级,自己承担所有,太沉重。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憧憬爱情的美好,却甚少过问爱情的现实。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说:““爱情”这个词对男女两性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使他们分裂的严重误会的一个根源。拜伦说得好,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

比阿特丽斯和弗朗索瓦同居之初,他问她是否有换个工作的想法,她说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和他在一起的生活,搬家刷墙,忙碌两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所以他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她不想改变,从不向他要求什么……

多么希望比阿特丽斯最后能按时出院,回到生活的正轨,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编织的女孩La dentellière(1977)

又名:花边女工 / The Lacemaker

上映日期:1977-05-25(法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Yves Beneyton 弗洛伦斯·焦尔 

导演:克洛德·果雷塔 编剧:Claude Goretta/Pascal Lain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