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2

健听女孩:手语作为一门语言


近日看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书,其中提到了手语。又想起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翻出一篇旧文来。


当我们谈起“手语”的时候,印象更多的可能是它的一些附属性质比如“公益”之类的,但是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倒被很多人忽略了。这学期旁听了一门名叫“中国手语语言学”的课程,发现了很多之前对手语“想当然”的误解,也做一些反思。

首先,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拥有语言的一切特性。它会有自己的词汇、语法、文学,也会有各种语用特点(例如语气、语体等等),还能用手语开玩笑。简而言之,一切语言能做的,手语都能做。相信接触过手语的朋友会发现,手语和有声语言的交流效率差不多,这点也得到过实验验证。但是,要真正理解“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并不容易,我们或许有过下面这些想法:

学手语是不是要简单一些呢?——很遗憾,要想真正掌握手语,需要下的功夫和学一门外语差不多,大概需要两年。(希望大家别沮丧)

世界各地的人的手语是否一样?——不一样。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手语,当地的手语和当地的有声语言几乎没有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我们可能认为手语是某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打手势”,“比划比划”就懂了。这是轻率傲慢的判断。很可惜,许多专业的语言学家,都曾犯过这个错误,而这种误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人发现,并重新研究。归根结底,在此之前许多研究手语的人根本没有与聋人接触过,也没有给予手语应有的重视。如果“比划比划”就懂了,那就不是语言了,而是象征。要理解这点,我们可以拿点头和笑容做个类比。笑容代表愉悦、友好,而笑容与这些积极感情的联系是固定的,与之相反的是点头。在有的地方,点头可以表示肯定,在有的地方是否定,还有的地方,点头根本没意义。这说明,点头与“肯定”这个含义的联系是任意的,也是在后天某个文化社会群体通过约定而成的。如果没有约定,那这个行为就没有意义。因此,手语更接近“点头”而不是“微笑”,手语表达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中国手语就是汉语的翻译吗?——不是,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除开专有名词的表示,几乎和汉语没有联系。这一点,如果明白了上一段,其实很好理解。但是之所以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这个“想当然”的误解带来过诸多麻烦。就比如我们听人在接触手语的时候,或许听说过《中国手语》,里面有大量的表音的手指语。这种手指语通俗来说,就是打拼音。创造这套手指语的人或许是这么想的:他们默认了手语是汉语的翻译,创立出表示各个拼音的手势,那么手语的“妈妈”就可以用拼音“m”重复两下。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手语里的“妈妈”,就我所知,某一种手语的是表示女性的语素和表示年长的语素相结合。而当时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手语》里的编委会,鲜有聋人。换句话说,这几乎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一套手语打法。他们带着常有的误解,制定出来这些“手语拼音”,而更加要命的是,还要以此为标准,统一手语。

或许大家会想,“统一手语有什么不好呢?方便各地聋人交流,也方便推广普及手语。”

首先,各地手语方言的差异并没有像有声语言的那么大。一个北京聋人和广东聋人,相处不出一周,便能很好理解对方。并不需要像“推广普通话”那样的“推广普通手语”。(况且,推广普通话背后也是有巨大的代价)而这种想法背后,不也是想当然地把有声语言的思维引入到手语中?

其次,作为统一标准的“手指语”,非常不自然。因为本来就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他们很难体会到聋人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而且会不自觉地让手指语服务于听人。聋人用起来不舒服,不自然。况且,听人自创的手语打法,要求聋人学习并使用,这什么道理呢?难道不是为了听人的方便?而背后,也牵扯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语的教学,其实暗含着让聋人尽量融入听人社会的目的,并且有可能以牺牲更加顺畅自然的手语的学习为代价,这是否意味着某种价值判断:融入听人社会比融入聋人社会更加重要?

接着,要想打好手指语,前提是得会汉语。那些天生的聋人怎么办呢?硬记吗?关于先天聋人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四十多人的班里可能最终只有一个能成功。

最后,每一种语言都是有生命的,有文化内涵。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文化根基。硬生生的让他放弃,人文关怀呢?况且,现在更加提倡的是“描述语言”,而不是“规范语言”。不应该强行加入一些元素到语言中,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律。

以上这些,比如《中国手语》的制定,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听人有一套手语,聋人有一套手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聋人能看懂电视台的手语新闻。因为手语翻译是听人,学的是听人的手语。(其实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的存在只强调“有”,而不关心是否起到作用。这背后我就不深究……)

还有更可悲的结果是,许多聋校的听人老师,打的是“手势汉语”,就是按照汉语语序逐字逐句翻译成手语。汉语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手语并不相同,因此,手势汉语差不多是另一个手指语。有点类似于“中式英语”。对这些老师的考核也侧重于词汇掌握和文法手语的熟练程度。这导致了这些老师会认为自然手语是不规范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纠正学生的自然表达。

除此之外,这也导致了真正有作用的手语翻译的稀少。让聋人与听人的交流更加困难。这种隔阂恐怕并不是这些政策的初衷。

因此,如果真心想学手语,尽量和聋人直接交流学习。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P.S.码字码到最后,其实有了许多感触。这种轻率与傲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的,要真正体会他人的处境并不容易。也应该警惕那种不顾具体情况的“一刀切”,这其中的苦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会…

如果制定者真心希望能够起到实效,首先就应该尊重,至少也得是会手语的才有发言权,切忌“想当然”;而如果只是想做出某某成绩……那我就不必多说了

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位个体为跨越这种隔阂所做出的努力,我相信不会白费。



健听女孩CODA(2021)

又名:乐动心旋律(台) / 贝利叶一家 美国版 / 心之旋律 / 终曲 / Children of Deaf Adults

上映日期:2021-01-29(圣丹斯电影节)片长:111分钟

主演:艾米莉亚·琼斯 特洛伊·科特苏尔 玛丽·玛特琳 丹尼尔·杜兰 

导演:夏安·海德 

健听女孩的影评

Amélie
Amélie • 桥梁