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克洛德·果雷塔用简洁精炼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一个天真女孩初次体验爱情的美好最后被抛弃的故事。爱情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电影题材,在影片《编织的女孩》中,爱情出现并留下了痕迹,但也通过短暂的时间影响了一个女孩的一生。

一、面包与爱情的关系
1、主题——被爱情愚弄的人类
刚步入成年的主角波玛处处体现着孩子般的纯真,略带腼腆的外表使她显得对世界存在距离。她在遇见男主角弗朗诺瓦之前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直到男主角的出现,波玛开始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接触异性,接触自身以外的世界。男女主角相识相恋,度过甜蜜的一段时光,终究抵挡不过人性的缺陷,二人关系开始走向末路。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爱情却在各自心里留下了痕迹。女主角因爱发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入院修养;男主角经历爱情甜蜜之后,由于自私而失去了爱他的女孩。两个人在爱情里各有得失。这也是爱情令人又爱又恨的原因。
异性恋的爱情产生于原始冲动,这一点在男女主角的恋情中十分明显,而原始冲动引发的爱情总要付出代价。在影片前30分钟之内,导演用各种方式体现女主角波玛对异性、对爱情、对性的态度,如:好朋友玛丽莲与男友分手、玛丽莲寻求新欢、宾馆隔壁房间传来的性爱声音等以此做铺垫安排男主角的出场。当波玛体验过爱情的美好,面对现实性的社会性差异时她被打败,最终躲回自己的小世界之中。

2、现实意义——当爱情面对社会性的差异
男女主角由于原生家庭不同,因此形成的价值观、交际圈亦然不同。单纯依靠肉体性欲维持的爱情不会持久,外在环境会对其产生影响。波玛拜访弗朗索瓦的家人出现餐桌礼仪失误时弗朗诺瓦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当弗朗索瓦在家中开研讨会时波玛对他们的谈话难以理解,虽然波玛试图了解弗朗索瓦的圈子与思想,但是始终无法达到理解。社会性的阶级差异、人与人的思维差异始终存在,是每一对处于爱情中的情侣无法避免的冲突点。波玛与弗朗索瓦正是被社会差异性打败的一对恋人,他们的结局也是许多人的结局。

二、特色鲜明的人物
导演在塑造人物时设计了角色的专属小动作,如主角波玛时常腼腆的笑容、稍带拘谨的小动作、爱吃冰淇淋的习惯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形象。这种纯真女孩形象吸引了爱神到来,弗朗诺瓦也许是被波玛吃冰淇淋的可爱表情所吸引。但也正是天真无邪的形象与观点为她带来爱情的苦难,备受折磨。
波玛的好朋友玛丽莲这个角色是对主角波玛起到对比作用与催促作用。影片当中玛丽莲对爱情、对性、对异性的观念始终是开放的。她敢爱敢恨,对自己充满自信,主动寻求异性关注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波玛向爱情迈步。
弗朗诺瓦的形象是大众化的男性形象,因为被女性外表所吸引而希望亲近。他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有些知识,但是略带偏见与固执的态度让他和波玛之间产生裂痕。

三、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1、镜头设计
导演对于镜头设计十分简洁,擅长运用长镜头来捕捉人物调度与情绪。如开头与结尾的长镜头做到首尾呼应的技法工整性。开头的长镜头随着人物调度而适当调整构图来呈现女主角波玛的工作环境,舒缓的运镜调度奠定了影片的舒缓节奏。片尾的长镜头从运动到固定,主角看向镜头的时间较长,一方面是让观众认真看清她的脸,另一方面是角色也在认真看观众的脸,她的眼神露出冷漠,供人深思。结尾的几句文字中提到“平凡的女孩”,全片也只有最后一个镜头能让观众仔细地观察这位平凡的女孩。在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的《胭脂扣》中同样使用了主角直视观众的镜头作为结尾。《杀人回忆》中宋康昊饰演的角色眼神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又像在质问观众。《胭脂扣》中梅艳芳饰演的角色露出释然的神情,目光是在看向男主角,也是在看向观众。这样的镜头设计让观众和角色产生情感联系,深入故事。
长镜头的运用减少了剪辑的频率,使情绪更加连续,减少因镜头切换造成的观影疲劳感。相似的镜头语言在中国香港导演杨凡的《游园惊梦》中也有体现,《游园惊梦》亦展示了人物间的细腻情感变化。两部影片都以舒缓的长镜头捕捉人物调度,以简单的镜头语言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情感故事。

2、美术设计
(1)色彩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片中出现的色彩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起到辅助作用。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颜色有红、绿、蓝。以女主角与男主角相遇的情节点为界限,在该情节点之前,女主角波玛的穿衣配色以冷色绿、蓝为主,让女主角的形象拥有冷静、保守的特点。而与之产生对比的是玛丽莲的暖色为主的穿着,表现她开放热情的特点。如波玛和玛丽莲在家中时,玛丽莲身穿红色睡袍,波玛身穿蓝色短裙;二人在宾馆时波玛身穿深蓝色短袖,玛丽莲身穿米色衬衫。
(2)镜子的妙用
片中镜子出现较多,镜子不仅具有陈设作用与美学作用,也有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子作为陈设可以增加场景的生活气息,配合摄影机的调度又可以扩展画面空间。如在美容室内的大型镜子和宾馆房间的镜子是符合场景的陈设,当做镜子使用的玻璃窗可以倒映周围环境样貌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导演通过场面调度设计借镜子制造视觉错觉,丰富画面层次。而角色直视镜中的自己时又是对自己的审视,镜像中人物的眼神与神态是人物内心的写照。波玛在片中照镜子的次数最多,也是导演极力刻画其内心的表现。

3、隐喻与象征
导演以隐喻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在镜头中呈现了性符号从而暗示故事进展。如波玛和弗朗诺瓦进入的赌场建筑象征男性性器官,代表着前进,而情节正对应弗朗诺瓦对波玛的追求。再如弗朗诺瓦载着波玛见父母时,房屋与树木的空镜象征女性性器官,而情节对应波玛的初夜。

四、结语
电影《编织的女孩》是充满欧洲绘画风格的艺术电影,导演强调挖掘镜头内的丰富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而且好用长镜头,力求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形象来表达对女性情感的人文关怀。

编织的女孩La dentellière(1977)

又名:花边女工 / The Lacemaker

上映日期:1977-05-25(法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Yves Beneyton 弗洛伦斯·焦尔 

导演:克洛德·果雷塔 编剧:Claude Goretta/Pascal Lain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